▼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台北市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
在日本人進駐台灣之後,進行了幾項重要的政策規畫,於明治33年(西元1900年)推動的「街區改正」算是讓台灣市容景觀與道路設施大為翻新的重要決策之一。
這座「撫臺街洋樓」差不多就是那個時候興建完成的。
首任的使用者為知名土木營建商高石組的主人「高石忠慥」,曾經經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今二二八公園內之臺灣博物館)、日月潭電力工事第五工區水路施工。撫臺街洋樓於1910年落成,為獨棟式的洋樓商店。在1930年代為進口「富久娘」之酒類商人佐土原吉雄使用。
雖然在1997年正式成為市定古蹟,但卻在2000年遭逢大火,大火過後只剩下一樓的磚造建築。
如果用「撫臺街」這個老名字的話,也許會有些陌生,這也使得我不得不提起這條路在近代的名字「延平南路」。如果把清代的台北市套用到現在的地圖上,那麼要 往巡撫辨公的人必得要穿過台北北門,沿著撫臺街一步一步的走向巡撫大人的辨公室。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巡撫衙門就設在今天的延平南路和武昌街會合的地方。
只是日本人進入台灣之後「巡撫」的名稱不再,自然而然的「撫臺街」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日人之後的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又把台北路的路名全都換過一次,「撫臺街」三個字彷彿成了毫不相干的故事,離我們愈來愈遙遠了。
所以我們也許可以做這樣的假定,清代的延平南路好比是日治時期的中山北路,或者是現代的凱達格蘭大道。
2009年在重新規劃之後,這裡重新對外開放,以古蹟的姿態。拋掉了過去的舊名字,它的新的名字是「撫臺街洋樓」。
這是擺在門口的自動售票機,門票不貴,一張才20元。
進來之後的一樓大廳長成這樣,有面牆用來介紹這棟老房子的身世,靠窗的地方放的一排書,內容大多都是講述台北歷史的。
大廳正中間放著撫臺街洋樓的立體模型,以及當時火災過後留下來的建材,比方說被火燒灼過的天花板和磚塊。
換個角度再看一下,那個台北古城地圖下方的石頭就是。
撫臺街洋樓的外牆以石頭和木材混合構成,一樓以唭哩岸石堆砌成古典式四柱三間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為觀音山石承接石柱構造。騎樓天花依然保有木材拼組而成菱形幾何圖案的天花板。通樓及屋架的部分為木造,屋頂的型式彷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樣式為「馬薩氏屋頂(Mansard Roof)」,開有三個老虎窗做為通風之用,並呈現視覺上的立體感,屋脊以銅片收邊。
走出一樓的小門之後,這路標指向的小徑頗為幽靜。
再沿著這道略陡的樓梯,就可以上到二樓展場。
如果是在當時,牆面會塗上一層石灰,石灰的用途可多著呢!
目前展場二樓內容是常設展,主要介紹的是台北城在近代扮演的歷史地位,從「撫臺街」的故事開始,一直到「洋樓」興建完成的那個時代。
展場裡有些珍貴的史料,用來刻劃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雖然只是影本)。
就連這份報紙都是有故事的,但欲知詳情請洽洋樓本部或維基百科。
二樓的第一個展場主要是介紹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主要介紹他的生平,以及在台灣所推行的新政成果。
以及當時往來文書及關防的複刻品。
(廢話!)
劉銘傳的奏摺,也是複刻品。
中國最早的國旗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是大清黃龍旗,不過這個黃龍旗和我之前見過的不太相同。
但是無論如何,隨著馬關條約的簽定,台灣的所有權從清廷轉到了日本人的手中。
來自1928年的日治地圖 。
做人不應該亂猜,看到總督府的直覺不可以直接認定是皇民化運動的產物 。
有看到北門嗎?上頭那個紅底的高石組就是現在撫臺街洋樓的位置。
同一張地圖上也標示著其它當時的建築,比方說在老松公學校旁邊的剝皮寮。
如果你家也剛好在中正、萬華、大同或中山區一帶的話,也許可以從這張地圖裡找到當時的舊稱。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這張面積更大的地圖。
這張地圖裡有南機場,有中正紀念堂(只是當時不是那個名字),地圖上繪製的大約是今天新生南路以西,新店溪和大漢溪之間的地方。範圍約略是「台北城」及城外一帶。
至於畫面上的小箭頭,想也不用想就知道是什麼地方。
像這樣的地圖根本就是日治時期的Google Earth嘛!
在這張地圖的旁邊展示著這些當時的生活用品,抱歉,我懶得調整白平衡了。
地圖旁邊有個影音播放室,這時播放時間表。
室內的光源不足,只能勉強用ISO1600硬拍,顆粒是明顯了點。
順帶一提,二樓有個地方的天花版是透明的,從這裡可以看到老虎窗的樣式。
逛完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重新回到一樓。
展場一樓的地方佈置著一個小小的空間,充做遊客的休息站及小型販賣部使用。
這裡提供熱水和茶杯,但茶包和茶點要另外購買。
然後,你就可以手捧著一杯熱茶,在這個空間裡愛留多久就多久。
細心點的話,可以發現桌面上有些不太一樣的東西,對吧!?
除了茶點之外,這個小空間也有充當販賣部使用。
這陶杯看得我很心動,但價錢實在讓我買不下手。
至於這壺就更不用說了,這造型實在也讓我很心動,但……你們懂的。
雖說這裡陳售的多半是茶壺、茶杯之類的商品,但也有些饒富趣味的小玩意兒。
「撫臺街洋樓」自成立到現在也有百年的歷史,在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裡所經歷的種種波折,這老房子的本身就是則說也說不完的故事。小至住在這裡的居民的日常生活,擴及到附近鄰居成長回憶、再擴及到「台北城」的古往今來。
像這樣的老房子存在著,應該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才是。
ps.文章標題寫著「台北市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是撫臺街洋樓在日治時期的地址。但台北市的名稱首見於大正9年(西元1920年),和洋樓落成的1910年有十年的差距,如果按照史實來寫的話應該是「台北廳」而不是「台北市」,但明治年間的「台北廳」範圍甚大,要寫正確地址的話也許要連支廳也一起進來,這麼長的句子要拿來當文章標題實在太長,只好改用大正9年廢廳置洲以後的行政區劃分了。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上的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部落格
相關資訊:
撫臺街洋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 ~ 17:00 (週一休館)
門 票:門票一律20元。
地 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電 話:(02)2314-5190
傳 真:(02)2314-4175
小朋友 文字很好。幫你校正一下,火災是2000年。「國民政府早期撫臺街洋樓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這就敏感了),後改為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宿舍一直到政府宣佈解嚴。解嚴以後,這裡成了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這段哪來的阿?捱不知阿。
回覆刪除「日治晚期的台北市地圖,至少也是在皇民化運動之後的事情了」,這是1928的地圖吧,所以是皇民化運動之前。要多來走幾次阿。
版主回覆:(03/17/2010 10:39:00 PM)
嗯…看來維基還是不太可靠 改掉好了…而且,我發現我的近代史退化了
哇!真是一段很長的歷史痕跡,不過對台灣史實在了解不多,做為一個台灣人又落腳在台北城的我真是慚愧.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可以前去走走!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3/20/2010 02:44:00 PM)
好說好說,那一帶還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去走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