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臺灣布政使司衙門

_J192280

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清廷下詔臺灣建省,由劉銘傳出任首任巡撫。臺灣的設省,與牡丹社事件有著非常深厚的牽連。

早期清廷對於臺的態度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臺灣遠在海外治理困難,加上交通不便的因素,當時的臺灣要開發,有著現實上的困難。再者當時的滿清政府並沒有任何積極開發臺的打算,而且臺灣當地的民亂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小者如各地的械鬥,大者如朱一貴、林爽文之亂,清朝政府實在無法推行具體的政策,更何況當時的清朝政府也無力對臺灣進行開發,接踵而來的內憂外患也實在夠讓他們頭大的了。

直到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政府才彷彿如夢初醒般的規畫起台灣的發展。

布政使又稱「藩司」為一省錢糧、兵馬、稅賦的總理,在清朝的官制中屬從二品要員,也是巡撫下的重要職務。臺灣建省初期並沒有設置布政使一職,經劉銘傳上奏之後才由邵友濂於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就任。








_J192359


而臺灣的布政使司衛門大約是在光緒15年(西元1889年)落成。

那個時候的「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被稱為「藩司行署」,因為臺灣雖然已經建省,但行政官員還沒有辦公的場所,只好先在臺北府裡先設立臨時的辦公室,等待將來的省城落成之後再升級成正式的衙門。

在當時的規劃中,原本的臺灣省城是打算設立在台中的,但因經費不足所以無法建成,劉銘傳只好把臺北府城裡的「藩司行署」升格成「布政使司衙門」。


建築物本身沒有太多裝飾,只能算是略具官廳的規模而已,也許和當初設計時只具備臨時性功能,之後又沒有足夠的經費改建有關。




_J192285

「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位於當時的臺北城西門內,約略是現在中山堂的位置。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廷戰敗割讓臺灣的消息傳來,當時的臺灣人組成「臺灣民主國」,總統府「臺灣承宣布政總理內務衙門」就設立在當時的布政使司衙門。但在日軍登陸之後,臺北城不攻而破,首任總統唐景菘逃回中國,日本人就在當時的「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舉辦始政儀式,宣告臺灣正式納入日本國土,開啟了臺灣的日治時期。

在日本征臺其間,這裡也曾經是日本陸軍部使用,近衛師團指揮官能久親王曾經駐紮此地。

之後有好長的一段時間,「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被做為日本的總督府使用,直到大正8年(西元)1919年總督府(今總統府)落成之後,才將行政中心搬離此地。之後,又為了紀念昭和天皇即位,當時的日方決定將「臺北布政使司衙門」改建成「臺北公會堂」,他們將當時建築物精華部分移到現在的植物園與圓山動物園裡,其餘的行署全部拆除。

臺北公會堂於昭和6年(西元1931年)落成,也就是後來的中山堂。






_J192289

臺灣布政使司衙門被移入植物園之後,曾經做為植物園人員的辦公場所,於二戰期間也曾經成為日軍的駐紮地。在國民政府時期(西元1695年),成立林業陳列館。

文資法公布後,這裡成了二級古蹟。

日治時期被移入圓山動物園的建築,在某次颱風中損毀,位於植物園的「布政使司衙門」於今是現存唯一的清代官署建築了。








_J192292

現在的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左廂房裡,正在進行著這座建築物本身的特展,介紹著這座建築物本身的歷史,在大堂之上,存陳列著當時遺留下來的歷史古物。







_J192291


位於植物園裡的「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是座三進式的建築,穿過大門及儀門之後即是大堂,儀門與大堂之間以中廊相連,另外在左右兩側也以廂房連接。大堂非常高敞,在格局上充份的顯示了官廳的威儀與莊嚴。

我漫步在大堂之上,腦海裡盡是清代處理公務的畫面,又或者是清廷戰敗,割臺的消息傳來時的混亂,偶爾也穿插點日本總督正苦腦著臺灣某個地方民亂又起的事件。


空氣間,依稀的可以嗅到清朝留下來的氣息。







_J192308

從大門進來,得穿過中廊到上得了大堂,每扇門都有對門神守護著。







_J192298

這對門板穿梭時空,從清朝保留到現在。以多片的厚木板組裝而成,上頭繪製文臣的圖像,一般用於偏門,與中門的武將搭配,當時應該是對美崙美煥的紅漆大門。







_J192306

當時保留下來的柱子與橫梁。






_J192296

連窗欞的格式也略有不同,當時的工匠在起建的時候,也非常細心的規劃設計。







_J192309

這是當時放在梁上的瓜筒,這個樣式的瓜筒,在形式上屬於尖筆筒。








_J192318

右廂房裡陳列著修復前後的瓜筒做為比較,同時也播放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修復過程的記錄片,讓參觀的民眾更能了解古蹟修復的過程。







_J192349

這尖筆筒歷經了幾個世紀的風霜與戰火的洗禮,仍然得以保存至今。









_J192320

當時的斗栱與束木,用來支撐屋頂使用。






_J192330

沒記錯的話,這是修復後的束木裝飾,稱為隨束。







_J192343

這只是沒什麼意義的隨手亂拍,看看就好。









_J192373

植物園文化在日治時期就被發掘出來,位於現在的植物園與建國中學附近。主要分布在臺北盆地的南側,一路向西分布到大科崁及桃園沿海。

植物園文化與圓山文化之間的關係,可能因時代相近的關係,所以彼此之間有所交流,但兩者之間的關係仍無定論。

這裡發現到的陶器上印有幾何圖案,與十三行文化發現到的陶器樣式相近,但石器方面則與圓山文化的較為相近,差別在於植物園文化的石器多為砂岩製成,圓山文化的石器則出現大量安山岩製成的工具。

在植物園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古物多與農作有關,也少見骨器,也許植物園文化的生活方式以農耕為主。





_J192376

植物園文化所保留下來的陶罐,上面有拍打而成的幾何圖案。




出我意料之外,這裡的史料展出比想像中的還要豐富。原本我以為這裡只把建築的空殼子留下來,裡頭的文物應該在幾次政權更替與搬遷之中流失了。所幸,這裡早就被劃定為歷史古蹟,也在完善的整修以後,以近乎全新的風貌重現在世人面前。

而讓我們得以了解,這座古蹟之中,竟然是整部臺灣近代史的縮影。


我在這裡散步了一陣子,隨手又多拍了幾張照片。



_J192354







_J192356

以石板鋪成的中埕,形式簡單又不失素雅。

不過我還是覺得中門大開的感覺,有點怪怪的,雖然這樣方便對遊客進行管理。





_J192364

我很喜歡從這個角度看布政使司,一方面是整個構圖看起來很舒服,另一方面也是剛好擋住了正後方的大樓,不會讓人有種突兀的感覺。




_J192383

大門右側的抱鼓石,上頭刻的是虎紋。




_J192381

左側的抱鼓石上刻的是龍紋。






_J192390

方型的窗戶,以石刻的竹節為窗欞。



_J192394

而竹節上另外浮雕著竹節。





_J192384

一般來說,正門用的是武將門神,側門上則繪製文官門神。




_J192385

門上的文官品秩不會比建築的主人還大,主人的品秩如果為三品以上的話,門才可以上紅漆,三品以下則只能用黑漆。







_J192283

壁堵上的裝飾,至於所代表的意義,待查。

感覺起來像是螭虎圍爐。





_J192409

接著,我在植物園裡又亂拍了幾張照片之後才離開。


_J1924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