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uming you have chosen your coffees, and you have gathered all your tools, you’re ready to delve in!
~Intelligentsia Coffee
算一算,玩咖啡也有好一陣子,該有的沖煮工具我手上也應該都有了,於是我也開始在構思著,如何讓自己的功力再更上一層樓的這件事。為了讓自己的沖煮技術能有個標準,首先我得要有個穩定的烘焙品質,也為了讓我的烘出來的咖啡品質更加穩定,我想到了杯測。
杯測這個東西,聽起來好像很了不起,但說穿了也只是一種標準化的咖啡萃取方式,避免了其它各種沖煮方式,在沖煮過程中人為因素不夠穩定的問題,用固定的研磨度、固定溫度的熱水、固定的水量、固定的時間,在所有操作變因都固定的情況下,儘可能的還原出咖啡原本的味道。
所謂的杯測自有一套標準化的作業流程,真正難的地方也不在這裡,而在於你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出咖啡裡有什麼味道,然後確實的在烘焙咖啡豆時做調整。
我覺得這是條漫漫長路,但再長的故事也總要有個開始……。
趁著我從美國購入猴子杯的同時,也同時在該網站上購入一把該網站的杯測匙,在為咖啡進行杯測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這把杯測匙。
標準的杯測匙規格如下:
- 匙杯深度:12mm
- 匙杯直徑:42mm
- 匙身長度:160mm
- 材質:鍍銀Silver-Plated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尺寸規格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之所以鍍銀,是為了怕金屬本身的味道影響咖啡的風味,讓杯測結果與事實不符。
在購入這把杯測匙之前,老實說我也比較過其它造型的,但我真正喜歡的那把實在太貴,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到這把Sweet Maria's發售的杯測匙。
我喜歡這把杯測匙的線條,很圓潤的感覺。
至於匙面上咖啡樹葉的雕花,我覺得很好。
反正杯測匙這東西,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因為標準的規格已經訂出來了,我們所能選擇的,也只剩下造型了。
這裡有某生豆商手工製作杯測匙的過程,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開來看。
其實這也是我之前想買的那把,雖然好看,但價錢實在讓我下不了手……最這這把杯測匙沒有毒到我,現在拿來毒別人也好 XD
既然也都入手杯測匙了,就順便開始杯測吧!
目標是,前幾天拿來試烘的宏都拉斯科瑪雅瓜,焙度在一爆密集尾段。
我秤足了12克的咖啡粉。
以95℃的熱水。
浸泡時間為四分鐘。
研磨刻度就固定這個吧!
臨時找不到好的杯子,先拿之前手沖時拿來當下壺的燒杯試試吧!
洗乾淨後,擦乾。
把磨開的咖啡粉倒進去,鼻子湊上去試咖啡的乾香氣(Dry Fragrance)。
接著倒入185克的熱水,在扣重後的電子秤上做確認。
時間到了之後,先別急著把咖啡粉撈起來,而是先再確認一下咖啡粉的溼香氣(Wet Aroma)。
接著再進行破粉的動作。
然後啜吸。
接著,就可以依據你所喝到的口感為這支咖啡製作記錄。
通常,我們會以咖啡的酸度(Acidity)、甜度(Sweetness)、醇厚度(Body)、餘韻(Aftertaste)、層次感(Flavor)、整體協調感(Balance)、杯感(Clean Cup)、獨特性(Uniformity)、的乾/溼香氣(Fragrance/Aroma) 再加上綜合表現(Overall)與缺陷(Defects)做為評價咖啡品質的標準。
按照目前的杯測法來看,這些標準底下都還可以再掛上更精確的味覺描寫,也應該也會有翻譯更精準的術語,只是我先就手頭上的資料臨時找個能讓我記得的詞句套用,之後還是會回歸到專業用語中。
我覺得就現階段來說,杯測對我主要的功能在於,當我煮出不好的味道時可以判斷是烘焙或沖煮過程哪個環節出問題的工具。至於那些更詳細的味覺描寫,我覺得還不是我這種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該隨便亂下定義的。
總而言之,這把杯測匙就目前來說,也只能讓我能假裝好像有那麼一回事的道具罷了。
……雖然在我心底還是有個小小的夢想。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