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總統府初訪
我像個潛行者一樣,從後方偷偷摸摸的接近全台灣最高的行政中心,也就是位於重慶南路上的總統府。這棟座落於老台北城中心的建築物,自從1919年完工之後,就一直與台灣的發展脫離不了關係。
只是一般人在提到總統府的時候,第一個印象總是由凱達格蘭大道上所看到的那個雄偉壯嚴的模樣,很少有人會像我這樣從中華路的方向沿著長沙街一段來到這裡。我想通常不太會有人注意到這裡的原因,是因為這條路上的肅殺之氣太重,誰叫長沙街上不是憲兵隊就是最高法院,唯一一個看起來比較輕鬆的地方,偏偏又是交通部的舊址。
沿路上全身軍裝的人太多,氣氛詭異得像是我走錯地方似的。
剛好我來到這裡的時候是憲兵交接的時間,不像是中正紀念堂那樣的招式繁複,是非常簡單隆重的交接儀式。而且往來的路人也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就連我都在交班的憲兵弟兄就定位以後才拿起相機猛拍。
通常我們會把總統府歸類在英國維多利亞式的建築,紅白相間的水平線條在視覺上營造出安定的感覺,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如果是巴洛克式建築的話,這角樓八成已經爬滿花草葉裝飾了吧?
在博愛路與寶慶路路口拍到的總統府背影,應該可以把剛剛我所提到的那些條件更具體的表示出來吧。上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圖案,屬於簡單又不失大方的那種設計。日治時代的總統府,除了提供日本總督辨公的場所之外,也有國力顯示的功能在。
既然是辨公的地方,老實說也不適合太華麗或有太多裝飾圖樣。
總統府平日也有開放參觀,不需要預約或其它手續,只要在開放時間裡,也就是在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半之間來到這位於寶慶路和博愛路交界口的入口處,經過一些檢查的手續就OK。
通常是會先檢查並登記你的身份証件,登記完成之後會放給你一個參觀用的小圓牌,貼在身上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步。再來是檢查背包,無論是大小背包都要打開檢查,太大的包包只能放在寄物櫃,小的包包的可以隨身攜帶進入總統府。因為我沒有想到會有這一招,所以只能把整個包包都留在寄物櫃裡,只帶著相機和零錢包進到總統府裡。
寄放完包包之後,是不是就可以進去參觀了呢?
別急別急!還要通過一道金屬檢測門,反正就當做是上飛機前的例行檢查,不礙事的。
之後,會有導覽員集合入內參觀的民眾一起進行導覽,而且平日開放的時候總統府裡禁止攝影,除非你來到拍照區裡才能拍照。
我跟著一群人慢慢的在總統府裡散步,裡頭有兩位新加坡人、一位日本人、一對看起來像母子的東方人(母親只會講台語,導覽內容由兒子翻譯),還有另一位感覺上像是來自東南亞的朋友。我在導覽員帶我進到門口之後不久就決定要自己一個人亂逛,勉強撐完一個展廳以後,我在第二個展廳假裝看日本總督餐具而離開整個隊伍。
裡頭的展覽主要介紹台灣的歷史、日治時期總督的用具、台灣(或中華民國)的歷任總統的資料以及用用具,還有一些國內藝術家作品的展示。就連我國國璽也在裡頭陳列,雖然只是個複刻品。
裡頭的文件、照片內容多半都是從日治時代開始的,清代之前的只有簡單的圖片說明。
展場中讓我目不轉睛的展覽品有日本總督用餐使用的漆器,以及日本人和清朝政府、國民政府簽訂的合約內容。在展場的動線上還放著總統的辨公桌及先總統 蔣公(國小課本裡說偉人的名字前面要挪抬以示尊重)曾經搭乘過的轎子。反正老蔣總統擔任過我國五任總統,裡頭存放著的文物就算多一點也是正常的。
毫不意外的,這裡也放著幾張老蔣總統的照片以及隨身用品,比方說閱兵典禮上所持的權杖、指揮刀還有全套軍裝。在施政上頗受好評的蔣經國也放了好幾張和民眾相談甚歡的照片,頗符合其親民、愛民、視民如親又愛民如子的行事風格。蔣經國總統是不擺架子的,這點從他在溪邊整理儀容的那張照片可以看出端倪。
至於老蔣總統和小蔣總統之間的嚴家淦,我印象中他留下的不多,只有幾顆印章,還有一份他用手抄方式記下來的梅蘭芳。
隨著時代演進到了李登輝時代,文物照片的數量已不甚多。現任馬總統展出的是當年參選總統之前下鄉用的腳踏車,也算是有某種程度的紀念價值。
然後,你們猜猜看前總統陳水扁留在總統府裡頭的紀念品是什麼?
答案公佈,是他在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一屆總統時穿著的西裝外套,內襯是防彈背心。
(這也實在是………)
反正在我參觀的期間,時不時的還會有集結的憲兵從我身邊通過。雖然只是在走廊上的偶遇,而且本來就是他們的職務,但還是讓我有身為「迷途小羊」的錯覺。反正我就這麼從頭到尾的走完一遍,當我從出口出來的的時候,和我一起進來參觀的人都已經離開了。
我在總統府裡唯一拍到的片只有這張,是位於南苑出口處附近照相區拍下來的。位於我拍照的所在,附近有個針對觀光客做販售的小賣場,但裡頭的內容不提也罷,就不再多做敘述了。
在出口處附近的志工是個和善的老太太,原先我已經決定要轉戰到其它地方了,但在他的指引之下決定先繞行總統府一圈之後再做其它打算。
目前我們的總統府是日治時代的時候的總督府,為了興建這個日本政權在台灣的象徵建築物,日本政府分別於於明治39、40年(西元1906、1907年)進行兩次競圖,只要是日本帝國領土內的建築家都可以參與。
當時共有五十餘件的作品參與初選,經過評審淘汰晉入初選者共有七名,依序為: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井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大 郎、福井房一。明治43年(西元1910年)的時候再從入選的七件作品中進行複選,相較於初選時僅要求作者提供平面圖與立體圖,複選的程序中還需附加部分施工詳圖和造價預算。在如此激烈的競圖之中,最後由長野宇平治的作品獲選。最後再經過森山松之助把中央塔樓加高之後,才算完成了總督府的競圖程序。
在這裡不得不介紹一下松山森之助這個人,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是受西方建築教育的第一代,1907年來到台灣擔任建築技師,除了參與台灣總督府的設計之外,他的作品還有總督府專買局(今煙酒專賣局)、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台中州廳(台中市政府)、台南州廳(今國家台灣文學館)以及台南地方法院等,可以說是日治時期台灣官署的設計專家。
經過追加之後的總工程預為兩百萬日圓,在當時已經算是天文數字了。舉個例子來說,大正九年(西元1092年)的時候,位於雲林虎尾的五間葛尋常高等小學校全校全年經費為4282.97圓。更何況,在興建的過程中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造成物價波動,建築經費也因此提高到了兩百八十萬日圓。
總督府於明治 45年(西元1912年)六月一日開工,直至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三月完工。
但我們目前見到的總統府和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在外觀上有些差異,原因在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日本偷襲美軍位於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美國加入戰爭的結果造成大量軍機空襲台北城,總督府在那個時候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損害。
原總督府正大門中央塔前有二個角樓建築設計為左右兩個半圓形屋頂,正大門停車廳之屋頂原設計為斜面屋頂,在重新修建後設計成為現今總統府之中央塔斜四垂形角樓,另停車廳之屋頂亦修改為平面屋頂。
因為平面梯式的配置建築物的平面為「日」字形,進門之後就是玄關、大廳,左右兩邊的辨公空間是相互對稱的。中央尖塔的高度為60公尺,日治時期有電梯在裡面,光復之後只剩下木製階梯還在服役中。
當年在興建總督府的過程中,所挑選的不僅止是設計圖,在地點的挑選上也讓總督府位於丁字路口的盡頭。這樣的規畫使得整個建築的立面可以不不遮掩的完全呈現。由其在興建新官署的過程中,也能順便打壓傳統文化,在某程度上有著宣揚國威的作用在運作。
大正年間新建的官署多半具有壯嚴的外觀、左右對稱且有明顯的高塔,同時也都位於當時都市的核心地區,配合著當時如火如茶進行的「街區改正」
原先日本人剛進入台灣時的總督辨公室是在清朝政府留下來的巡撫衙門。但在統治慢慢步上軌道以後,日本人開始拆除或遷移這些老舊官署,比方說曾經是總督辨公室的巡撫衙門被遷移到現在的植物園裡,也比方說清朝時留下來的舊城門、城牆以種種的理由被拆除掉,諸如此類的。
取代這些舊式建築物的是日本人所引進的新式建築,這些象徵著進步的新式建築在當時人們的心理層面所造成的影響與震撼,可想而知。
因為總統府的正面不能拍拍,所以我繞了一小圈來到另一頭。
二次大戰後,隨著政權的遞嬗國民政府入主了這座總督府,為了整修被美軍轟炸得體無完膚的建築體,國民政府進行了為期六期的整修作業,整修完成的總督府不再是總督府,而被換上了「介壽館」的新名字。在介壽館前面的大馬路也變成了「介壽路」(直到陳水扁上任台北市市場,才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路旁的公園也命名成「介壽公園」。
而近幾年的凱達格蘭大道,似乎一點都靜不下來。
圍繞著總統府的人行道上,有著一些特殊造型的立體浮雕,主題多半是台灣特有種的生物。
相關資訊:
總統府《官方網站》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122號
開放時間:平日早上09:30~12:00(11:30停止領取號碼牌)
假日開放時間另行公告
服務專線:02-23120760
服務傳真:02-231207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