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法鼓靈山,妙諦勝境

_J021534

我們知道,佛教原同一味,即是解脫味,唯其經歷印度大小乘諸論師以及中國諸宗各大善知識的整理、修證、體悟,而化為文字的寶典,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資糧。只緣我是漢傳佛教的子孫,必須珍惜漢傳佛教的遺產,故自我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伊始,即以「立足中華,放眼世界」,作為所訓的開端語。我們若拋開了漢傳的華文佛教而高談與世界的現代佛教接軌,恐怕很難找到自己被他人尊重的立場了!
~聖嚴法師.漢傳佛教:我的使命與責任.2006年四月下旬

聖嚴法師用他大半生的時間來宣揚正信的佛教,歷經兩次出家,並前往日本取得文學博士的學位,弘法的足跡踏遍大半個地球。將漢傳佛教中的「曹洞宗」與「臨濟宗」兩派的法脈融合為一,創立了「中華禪法鼓宗」。

「法鼓」一詞源於《妙法蓮華經》:「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以法鼓自喻,由此足見聖嚴師父對於弘揚佛法的大願。

西元2005年,在台北金山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落成,並於10月21日舉辦開山大典,而這個新落成不久的佛教園區,正是我這次小旅行的目的所在。






_J021519

我半跑半跳的搭上第一班開往法鼓山的國光號客運,車上已經座滿許多乘客了。有幾個背著大大的背包準備前往北海岸玩耍,有些身著法鼓山的制服,斗大的山徽就印在衣領下方。

車子要從台北車站往開法鼓山上,行過基隆、萬里最後經金山市區之後到達法鼓山。

國光號會直接停放在遊覽車平台,下車之後會有義工指引參觀的動線。一樓有知客處可以提供更詳細的服務,也有行願館販售法鼓山的周邊商品,似乎也有個輕食區供應簡處(沒有去試過)。

下車之後,我沿著知客處旁的戶外木製坡道一路步行上到祈願觀音殿。




_J021524

附帶一提,法鼓山上的重要文化資產之一,是這座法華鍾,珍貴的地方在於,這座青銅梵鍾上刻有整部法華經與大悲咒。

每逢農曆新年時,這裡的敲響108下的鍾聲。



_J021147

祈願觀音殿外有個大水池,水池中常保持乾淨,不見青苔,據說是因為法鼓山上的志工會定期把石頭打撈起來刷洗,所以石頭上與水池中常保清淨。

似乎又暗喻著禪宗的某個故事: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或者是佛教故事中「愚路尊者」拂塵除垢的寓意。




_J021169

從北部濱海公路轉上法鼓山的路口,放置著一座巨大的山徽石,那是法鼓山的第一三門,過了「法源勝境」碑之後是第二三門,第三三門則是懸著「觀音道場」匾額的大門,進了第三三門之後,就算進了觀音道場,請放下俗務,放心旅行。

法鼓山是觀音道場,所以在祈願觀音殿外懸著這幾個大字,「觀世自在」指的是修行觀音法門的境地,是修菩薩道的目標,能以平等心看待事物,不因外在因素而起心動念。





_J021161

我喜歡水池上的倒影,但好像怎麼拍都拍不好,但這是廣角不夠廣的原罪。






_J021178

「大悲心起」散見在諸觀音經、《大悲心陀羅尼》中,說明觀音以大悲心平等救濟一切眾生,也因此被稱為「施無畏者」。

「入流亡所」出於《楞嚴經》。「入」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接觸的現象。 「流」的意義是「不住」。即是說不要將「入」留停下來,要自然的將這些聲音都「流」而「不住」。

「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聽到的對象及因聽到而引起的一切對象的簡稱。所以,「亡所」是說在修行中「亡失了聽到的對象及因此對象而產生的一切對象。「入流亡所」的整個意義─觀世音菩薩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這個方法:耳入不住,亡失對象。






_J021140

趁著遊客還沒有上山之前,這裡是一個非常清淨的好地方。






_J021157

我在這裡繞行了幾圈,慢慢的,慢慢的,用極緩慢的速度感受在這裡的一切。正如晉詩人陶淵明《飲酒》詩中:「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好像有種體會,但卻是言語極難解釋的那種。





進了祈願觀音殿之後,裡面是禁止拍照的。



_J021173

一位法師也跟著繞行水池(我想這池子應該有個專屬的名字,但我不知道),一邊繞著一邊用力的誦出英文單字,也許在菩薩的加持下會比較有學習的效果。







_J021151

秋天是個適合出遊的季節,有和煦的陽光、柔和的山風以及湛藍的天空。






_J021138

傾耳一聽,遠方的大冠鷲不時鳴叫著,伴著徐徐的山風吹來,樹頂上的枝葉隨風擺動而沙沙作響著。







_J021180

祈願觀音殿有條小路通往開山紀念館,館內有許多法鼓山的相關文物,除了介紹佛教的起源與發展之外,也有著法鼓山的歷史故事。

某面掛有一幅圖,上頭繪製著聖嚴法師的行履,我覺得頗為可觀。






_J021333

這就沒什了,只是隨手亂拍下來的人面蜘蛛,在我拍完之前,他才剛剛享用完他的早餐






_J021186

通往大殿的路上。







_J021299

法鼓山的大殿一直讓我覺得有種如城堡般的氣勢,只是我沒有再繞到其它地方,只是在大殿附近打轉,所以你們無法從我的照片中得知整個第一大樓的氣勢。







_J021510

在我登上大殿之後,雲開始向山頭的方向聚集,在大殿上空形成一條分界線,大殿後方的雲密度極高,而大殿前方卻還是晴空萬里。







_J021209

大殿外的廊柱具有古樸的意趣。






_J021188

法鼓山的大殿位於稜線上依山勢而建成,建築風格極為簡潔,以非常簡單的線條構成,沒有什麼突出的顏色,採偏灰的色調。

大殿前的平台展望極佳,是整個法鼓山上視野最廣最遠之處。除了可以遠眺金山平原以及北海岸的沿線風光,在天氣許可的情況下,也能看到更遠方的基隆嶼及太平洋。







_J021198

再回頭看看剛剛的祈願觀音殿,或許這樣比較容易看出整個格局。

身在其中有身在其中的體會,有點距離有有點距離的體會。







_J021194

如果要問我為什麼這次會選擇法鼓山做為旅行的目的地,我會告訴你因為這裡的風景很美、環境清幽或這裡很有名等制式的回答。

但我自己會有個給自己的答案。

我們眼見的、耳聞的,身體所接觸到感覺到的,以及自己的存在和環境的存在,只要心中不把它當成是煩惱,那就是本來面目。
~聖嚴法師


臨濟義玄法師說過:「隨處做主,立處皆真。」而聖嚴法師又進一步的解釋道:「『真』是沒有你我、是非、利害、得失,也就是超越常情、凡情,凡情就是執著、放不下。到了「立處皆真」的時候,本來面目就出現了。」

而這又可以牽扯出「誰在做主」的問題。




_J021548

剛剛說到,我繞著大殿附近打轉,沒有遠離。

在這裡會讓人有種微妙的感覺,即便是什麼事情都不做,就能讓心情放慢,讓整個思緒沉澱,心曠神怡矣。大殿裡有虔誠的信徒參拜佛像,殿外有遊興大起的旅客駐足流連,廊柱間有山風穿梭,屋頂上有金黃色的陽光灑落,而殿外的不遠處有我。




_J021502

所以我會覺得,法鼓山的大殿很像日本的城堡。








_J021295

繞過大殿之後,另一側是正在興建中的法鼓大學預定地,入眼的則是僧伽大學,是法鼓山為了培訓「戒、定、慧」三者並重的佛教青年人才而設立的機構。

裡頭有個佛教圖書館,蒐藏各國的佛學書籍,也珍藏著許多重要的佛教經典。除了書籍資料之外,這裡也蒐藏著為數眾多的影像資料。另外,在進到圖書館之後可以看到幾塊石版上刻著各國語言的心經,他們說那道牆的名字是「心經影壁」。








_J021559

從大殿那裡,可以沿著這條石板鋪成的小徑到達此處。






_J021568

在小徑旁聳立著七棵雀榕,樹齡約百來年,為台北縣政府列管的老樹。當初為了保留這幾株老樹,法鼓山將整個僧伽大學的主建築物向後退了幾公尺,讓這七株雀榕得以留存至今。

雀榕旁有個停車平台,可以直接開車上來,也能以步行的方式從大殿那裡慢慢行走至此。樹上有許多植物共生,非常熱鬧。




_J021289

特別的地方在於,整個建築物的材料都是以金山地區所能取得的建材為主,取用了金山地區的泥土燒製成不同顏色的外磚,並以當地出產的安山岩為材料做為基石。

法鼓山上的所有建築物不以華麗的外表裝飾,而把深刻的寓意放在建築本身中,來到這裡的人如果只是隨興走過的話,所得到的有限。除非找個知道門路的人來問問,或者是有專人指引,不然就只是走過罷了。








_J021259

在山上的這段時間,我只在大殿附近閒晃,法鼓山的三門只是經過,來迎觀音也只能留在車上遠觀,更不用說法華鍾(這是因為實在懶得下山再上來)以及藥師古佛像(這則是因為懶得上山再下來)了。

所以這次的法鼓山之行錯過了一些東西,也許下次再來的時候可以特別繞過去走走,應該會有不同的體會吧!








_J021262

停止,然後放下。





_J021270

在停放之間,記得要面對、接受與處理,最後才是放下。




_J021266




其實,我是為了某個國際學術研討會才上山的,所以沒有時間,也沒有太多閒遐的心情到處亂晃,下次有機會的話,我會再找時間到此一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