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少在寫古蹟,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懶得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這種寫法搞得像是重新回到大學時代在做報告似的,每次寫篇古蹟文都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再加上原先預定要先完成的某篇文章,因為資料一直找不齊(其實是沒在找)所以心裡也就一直不想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看看這幾張照片拍完也好一陣子,如果再不寫的話可能之後真的也沒有什麼時間完成,想想還是硬著頭皮寫一下好了,這個議題在近代的臺灣社會有些敏感,再加上寫得匆促,只能以目前腦海裡暫存著的印象來寫,面對可能會出現的謬誤,就……當做沒看到吧!
那豈不是整篇文章都要當成沒看到了嗎?(咦)
經常往來於南海路上的我,想進入這座建築物很久了,原本我以為這又是另一棟用來養蚊子用的新修古蹟,結果沒想到這座古蹟在前不久開放參觀了。
令人覺得遺撼的也在於,雖然我往來此地多次,但卻一直都沒有拍下整座建築物的立面。
他的名字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位於建中旁邊的南海路上,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會館」做為推動藝文教育使用;到了國民政府時期被「台灣省教育會」接收之後播給「台灣省參議會」無償使用,後來又轉為「美國在台新聞處」幾經轉手之後,最後以「美國文化中心」又重新回到了推廣藝文活動的老路上。
民國95年,這裡被規劃成「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到了民國100年的2月28日正式落成啟用。
就建築本身來說,已經擺脫大正時期那種充滿古典風味的華麗裝飾,慢慢的加入現代化的因素在裡頭,雖然從立面來看,依然還保留著古典主義的對稱形式,但卻改用鑲在水泥牆上的面磚來取代紅磚,也簡化了繁復的雕飾,改以不同紋路、顏色的面磚來取代。
這是在日治中期,受到歐洲理性主義興起所產生的折衷主義建築的主調,一方面慢慢的捨棄了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另一方面也漸漸的向現代主義建築靠攏。
具有裝飾性質的洗石子牆面,下圖為面磚。
「台灣教育會館」的設計者是井手薰,自東京大學畢業後輾轉成為森山松之助的助手,也是日治時期台灣非常重要的建築師,對後世的建築風格影響深遠。代表的作品還有「幸町基督教會(今濟南教會)」、「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今司法院)」以及「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
「廣間」,左右兩側都設有房間可以做為會客使用,在剛進來的時候有種「初極狹」的感覺,這也有別於一般的官廳在進到廣間之後馬上給人一種開闊感。
一樓長廊盡頭設有視廳室,用來播放二二八相關記錄片。
一樓的長廊,左右兩邊對稱的設計,不過目前入口左側的好像做為辦公區使用,沒有對外開放。有窗戶可以引進大量陽光。
我覺得,整座建築物最精彩的地方在於樓梯的設計,每次在樓梯間轉身時,入眼的都是一種驚喜。
二樓,即使到現在,我還是很難形容轉過頭上就見到這幅景象的心情,雖然沒有太多精彩的裝飾,但就是有股攝人的氣氛,或說是種冷峻。
在上升的過程中,不斷的可以從窗戶看到外面的風景,在不同角度的變化下,很難想像竟然可以在視覺上營造出不同的效果。
上到二樓之後,整個空間感覺上更開闊,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最後到達展場所在的三樓。
天花板上的燈飾。
故事,得先從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開始說起。
1945年8月6日上午八點15分,美軍的一架B29轟炸機,在廣島上空投下了人類史上的首顆原子彈之後,其前所未見的殺傷力震驚當時的日本社會;而後,美軍又在隔天於長崎投下了另一枚原子彈,這也終於讓日本政府放棄了負嵎頑抗的念頭,在8月15日由裕仁天皇宣讀了終戰詔書二次世界大戰也宣告正式結束。
在日本投降之後,對於長久以來受到日本人統紿的臺灣人民來說,不啻為一道喜訊。
然而,後來前往台灣進行接收工作的國民政府軍並不如臺灣人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就素質上實在不能與日本殖民政府的官僚相比。再加上國共內戰開始呈現膠著的狀態,對於戰後種種百廢待舉的事務還來不及重新整頓,卻又開始進行另一波的需索。
臺灣人民在心理上還沉浸在回歸祖國的喜悅當中,但在現實上又陷入了比日治時期更無度的橫徵暴歛。在心理與物質上雙重打擊的因素下,臺灣開始進入動盪不安的狀況。
然後,在民國36年2月27日的一件查緝私煙卻誤殺民眾的事件,引發了全臺民眾對外省人的仇恨心理,有民眾在行政長官公署(今行政院)前進行請願,也有民眾開始針對外省人展開攻擊事件。在臺灣廣播電台向全臺各地播報事件始末之後,全臺灣在3月1日爆發了蔓延全臺的反政府事件中,而警備總司令也正式宣佈全台進入戒嚴。
戒嚴令宣佈之後,原面的抗爭活動升高為軍事衝突,雖然當時的臺灣社會也有一派努力試著以政治交涉的方式穩定局面,他們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進行交涉。但也有不少民眾集結部隊進行武裝抗爭,而地方政府已經沒有能力控制,再加上台共的介入,讓整個事件變得愈來愈複雜。
後來,國民政府軍進行縝密而有系統的「清鄉」與「妥靖」,雖然也讓事件暫時的告一個段落,但二二八事件造成大量的臺籍菁英在這段時間裡喪失寶貴的生命,即使苟活下來也已經喪失對公共事務參與的念頭,也讓臺灣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心結,始終難以解除。
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在政治上的解放,民眾們又紛紛的開始重新檢視這個當年讓臺灣社會嚴重撕裂的事件。專家學者、政治人物與當年的遺留下來的受害民眾們試著拼湊出整個事件的全貌。
無論是官逼民反的起義抗爭、有系統的全方位鎮壓或共產黨挑起的陰謀,二二八事件在不同角度的解讀下,有著不同的解釋。
只是,從民國36年事發至今,也匆匆的六十多年過去。
而我們社會,似乎還在尋找一個可以被所有人接受的說法。
不可否認的,二二八事件對臺灣社會來說是道難以抹滅的傷口。
否則不會有這麼多人,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仍然要求為其親人或自身求一個平反的機會。
在這個事件裡,臺灣社會失去的東西太多,多得我們無法以數計。
在經歷了如此巨大的失去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彌補?
或者重新定義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
這個問題已經拋到我們手中,不得不去面對了。
參觀資訊: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地址:台北市南海路54號
電話:02-2332-6228
開放時間:10:00~17:00
《延伸閱讀》
「我已不記恨」 黃西川︰政府仍應還原真相 自由電子報
二二八事件 台灣大百科全書
熱線追蹤『二二八事件』 Youtube
也沒有人要求你要寫報告啦,哈哈
回覆刪除我喜歡井手薰的作品。
那時候的建築師很喜歡在樓梯大作文章,日本的幾個古蹟樓梯都很精彩。
怎麼對於228紀念館的文章回應是關於樓梯而已?
哈,那個事件對於新一代的人來說影響變小了,可能只存在於阿嬤的口述歷史中,還有悲情城市裡。偷偷的覺得這個以"國家"命名的博物館,與澳洲的國家博物館比起來,視野還是小多了。
沒辦法,寫成那樣完全是因為自己太龜毛。
回覆刪除跟官廳相比,其實我比較喜歡一般的民宅,像故事館那樣小小的,很可愛,又可以住人的那種。這也是我個人孤僻的原因,哈!
因為除了展場和一樓以外的開放空間,就剩下樓梯了 @@
對我們的影響變小了?我是沒有這麼認為啦……
跟其它國家相比如何我是不清楚啦~~至少在台灣已經是個高規格的紀念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