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幅圖成噶瑪蘭,旁觀慎勿薄彈丸。一關橫鎖炊煙壯,兩港平鋪海若寬。
金面翠開雲吐納,玉山朗映雪迷漫,籌邊久已承天語,賈傅頻煩策治安。
~楊廷理.重定噶瑪蘭全圖偶成
要談到宜蘭的開發,就不得不提到吳沙與楊廷理這個兩人。
故事很長,我得花點篇幅來完成。
吳沙在雍正9年年(西元1731年)出生,於乾隆38年(西元1773年)領著族人渡海來台,從淡水登陸之後遷居雞籠從事番社貿易。他將草藥、 布匹、鹽、糖等雜貨販售給蛤仔難的番社,換回鳥獸、木材等山產,以信用取信於當番社,後來因娶得原住民婦女,更進而得到番目的頭銜地位。為了更進一步的開發蛤仔難的商業利益,吳沙開始招集一批漢人進駐貢寮進行開墾。
後來在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吳沙率領著有系統的拓墾集團從烏石港登陸蛤仔難,並於頭圍築城開始進行開墾,卻遭到了番社的攻擊,吳沙只好退回貢寮。隔年的蛤仔難番社爆發天花,在吳沙主動醫治番社原住民的情況下,再度重新獲得信任。之後吳沙的開墾集團以有系統的方式重新築起了頭圍,接連開發了二圍、三圍。
吳沙在嘉慶三年時,因積勞成疾去世,開墾的事務交棒給兒子吳化。此後,在吳化主導下的開墾集團於蛤仔難地區持續進行著有系統的拓墾,以築城開圳的方式廣開良田,並且不斷的招募人力進行新的拓墾。
之後蛤仔難地區的拓墾碰上最大的麻煩,除了成本就住在這裡的番社之外,就是集團內部的械鬥了。
原來,當年吳沙為了招集拓墾的人力,將來自於漳、泉、粵等地的漢人收編,以漳洲人為主力進入蛤仔難進行開墾。後來慕名而來的人愈來愈多,蛤仔難爆發了漢人的械鬥事件。
然而,在吳化的領導之下,在內部發生械鬥的同時都能有效的予以遏止;面對番社的攻擊,多半也都能擊退。
這時,在蛤仔難地區開墾的漢人已有五萬多人了。
清代中期,台灣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民亂「朱一貴、林爽文事件」,讓清廷調派了四個省的兵力才算平定。為了防止朱林事件的餘黨流竄,因此當時的台灣道楊廷理派繾淡水同知徐夢麟進入蛤仔難地區追捕。
後來徐夢麟從落腳於貢寮的吳沙那裡得知蛤仔難地區的番社尚未歸化,餘黨不可能選擇此地落腳,因此向楊廷理回報無需擔心。而這次徐夢麟的到訪,也間的促成宜蘭設治的遠因。
從吳沙那裡,徐夢麟得知蛤仔難的生番易於招撫,而且土地肥沃可以納為版圖。向楊廷理回報之後,也覺得可行,但在上呈之後,卻以「經費無出,且係界外,恐肇番釁。」為由,遭到否決。
後來的楊廷理因一宗舊案被調往新疆伊梨,另一方面吳沙的拓墾集團也正式的進入蛤仔難地區。不久,台灣發生海盜蔡牽、朱潰為亂的事件,讓清廷又想起了治台有功的楊廷理,讓楊廷理赴任台灣知府,嘉慶11年(西元1806年)再度登上台灣時,楊廷理以屆花甲之年。
為了平定海盜朱潰,率領兵勇越過三貂嶺進入蛤仔難與南澳總兵王得祿的水師從水陸兩面包抄,另一方面又打理各墾首,使其勿與朱潰合流。最後終於擊退盤距蘇澳一帶的海賊朱潰。
在蛤仔難民眾的支持下,楊廷理上書請求設治。
平定朱潰之後,嘉慶皇帝下了一道諭示,雖然在海賊平定之後請求設官治理的要求被駁回,但似乎還保留了蛤仔難地區納入清廷版圖的希望。之後嘉慶15年(西元1810年),福建總督方維甸巡視台北,蛤仔難的民眾再次把握機會,將戶口名冊獻上請求清廷設官治理蛤仔難。
在方維甸的推動下,清廷的態度才較為積極,著楊廷理總理蛤仔難設治一事。
楊廷理以為「蛤仔難」乃為語誤,而「噶瑪蘭」才是番語正確的發音,於是將蛤仔難正名為噶瑪蘭。
楊廷理畢生總共出入噶瑪蘭五次,最後一次在嘉慶17年(西元1812年)初,噶瑪蘭地區發生民亂,清廷指派原本要赴任福建建寧知府的楊廷理暫代通判。在楊廷理三個多月的治理下,噶瑪蘭廳的政事已經具有初步的規模,還來不及回去福建就任,楊廷理就因病逝於台南,享年67歲。
楊廷理與後來的噶瑪蘭通判翟淦、陳蒸因治理有功,被噶瑪蘭民眾尊稱為「三大老」,在當時設廳治的五圍(今宜蘭市)昭應宮中立像祠祀,近兩個世紀以來,香火不絕。
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噶瑪蘭廳在行政區的重新劃分之下改設為縣,並將「噶瑪蘭」一名之中的前兩個字改為「宜」字,成為「宜蘭縣」。日治之後的宜蘭縣先改為支廳,而後設為宜蘭廳,最後廢廳併入台北洲治下。
國民政府主政初期,宜蘭還是隸屬於台北縣轄下,直到民國39年才又獨立成為一縣。
至於民國39年設縣之後的故事,我不打算細說。
因為在「宜蘭設治紀念館」裡頭,已經把故事說得非常完整了。
宜蘭設治紀念館,早年做為宜蘭縣長官邸使用,經整理重修之後,於民國86年啟用。
目前館內展示的文史資料多半以以年表的方式呈現。
左以圖片等文物。
因為是日治時期就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因此地板上是踩起來很舒服的榻榻米。
(對了,進來這裡是要脫鞋的)
這裡分成好幾個展區,大致上按時代做分野,有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至今。
我記得小時候有段時間政府大力推動鄉土教育,所以在我國中的時候上過「蘭陽歷史」的課程,我都還記得黃色的封面上那顆人頭是誰了,所以就先別要求我對於展出的文物有太大的興趣吧!
所以我說,跟華麗的官廳相比,我反而比較喜歡這種給人住的建築物,因為少了刻意用來展示的氣派,在裡頭到處都可以感受到人的溫度。
小時候對於房子還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時,覺得住的方只要堅固,就沒有什麼差別。長大之後,開始會想了以後,才覺得如果要住的話,就應該要住在舒服的地方。
對我來說,這種日式的老房子是首選。
宜蘭設置紀念館的建築主體為L型,如果套用到中國傳統建築裡的話也許會被稱為「轆轤把」,但日式建築我不熟,也許會有個特別的名稱來稱呼。
和室裡的窗裡大方的引進陽光,在這裡適合喝茶,而且感覺應該會很棒。
這樣的風景也適合在一個人的夜裡飲清酒或燒酌之類。
可惜的是台灣有颱風……。
雖然這樣的迴廊真的很美。
宜蘭設治紀念館,建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當時的功能是做為宜蘭支廳長官官舍使用。建築主體佔地74坪,庭園800坪,採「和洋混合」的樣式建成。
當初在日治時期,附近這一帶是宜蘭縣的行政中心,因此也同樣有著相鄰的幾座日式官舍。在民國86年縣政府遷往位於市郊的現址以後,「南門計劃」開始執行,舊縣府一帶的土地重新進行規劃,也將原先就位於這裡的古蹟重新進行整修。
到了民國86年,這座原先提供給縣長使用的建築物,才以「宜蘭設治紀念館」的姿態與世人見面。之後,在「新月廣場」落成以後,以及偶像劇「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催化之下,這裡也跟著聲名大躁。
即便是已經歷經了百餘年的時光,經過整理以後的屋舍依然保留著傳統日式建築的格局與樣貌。
我往正門的進來之後的左手邊走去。
才剛轉過這個轉角,馬上就被那棵蓊鬱的老樹吸引住目光。
樹幹上長滿苔蘚、樹衣一類的植物
我在這裡駐足了一下,有樹的地方讓人覺得非常舒服。
對,在我夢想中的房子,是應該要有棵老樹的。
因為老樹適合用來承載記憶。
早春的時分,雖然已經有生機湧現,但隱隱約約間的還是有股森然的氣氛。
最初在南門計劃開始推動的時候,居民是希望可以在拆除屋舍的同時保留下這裡的一棵老樟樹的,但縣政府最後決議連附近的幾座屋舍也一起保留下來,因為這裡的日式屋舍極具有歷史教育的意義。
連同舊廳長官舍在內,這附近也有著舊主秘公館以及農林學校校長官舍,在日治時代,這一帶可謂冠蓋雲集了!
我繞到屋舍的正後方,腳底下踩著碎石鋪成的步道,每走一步都發出磨擦的聲音。
那一陣子很喜歡拍紫花酢漿草,我覺得花開得小小的很可愛,在這裡的小徑旁看到,忍不住又拍了幾張。
回頭再拍一張。
他們說,這裡的建築採日式傳統園林中的「枯山水」。
以石塊為山,以排列整齊的碎石板為水,有小橋越過乾枯的水面。也聽說,這樣的庭園景色有助於人心靈上的平靜。
提到宜蘭縣的縣長,會讓人聯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陳定南,他擔任縣長的期間這裡還做為縣長官邸使用,那麼這裡也應該曾經佇位著這位前任縣長的身影。
轉了幾轉以後,我又回到正門附近。
我到訪的時候才剛開館不久,現在人潮已經開始出現,算一算時間,好像也該往下一個地點移動了。
在雪隧開通之後的這幾年,宜蘭有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我覺得,有這樣的地方保留下來應該也是好的,至少可以讓人們知道這裡的歷史、文化或者精神。
a quickr pickr post
相關資料:
宜蘭設治紀念館
地址:宜蘭市舊城南路力行3巷3號 ←地圖請點我
門票:全票30元/優待票20元/半票15元/縣民免費。
開放時間:09:00 - 17:00。
(週一、每月最後一天及除夕休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