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手法,手沖的手法何止千奇百怪,雖然我這裡分享了滿多和手沖相關的沖煮手法,但老實說我不太希望你們最後陷在手法的迷思當中。對我來說,但凡沖煮手法背後所對應的,應該要是一個完整沖煮系統的投射。沖煮的人本身要能知道自己想要做的味道是什麼,自然而然的就能對應沖煮工具本身的特質和咖啡豆給你的題材去做發揮。
隨著你想要做的味道不同,同樣的器材、同樣的豆子,不一樣的沖煮手法就會跟著一直不斷的跑出來。相同的器材都是這樣了,換器材和換豆子之後能玩的,自然更是多不可數。所以,我會告訴你們,不要光看別人的手法,這樣你們會迷失在別人的論述裡,很容易被風向帶著走。
要試著去理解為什麼人家要這樣做,放在自己的沖煮系統裡驗證看看,可以用的話就納為己用,慢慢的讓自己的沖煮系統更加完善。
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這手法,有部分的想法源自於「コーノ式かなざわ珈琲: 美味しいコーヒーの約束」一書,也有部分來自己之前跑過某家咖啡館喝到的心得。
就目標設定來說,我希望可以把咖啡中段的層次感做出來,然後儘可能的避開尾段可能會帶來的厚重口感,至於能保留多少屬於前段的風味,基本上看豆子的質的,也看你對水流的掌控能力。
首先我們要先準備平常沖煮量兩倍左右的咖啡豆。
然後用磨豆機最大的刻度來進行研磨。
如果是Kalita NEXT G的話,可以不用放大最大,如果你放到最大的話,我怕粉量還要再增加,這樣就太浪費了。
如果是淺焙豆的話,大概能把果酸、香氣帶出來。
如果是中焙豆的話,果酸的味道應該不會剩下太多,但口感的部分倒是可以做得比較清楚一些。
如果是深焙豆的話,做得好可以躲開尾段容易出現的壞味道,然後把甜味和口感的層次拉出來。
即便是像照片中這種烘到二爆停的深焙豆,你也可搶在太多的深焙味出來之前,把甜味放到極大值。
至於水柱的部分:
悶蒸時用的是你平常注水的水注,後續給水的水柱則是用最大水柱下去做,注水範圍和繞圈頻率照舊。
綜上所述,你們應該差不多知道這手法的目的了,這手法能做的是,在搶前、中段風味的同時,不讓整體的杯感失衡。如果我使用的是正常粉量的話,大水柱和粗研磨會造成口感變得空洞,但現在我把粉量加倍,就可以維持住該有的口感和Body,讓原本應該是萃取不足的味道變得比較清楚,本來只有渺不可尋的影子,藉由粉量增加的方式來加深該有的輪廓。
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前總統說的:「吃不飽啊?你是要多吃一個還是要忍著?」
(雖然我真的不喜歡他)
明明是萃取不足的味道,硬是要讓這把這個味道做好做滿(咦,是不是又有人中鎗?)
因為萃取不足,一直是我心中最軟的一塊(再多拉一個人下水)
如果真的要細究的話,能玩的點還是會在「水流的掌控」這點上。
如果全程大水柱的話,怕是有些小細節還是會被沖得亂七八糟,但如果你能的控水功夫夠到家的話,該有的細節就能保存下來。至於該怎麼調整,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向你細說,也只能說那句老話:「看豆子遇到熱水的狀態,隨機應變。」
這手法我我只用在剛烘下來的豆子硬是要把味道擠出來、深焙豆要喝甜感以及庫存豆太多要消化的時候。平常我還是會用正常的手法來進行沖煮,這個手法偶爾也會用來當做對照組,和正常沖煮交叉比對用。就我來說,有些味道在正常沖煮的情況下會喝不到,用這個手法可以知道自己還可以怎麼調整。
雖說沖煮需要把穩定性練好,但有時候自己的沖煮會有一些盲點,需要藉由一些比較極端的方式來印證,這個手法相對於我的正常沖煮來說就是屬於比較極端的那種,我的正常沖煮太容易把口感帶往中後段的風味了。
《延伸閱讀》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一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二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三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四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