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第六站:北門大街
我花很多時間來陳述到訪北門大街之前的行程,多到連我自己都以為這次來新竹是專門來北門大街這裡探訪的了。
清代時的北門大街為竹塹通往艋舺的官道,也是通往新竹舊港必經的交通路線,位於交通輻輳之地的北門大街從清代開始就是新竹地區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從中國運來的貨物會在舊港上岸之後,再由這裡轉運到其它地方。
雖然這幾年在時空背景的轉移下,新竹市的商業重鎮轉移到了火車站、東門城附近,而北門大街不再具有早年的盛況,但後人們還是可以從這條大街裡取得與當年相關的故事。
這裡的民房形式很簡單,但是說不出來就是有股微妙的感覺。
北門大街還沒來得及趕上前陣子燒得熱烈的老街重修風潮,所以依然保留著非常完整而原始的風貌。
店匾兩側安置綠釉瓷瓶代表平安,放了很多個就代表「平平安安」。
如同之前到訪過的三峽老街一般,這裡的騎樓採用大量的拱圈,在視覺上營造出深邃的空間感。
木樑結構支撐起二樓的樓板,結構簡單,卻也很實用。
其實我是想拍鴨肉許……。
北門大街上有幾家比較現代化的店面,但總體上來說還是以舊時代的民生所需為主,比方藥材、佛具、金飾以及生活五金之類的店家。隨著時代的演進,北門街上也多了外帶飲料店、小吃攤等。
以前會覺得,在老街這種地方出現外帶飲料店,實在有點格格不入,甚至在心裡還會覺得有點嫌惡。但現在想想,其實老街裡的事物在某程度上也是代表著當時的生活,那為什麼不能在「現在的老街」裡加入「現代的生活」呢?
竹塹城於日治時代被焚毀的北門位於北門街與北大路的交會口附近,座落於此地的卡爾登大飯店一樓樓板上鑲碑文以茲紀念。
出了北門後不遠,就是併排的長和宮與水仙宮,長和宮祭祀媽祖,而水仙宮拜的是水仙尊王。
《海上紀略》中提到:「水仙者,洋中之神。」所以水仙原來是海神,相關的神話故事因應而生之後,海神也慢慢的有了人格。目前台灣的水仙宮所祭祀的主神為大禹,另外也陪祀著屈原、伍子胥、王勃以及李白,這四位與水有密切關係的神明。
早年航海的技術及設備不佳的年代,除了祭拜水仙尊王之外,人們也會祭祀媽祖來保佑航海平安。
長和宮的媽祖是城外媽,竹塹城裡的城內媽位於現在的西門街上。城內媽與城外媽所祭祀的同樣都是媽祖,其差別在於城內媽是官廟,每年固定會由官方舉辦祭祀活動,也是地方上的重要盛事,因為是官方興建的廟宇,所以也同時會有皇帝御賜的匾額。城外媽則多半由地方人士集資興建而成,祭祀活動由地方主辦。
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只有城內媽才是天后,而城外媽只能是媽祖。
背景的原因相當複雜,要明確的寫清楚可能的花上一整篇論文的內容來說明,暫時只要先知道這樣就好。
長和宮和水仙宮的起建都是由於當年往來於中國和台灣之間的「行郊」為了祈求海上作業的安全而興建的,用來祈求航海平安。
我來到此地時,長和宮似乎正在準備大拜拜,廟前搭起一個大大的棚子擋住了大半的廟身。再加上我走到廟裡,也是見到類似的景像,所以長和宮和水仙宮這裡我並沒有逗留太久,簡單的晃了幾下就離開了。
才一轉過頭,就見到這家貌不驚人的中藥行。
名字是「杏春」,應該也是取自太平廣記中關於董奉的故事。
相傳在三國時代有位名醫董奉,他以精湛的醫術為人治病卻不收取分文,只向他的病人這樣要求以杏樹回報,病重的人種5棵,病輕一點的就種一棵。久而久之,董奉的家附近長成了一片杏林。後來董奉又拿著杏林結成的杏子去賣,用來救濟貧窮。
後人便以「杏林春暖」的故事來紀念董奉的義舉,自然而然「杏林」也成了醫療從業人士的代名詞。
真正吸引我的是杏春藥行的招牌,在我行走於各個老街的時候,也少有見到同等華麗的招牌。也是後來我才知道,杏春藥行是新竹北門街上的百年老店之一,當年創立的時候曾經是桃竹苗地區的中藥大盤商。
若是以當年的時空背景來看,可以說是整個北台灣數一數二的藥商了。
為了細看這個招牌有什麼獨到之處,我又捱近了點。
結果又發現在這老舊的門面裡,同時隱藏著許許多多老藥行裡的道具,舉凡藥罐、藥盒等全都是古董,店內堅持只賣傳統中藥,沒有販賣科學中藥。
因為不好意思打擾人家營業,所以我沒有進到店裡拍攝,但杏春藥行是我所見過的中藥行中,保留得最完整的一家。
其實除了杏春藥行之外,北門街上還有幾家同樣也是百年老店的店家,如:新珍源銀樓、曾義發商行以及與杏春藥行同創辦人的杏春德記藥行。老字號的店家如此之多,密度之高也是全台少見的。
離開杏春之後,我開始重新仔細的端詳起北門街上的房舍,以及店家的營業內容。又在無意間讓我發現到這家四果湯,店裡的環境算是乾淨,內容物感覺上也都頗具歷史份量,備料很整齊的放在櫃子裡,我想這家店應該是家好店。
主人應該非常用心的在維持他的店面,我想也應該會以同等的用心在對待他的客人吧!
同時也讓我重新留意起類似這樣的建築物。
這是吳服店,以建築樣式來看應該是日治晚期開設的店面。我一方面打量著這家店在外觀上的獨到之處,另一方面也不禁的想像起這家店當年的盛況。
新泰春吳服店乃為當時北門大街高度最高的建築物,由瓷磚拼出來的斜紋頗有Art Deco趣味。
讓人覺得汗顏的是,曾經在新竹居住過這麼久的一段時間,但我卻從來都沒有對這座城市好好的進行探訪,直到我離開此地多年之後的再遊,才讓我深深的體認到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內涵。
我站在待售中的周益記門口,做了幾次深呼吸之後,開始以極緩慢的速度對我印象中的新竹重新進行定義。
在我的腦海不斷的進行重組的同時,新竹都城隍廟已經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