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心得】Kapok 500偽使用心得


當初在選擇烘豆機的過程中,我所考慮的對像如下:Woots 3.0、咖啡工人Cube以及Kapok 500。當初去試Woots的時候其實很心動啊,拿去試烘的水洗耶加整個香氣大爆發,味道收得乾淨俐落,價格其實也不算貴(以三公斤的機器來說),算是非常有水準的好機器。

只是對我來說當時還有正職工作,三公斤的機器一買下去,就逼的我在咖啡這個領域裡一定要全力衝剌才行,但那個時候我無法分身兼顧正職和咖啡。再者,在沒有實體店面的情況下,客人的來源也都只能靠網路上不著邊際的風味形容,還有之前累積下來的一點小名氣來吃老本,偏偏我又不喜歡下廣告衝流量換成交,這樣一來,三公斤的機器對我來說真的有點吃力。如果你們已經有個實體店面的話,我還是會很樂意向你們推薦這部CP值和穩定性都極高的烘豆機。

看完Woots之後,我又找上了咖啡工人。最早的原因是我曾經在桃園的卡爾地那裡對這部機器留下極好的印象,所以後來的這幾年,一直都把咖啡工人的機器放在口袋名單中(這樣算一算,你們應該就知道我找烘豆機找幾年了)。比較近的原因,是在之前的活動中遇到了園田咖啡,整場活動下來,他們家的咖啡讓我印象深刻。

後來我找到咖啡工人的工作室,大略的詢問之後得知,CUBE 600基本上不太會再去生產,而當時工人那裡還有其他事情要忙,得等到年底才有會再啟動烘豆機的生產(印象中,那個時候好像才三、四月吧)。我怕等太久,遲則生變,萬一又遇到什麼事情亂了自己的規畫怎麼辨?所以,當我下高雄去找KAPOK的時候,心底大致上已經有八成決定要入手了,基本上這段故事,是我之所以入手Kapok 500所經歷過的心路歷程,合先敘明。




這篇不太能算是心得,比較像是操作記錄。

入手這台烘豆機一年多以來,KAPOK 500幫我印證了許多之前對於烘焙的種種猜想。在我開始正式烘豆以前,遇到過幾位烘豆高人(高人們都是很低調的,我也不好在這裡幫他們高調。),在與他們討論的過程中,為我澄清了許多錯誤的論述或含糊不清的猜測,除了避免我走上不必要走的冤枉路,也幫我建立了最初的烘焙模型。

簡單的來說,烘豆的過程基本上是這樣的解讀:瓦斯加熱空氣、空氣經由對流的方式對整部烘豆機的全系統加熱,在鍋爐內部製造出一個高溫的環境。咖啡生豆進入這個環境當中之後,吸收整個系統蓄積的熱能,推動所有化學及物理變化。

基本上,你的烘焙架構會奠基在你的烘豆機上,因著這部機器的特質,你對咖啡烘焙會先有一個固定的基本操作手法,在你遇到新豆子的時候,會先用這個手法去進行測試。當然這個手法不一定能切中每把咖啡豆風味的最佳點,但至少要能把風味的主調抓個七、八成。

藉由上述的測試過程,你會知道在操作的過程中還可以在哪個環節進行哪些調整,來放大或修飾出某些風味,在後續的微調當中會有比較清晰的方向。就我個人來說,只能說在這一年當中,終於比較認識自己的烘豆機,但後續的可以微調的方向還沒有那麼明確,這也是我之後要慢慢再學習的地方。





在烘焙的過程中,能量的累積是持續的,化學變化是有因果關係的,所以基本上我不認為應該要有什麼脫水期、梅納反應期的分野,雖然之前和之後的文章裡為了讓你們比較好理解而沿用這些名詞。

我會把整個咖啡烘焙過程假想成你在架設列車軌道那樣,把所有的軌道架設好之後,讓列車自己去跑就好。大致上的想像會變成,今天要從台北發車到高雄,南下列車到了新竹要做什麼調整,過了台中又要注意些什麼,到了台南又該如何如何,最後扺達目的地高雄。

換句話說,我只需要把想要的風味設定好,在幾次試烘當中找到控制風味變化的變因,之後只要操作幾個簡單的變因,咖啡的風味就會往我所設定的方向去發展。更簡單的來說,只要把環境設定好,然後咖啡豆自己就會在那個環境當中發展出該有的風味。

我這個人開車的時候喜歡定速巡航,習慣在路上跟某車保持安全距離行駛,基本上不太會變換車道,也不喜歡突然加速或急煞,這個習慣我也用在烘豆上。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繁複的操作,讓整個過程儘可能的愈簡單愈好,剛好Kapok 500好像也很能適應我這種任性的烘豆師,不用太多操作就能表現出水準以上的味道。







以KAPOK 500的性能來說,相同的生豆、相同的豆量、相同的下豆溫與同樣的風門火力,下豆後的回溫點和時間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誤差產生,如果有,那一定是你錯過了下豆溫。只要後續調整風門和火力的調整參數相同,咖啡生豆進入梅納反應期的時間點也會相同,再之後進入一爆、二爆的時間點基本上也會一模一樣,在Artisan上跑出來的曲線幾乎完全相同,Kapok 500的穩定性可見一斑。

也就是說,除非你對烘焙的各項參數(下豆溫、火力、風門、轉速)進行大尺度的更動,否則烘出來的咖啡風味主軸的變化不會大大。






雙層鍋爐的設計除了有助於溫度維持之外,也可以確實的避免火排在燃燒瓦斯的過程中燒到銀皮,對咖啡風味帶來不好影響,基本上Kapok 500烘出來的咖啡不會帶焦味。排煙能力良好,即便全程小風門的情況下,也不太會有煙味留存(除非你烘進二爆密集之後還沒把風門轉大)。

不過大家也都知道,Kapok 500鍋爐內部的葉片設計有個難解的問題「卡豆」。你在下豆的時候總是偶爾會撿到一鍋不知道經歷一般咖啡生豆幾倍烘焙的「豆炭」,我自己的統計大約十鍋裡會撿到一顆,看形狀通常是我用來熱機的曼巴(尖一點的是曼,圓一點的是巴),但爾還是會撿到其他豆種。

基本上幾顆豆炭不會影響整鍋風味,記得挑掉就好。








烘豆時的抽風,是為了排銀皮?去煙味?還是避免焦味呢?就我的經驗來說,Kapok 500除了烘到二爆停,否則很難出現煙味和焦味。即便是風門是小風門的狀態,銀皮在一爆結束之後也會完全放抽走。

機身內部的風路設計良好,高度密合的機身不會讓機身外部的冷空氣有機會伺機而入,你們知道嗎?在使用Kapok 500的時候,我幾乎不需要因為外在的環境溫度而需要去調整火力,天冷的時候的火力設定,和天氣熱的時候完全相同。Kapok 500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把外在環境因素對機身內部的影響降到最低,我覺得這是機身持溫能力良好的烘豆機必備的條件。

烘焙工作進行中,火排對空氣加熱後不會有太多的熱量逸散到環境當中,讓你不知道是在烘咖啡還是在烘烘豆師。舉個實際的例子好了,我有在Kapok 500的機身旁邊放一個溫溼度計簡單的看一下氣溫和溼度,基本上,從暖機到烘豆完成的溫差只會落在5℃以內,也就是說在冬天烘豆的時候沒辨法發揮太多暖爐的效果,就算烘完也了不起就是從13℃到18℃,在夏天烘豆的時候相對來說,還可以穿件吊嘎,大致上會從33℃升溫到36~38℃左右。也就是說,Kapok 500火排燃燒瓦斯的熱能,可以比較有效率的傳導到咖啡生豆裡,減少能量的損耗。

比較精準的做法是要再找個溫度計去取得入風溫的數值,和機身內部的風溫數值做比較,進而去確認瓦斯的加熱效率,這個做法在網路上有很多人有相關的經驗分享,文組腦本身在這種論述能力上就不如人,你們去看網路上的也差不多了。

新版的Kapok 500已經有支援入風溫了。





在這一年多的烘豆過程中,環境溼度從有風晴朗的60%到細雨棉棉的97%,在以同樣手法來操作的前題下,同樣的咖啡豆在Artisan裡跑出來的曲線幾乎相同。氣壓也是,這一年來我在冬北季風吹拂下或颱風來臨之際,手法都不需要有太多調整。這點好像和網路上的論述有點出入。一來有可能是Kapok 500持溫能力不錯,另一方面可能是Kapok 500機身較小,要維持機身內部的環境穩定相較於大機器來說容易許多之故。

但無論如何,我認為Kapok 500是一部在性能上相當完整的小機器,以穩定度來說一般咖啡館使用的3公斤級以上烘豆機能做到的,Kapok 500多半也都能勝任愉快,就半熱風式(我實在不喜歡這個名字)烘豆機當中算是技術相當成熟的小機器。以一公斤以下的機種來比較的話,我認為Kapok 500居於遙領先的位置。同價位的機種來說,Kapok 500也絲毫不遜於那些外國的知名品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做為烘焙咖啡的工具,不,是伙伴,Kapok 500絕對是神隊友。





豆量當然也會影響烘焙時間,所以實際操作上我的烘豆量每次都是固定的。反正剛好有接單出熟豆,所以我會把每次烘焙的豆量抓在580克和290克,580的數值是Kapok告訴我的上限,實際上能放進去的生豆量比這個數字還多,290是我自己抓出來的數字,因為有要烘半磅的需求。深焙到二爆停的話的話會剩下的豆子就會比較少,可能就只剩幾顆或不到10公克,淺焙到一爆初的話,我每鍋一磅的熟豆還可以留約40克下來自己喝或送給別人喝。

就性能上來說,KAPOK 500可以只烘150克,但因為要重新抓風火比,所以我只烘過幾次,大略知道問題何在,就沒有繼續深入了,因為我認為那不會是我的主戰場,我應該還是要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580克和290克的領域裡。








1200不是實際轉速,這個數值和鍋爐實際轉速之間有一套公式可以換算,如果你們也入手Kapok 500向他們公司索取就好。

目前雖然還派不太上用場,但我沒有後悔加裝這個可調轉速馬達。沒用過幾次的原因是因為如果調整的幅度不夠大,對於風味的影響其實不明顯,畢竟Kapok 500還是半熱風,調整轉速可以讓整體風味比較靠近直火或熱風,但終究不是直火和熱風機烘出來的豆子,有些根本性的風味特色出不來,所以後來我也沒有在這裡進行太多嚐試。

再加上就我個人目前的需求的來說,會把烘焙的穩定性放在首要,關於Kapok 500性能測試的部分,對我來說是有空才會去進行的娛樂。就可調轉速馬達的部分,我個人沒有很強烈的建議你們也跟著裝,除非你們很想要做這方面的挑戰。

絕對要額外添購的應該是壓差計。





截至目前為止,Kapok 500對我而言的功能反而會比較放在「能夠持續提供穩定風味的咖啡」上,不會有太多冒險的嚐試。也許將來時間比較充沛以後,我會比較有餘裕來進行這樣的測驗,或者是在自己的沖煮設備更完善以後,才有可能再更進一步的去挑戰不一樣的烘焙概念,畢竟有些味道,就我目前所能進行的沖煮當中,是沒有辨法去表現的。

入手Kapok 500的這一年多以來,說實在的我並沒有太多時間去進行太多向極限挑戰的測試。就像某些店家烘到六分鐘多就進一爆的,在聽到我的手法之後,只說了一聲:「慢的要命」那樣。所以,老實說我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心得見解可以向大家分享,不走大火快烘的我,焙烘的概念還滿老派的,哈哈。





日常保養的部分,大致上我是這樣進行的。

每次烘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進行定量清潔:
5公斤清銀皮收集桶和鍋爐集屑盒

每次烘豆之後:
烘豆前、後擦拭外觀
清理冷卻風扇
酒精擦拭熟豆冷卻盤(最後一鍋深焙豆下豆後與烘豆工作結束後)
清潔銀皮收集桶
清理鍋爐集屑盒

定期保養:
每月軸承簡易保養
每季拆卸面板除垢+火排下方銀皮清除+排風管線檢查


定期保養的部分之後我會再另外寫一篇文章記錄,目前先暫時這樣就好。







使用到目前為止,Kapok 500只有換過兩次零件,一次還在保固中,火排的點火控制鈕壞掉,Kapok方面有派專人前來維修。第二次是風門燈號的燈泡燒掉,由Kapok教我更換方式,自行更換。這一年來多,其實機器本身的操作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你們知道,自烘店開在台北市裡又剛好遇到不好相處的鄰居時,就只能用影響最小的方式進行烘焙。我知道有某店出貨量很大,在鄰居常常打1999的情況下,最後只能用Kapok 500來烘豆,店裡那台初代Kapok 500幾乎是從下午開門就上工一直到晚上收工,每天都日也操暝也操的情況下,其實也沒有大修過什麼,印象中好像只換過皮帶。

我想說的是,這部Kapok 500小歸小,但比誰想像中都更耐操。





如果真的要挑Kapok什麼的毛病的話,我覺得是客服的部分吧。

不是說他們的服務態度或服務方式不好,基本上他們的處理很Nice,服務也很到位,但可能事情太多,有時候一忙就會沒有下文,反倒是你要比較主動點,不斷去追他們事情的進度到哪裡。




以上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對Kapok 500有興趣的你們。

哦,現在北部的朋友搭高鐵南下去試機後決定下單訂購的話,不僅有高鐵站到Kapok工廠專車接送,據說好像還會補助你高鐵車資,一整個超體貼,但詳細情況如何,你們可能還是要向Kapok那裡確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