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在澳門的第二天.大三巴牌坊
一提到澳門,相信很多朋友馬上就會想到大三巴,幾乎每個來訪澳門的旅客都要先到這裡打卡上傳,用和大三巴的合照來證明自己在澳門。我和我們家水某,當然也要比照其他觀光客辦理 XD
大三巴牌坊的來頭真的不小,說起它的故事也是落落長。在16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教堂在這裡設立,最早最早的教堂在1601年遭到一場大火焚毀,目前我們看到的大三巴,是在西元1602年重建以後留下來的,這次的重建工程,直到1640年才完全落成。在落成的時候,是整個遠東地區最大的石建天主教堂其實「三巴」一名的由來,就是來自己葡萄牙文的「São Paulo」
只是重建完成後的新教堂並沒有完整的被保留下來,18世紀的時候,葡萄牙下令沒收耶穌會名下的所有財產,聖被改做軍官宿舍及兵營使用,在1835年1月26日的那場大火,將原本的教堂燒得只剩下石製立面,也因為教堂的立面實在太像中國古代的「牌坊」,於是這裡也從「大三巴教堂」,變成了「大三巴牌坊」。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澳門之旅第一天:先用葡式蛋塔來個下馬威.安德魯餅店知名蛋塔+路環小散步
我們把路環市區排在第一天的行程裡,就原訂計劃來說,我們在結束官也街和賽馬日賽以後,抵達路環這裡應該會是下午三、四點左右的事情,也因為事先就知道路環也就這麼大,所以安排了黑沙海灘那裡當做備案。
雖然我們找到了賽馬會的地址,也順利的進入賽馬場裡看到了傳說中的日賽,但老實說,我們倆個人都看不懂馬票要怎麼買,也不可能要求票務人員幫我們處理馬票的事情(人然擺明了只收寫好了的馬票),身邊的大叔們說的不是日文就是香港話,搞得我們就像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似的。結果我們兩人個就只是在賽馬場裡體驗了一下賽馬的感覺,覺得好像還滿剌激有趣的,離開賽馬會之後就直接搭車前往路環了。
的士司機載著我們在澳門街上一直走,不久之後就抵達路環市區那個知名的圓環,一下車就看到對面的安德魯餅店正在對我們招手,老實說,我們是是為了安德魯餅店的蛋塔而來的。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淺草寺
淺草寺建立的時間甚早,是東京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寺廟,相傳在日本的飛鳥時代就已經有人開始供奉。
相傳,當日本飛鳥時代的時候,在隅田川上有一對兄弟正在捕魚,無意間從河裡撈起了一尊觀音的聖像,從此之後,這尊佛像就開始被人們供奉著,供奉這尊觀音像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淺草觀音寺的位置。到了鎌倉時代,淺草觀音寺開始受到江戶地區貴族和平民們的喜愛,淺草寺的規模也就日益擴大。
時間演進到了德川幕府時代,在幕府的大力支持下,淺草寺更成為東京地區的名寺,一下躍居成為江戶地區的信仰中心,香火也日益鼎盛。時至今日,淺草寺無論在宗教上或歷史意義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是許多旅日遊客們來到東京的時候會列入必訪名單的名勝之一。
你們怎麼想我是不清楚啦,但我和我們家水某都一致的認為,如果下次我們再訪東京的話,一定也要像這次一樣住在淺草寺附近,同時也像這次到訪那樣,無論畫夜的想到就來拜訪一下。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文青的祕密小基地.新富町文化市場 U-mkt
新富市場落成於於西元1935年,換算成日本時代的紀年的話則是昭和10年,那年同時也是日本佔領台灣的第40周年,同年日本總督府曾經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臺灣博覽會,那可是台灣史上最風光的博覽會。
落成之後的建築物,在當年做為市場使用,以當時附近的地名「新富町」為命名。這座市場在落成的時候,結合了總督府大力推行的新式衛生政策與當時最新穎的建築樣式,在那個年代當中,新富市場可以算是走在時代尖端的。
只是後來隨著台北城市發展,聚集在附近的人口愈來愈多,市場內的空間早就不敷使用,攤商們只好向外擴張市場的範圍。只是在攤商們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同時瓜分掉原先市場裡的客源。再加上台灣社會在經濟起飛,群眾的消費型態轉變,老舊的新富市場慢慢的被人們所遺忘。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走進清幽的老禪寺裡.中和圓通寺
西元2017年元旦後的隔天,我帶著我們家水某來到了中和山裡面的圓通寺。
說來也好笑,雖然之前住中和的時候偶爾跑這裡,但結婚以後搬到土城,反而很難再往這一帶跑,久了之後也慢慢生疏了。直到前陣子在電視上看到廣告,看著裡頭的人物一直在喊著「假的」背後的背景就是圓通寺啊!這時候我才突然又想起來,原來在口袋名單深處裡,還有著這個樣一個地方可以去散步,接著就是找時間排行程去走走囉!
位在中和山裡面的圓通寺,早在日本時代就已經有尼師們選在這裡安靜的修行著,這座舊名為石壁湖的山坳,有著一股特別的寧靜,從山腳下往山上的蜿蜒曲折中,仿佛自己的心情也漸漸的得到沉澱。或者說,相較於山腳下的繁忙又快速的速度感,時間的流速到這裡好像刻意被調慢了似的,讓你不自覺的就緩下腳步。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歷史可以原諒,但是不可以忘却.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在休假的前幾天才突然得知多了幾個假日出來,害得我一時間還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安排,前一天夜裡入睡前雖然已經在盤算著行程,但卻怎麼算都算不出個所以然,結果到了假日當天,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接錯了,一睜開眼就想到了南海路上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結果當我回過神來的時候,我已經打理好早上起床要做的所有雜事,人已經站在門口了。
現在我們在南海路上看到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在日治時期是台灣教育會的會址,建築物本身建立於昭和6年(西元1931年),設計者是名建築師井手薰。就功能上來說,比較接近現在我們的社教館或藝文中心,是日本總督府為了推廣各項現代化教育而設立的基地。
從農委會門口可以清楚的看到建築物本身依然講究左右對稱的格局,因為建材改為鋼筋混凝土,但建築師又想表達出磚造建築的美感,只好採用面磚來維持古典風格給人的嚴謹和穩重。原本在古典風格的建築物能看到的華麗的裝飾也被簡化為簡單的幾何紋路,不再是繁複的花草紋飾,給人簡約樸素又不失莊重的印象。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無病息災健腳祈願.下鴨神社みたらし祭+河合神社
a quickr pickr post
時至今日,回想起那個時候我們在下鴨神社所遭遇到的,臉上仍然會揚起一抹得意的微笑。
下鴨神社是通稱,真正的本名是賀茂後祖神社,西元前90年崇神天皇建社至今已經超過2100年的歷史,這還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年代,如果真的要往前推溯的話,可能還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話時期,但這就真的無法確定時間了。
這裡主要供奉的是掌管「世界平和、五穀豊穣、殖産興業、身体病難解除」的民生守護神賀茂建角身命,除了上述的本業之外,同時也兼管考試合格、入學、就業順利和交通安全等業務,聽說頗為靈驗。神社中同時也供奉著「結緣、安產、育兒 」的守護社玉依姬命,因此有許多人來這裡祈求良緣。
同樣有趣的在於,神社前的原生林「糺之森」早在下鴨神社建社之前就已經存在,目前保持的狀態仍然極為完整,下鴨神社方面非常極積的在維持糺之森的狀態,甚至發起募金來支應維持糺之森原始風貌的各項支出,是真的非常用心。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秀吉と寧々の寺.高台寺
北政所寧寧,是豐臣秀吉的元配,也是陪伴著秀吉一路從僕人、家臣直到最後位極人臣的重要角色。秀吉成為關白之後,寧寧也跟著被封為北政所,秀吉之後的日本還是有關白,但卻不再出現北政所,一提到北政所,人們只會想到寧寧。
豐臣秀吉的掘起與織田信長的信任有著重大的關聯,因為秀吉縝密的心思取得了織田信長的信任,破格任命秀吉為家臣,這種事情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在位階嚴密的封建時代是難以想像的大事,這是在向整個社會制度提出挑戰。成為信長家臣的秀吉,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取得愈來愈高的地位,本能寺之變之後,秀吉高舉為信長復仇的大旗,並且在信長死後的內部鬥爭中勝出,最後取得位極人臣關白的地位。
早在秀吉還沒有掘起之前,寧寧就已經跟在秀吉身邊了。寧寧出身自武士家族,按照那個時代的日本社會風氣,寧寧應該要嫁入另一個身份相稱的武士家族終老一生。但寧寧決定和農民出身的秀吉結婚,後來隨著秀吉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寧寧很稱職的扮演起主母的角色,成為秀吉最重要的支柱。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二条城清流園中的小確幸.茶房前田
我們是在出發到京都之前不久才知道,京都在地40年的老咖啡館前田珈琲把店面開進二条城內的清流園當中,讓許多的遊客們可以在賞遊二条城之餘,也能享受美味的咖啡。對我來說,以往喝咖啡都在咖啡館之中,倒也是少有在古蹟裡喝咖啡的經驗,更何況,這座古蹟還是人家的國寶,同時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於是我們在逛完二条城之後,很順利的找到了茶房前田,雖然說是順利,不過本以為會有比較明顯的指示的,但在現場卻只看到幾座立牌引導方向,害得我們在走進店裡的過程中還有點擔心,會不會一個不小心又像在高台寺的時候那樣,走到了還沒有開放的區域當中。
茶房前田位於清流園中的和樂庵,如果順著小徑走的話,很快就可以看到。
德川家興衰落起的軌跡.元離宮二条城
在京都的這幾天,我們很少利用京都的地鐵做為交通工具,一方面是因為事前安排的景點都不在地鐵站附近,另一方面也是在京都這裡搭公車比搭地鐵方便得多,而我們住的民宿旁邊就有公車站牌可以使用,這也是我們在京都的這幾天中,幾乎沒有在搭地鐵的主要原因,這次要前往的二条城,好像搭地鐵比公車方便一些些就是了。
我們從京都地鐵二条城前站下車,幾乎一出站就抵達了二条城,一抬頭就看到二条城的東南隅櫓。
目前我們看到的二条城是在江戶時代建成的,落成至今已經超過四百年,也曾經做為德川家康和幾任將軍的寓所使用。另外,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大致上是說,二条城的原址在室町幕府時期就已經有建築物,曾經做為幕府將軍的居所,只是當年所興建的城池,在織田信長放逐室町幕府最後一任將軍足利義昭之後放火焚毀。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在古老的禪寺中探訪京都的幽靜.建仁寺
在我們結束了高台寺與清水寺的觀光客行程,並且在咖啡館中獲得適當的休息,體力也恢復不少之後,我們沿著八坂通來到了建仁寺。
我要先向榮西禪師致歉也要向他致謝,致歉的原因是我們前沒有注意到建仁寺,從安排行程的時候開始到真正踏進建仁寺之前,我們都覺得會在其他地方看到更多。致謝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在走入建仁寺之後,才學會如何去體會真正屬於京都的寧靜之美。
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老禪寺,彷佛具有什麼神奇力量那樣,在我們走進寺院裡後,原本散亂的心慢慢的被收攝了起來。一步步走向本坊的同時,在這段鬱鬱蔥蔥的參道上,我們放慢了原本略顯匆忙的腳步和呼吸,而心靈也漸漸得到沉澱。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金光閃閃的京都回憶.鹿苑寺
鹿苑寺是本名,金閣寺是別稱,只是時至今日,大家好像比較習慣它的別稱,而不是用原名來稱呼它,由其在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問世以後,我想更多的人應該也會像我一樣,是從金閣寺這個名字開始認識這座古寺的。
之所以會把金閣寺排入京都必訪的景點,現在回頭想想應該是高中時讀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的緣故。可是當年我只是個什麼都不懂的高中生,是抱著一知半解的心態硬啃完書裡的內容,到現在腦海裡也沒留下多少印象了(這種事情怎麼好意思說得如此理所當然?)
但我們還是把金閣寺排到這次京都行的行程中,「到了京都不到金閣寺,好像哪裡怪怪的?」這種心情我們在出發前是這樣,回到台灣以後仍然沒有改變,而且更強烈的相確定這件事。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限定版的櫻花通道.大阪造幣局
在我真正抵達造幣局之前,這裡對我來說一直是個神祕的地方,我只約略的知道這裡仍然持續的進行日本硬幣的鑄造,雖然有個對外開放參觀的博物館,但入場需要登記換証,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親近的地方。
但是,一年只開放一個禮拜,而且裡頭有許多珍稀品種的櫻花,光是這種限量版的吸引力,對我而言實在難以抵抗,於是乎,我便把造幣局排到此次大阪行的重點行程裡頭。
我選擇從南森町出站,先步行到天滿宮參拜之後,再步行前往造幣局。
但是,一年只開放一個禮拜,而且裡頭有許多珍稀品種的櫻花,光是這種限量版的吸引力,對我而言實在難以抵抗,於是乎,我便把造幣局排到此次大阪行的重點行程裡頭。
我選擇從南森町出站,先步行到天滿宮參拜之後,再步行前往造幣局。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漫步在梵音繚繞間.中和圓通禪寺遊記
沿著通往蜿蜒的山路爬上來,最後我把車停在圓通寺前。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圓通寺,始建於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歷時數十載的寒暑以及歷任住持的奔走用心,圓通禪寺得以在民國66年完工落成。香火鼎盛的圓通禪寺,除了具有在宗教上具有教化人心的功用以外,週圍也有著同樣豐富的人文景緻,非常值得細細尋索。
環寺步道沿線有著當地相關的地質環境、植物解說,極具教育義意。寺廟所在的位置能夠居高臨下俯瞰台北盆地間的風雲變幻,遠處的大屯山及觀音山隨著天氣的變化相映成趣,入夜之以依然熙來攘往、川流不息的夜景,實在是個出遊散心的好地點。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我們的歷史.宜蘭設治紀念館
尺幅圖成噶瑪蘭,旁觀慎勿薄彈丸。一關橫鎖炊煙壯,兩港平鋪海若寬。
金面翠開雲吐納,玉山朗映雪迷漫,籌邊久已承天語,賈傅頻煩策治安。
~楊廷理.重定噶瑪蘭全圖偶成
要談到宜蘭的開發,就不得不提到吳沙與楊廷理這個兩人。
故事很長,我得花點篇幅來完成。
吳沙在雍正9年年(西元1731年)出生,於乾隆38年(西元1773年)領著族人渡海來台,從淡水登陸之後遷居雞籠從事番社貿易。他將草藥、 布匹、鹽、糖等雜貨販售給蛤仔難的番社,換回鳥獸、木材等山產,以信用取信於當番社,後來因娶得原住民婦女,更進而得到番目的頭銜地位。為了更進一步的開發蛤仔難的商業利益,吳沙開始招集一批漢人進駐貢寮進行開墾。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雖小道亦有可觀.深坑老街.散步
那天,我和水某最後搭著公車從貓空回到捷運木柵動物園站,接著又驅車前往不遠處的深坑老街。
早年深坑這個地方屬於平埔族秀朗社的,是比較早與漢人接觸的熟番。深坑這一帶已經靠近山區,陸上交通非常不方便,為了增進運輸上的便利,因此先民在開墾的時候便沿著溪流進行拓墾。
深坑的開發很早,目前所得知約在乾隆20年(西元1755年)由安溪人許宗琴率領族人渡海來到此地進行拓墾,約在道光初期就已經略具規模。早年因為地形的關係所以被命名為「簪纓」,而後更名為「深坑」,一直延用至今。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典型在夙昔.李國鼎故居
《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座日式傳統建築大約落成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所在的位置為當時的幸町150-3番地。附近共有3棟主要官舍,5棟鄰近官舍,居住的人士主要為管理臺灣郵政與電信的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階官員。這棟日式屋舍隨後也由遞信部部長戶水昇、三輪幸助與佐佐波外七先後入住。
隨著國共戰爭失利,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跟著也帶來了大批技術性官僚,這座老房子隨後也曾經是幾位重要官員的居所,直到民國61年時,當時擔任財政部部長的李國鼎遷入這裡,直到民國90年5月20日,李國鼎資政辭世之前都居住在這個地方。
從草擬「獎勵投資條例」開始,推動加工出口區、策劃科技發展方案、設立科學園區並促進台灣與國際社會接軌的種種政策,讓台灣從農業社會成功的轉型成為資本化社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領著台灣社會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並讓台灣一步步的成為現在的樣子。
曾經讓台灣人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李國鼎可是居功厥偉。這也無怪乎在李國鼎身後,人們以「台灣經濟的舵手」、「台灣科技教父」或「台灣科技之父」等名字來緬懷。
古蹟的開口沒有正對大門,我從濟南路二段沿著泰安街來到2巷3號的地址時,鐵門是掩上的,得另外繞到旁邊的側門才算是入口。入口也沒有設置購票亭,只有一張小紙貼著,告知購票的方向。
有座類似紀念館的新建築,裡面針對李國鼎的生平進行介紹,也展示著相關文物,有服務人員親切的提供簡介服務。目前古蹟內部仍然維持著李國鼎生前的樣子,所有的擺設幾乎都沒有更動,也為了維護這座年邁的老房子,目前採定時導覽的方式,一次最多8人。
比較特別的是,這裡展示著一顆小行星的模型。那是在今年一月經中央大學發現後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認可,正式以李國鼎(Likhowting)的名字所命行的。
院子不算寬敞,聽說這裡曾由李國鼎的夫人宋競雄女士手植玫瑰花。但在母親離開人世之後為了避免父親睹物思人,由李國鼎的公子將這些花移除,後來李公子感到後悔不已,因為這些被移除的花再也回不來了。
李國鼎伉儷平實而巂永的故事,似乎可以從這裡探得端倪。
這座房舍起建的時候,屬於幸町這一帶快速發展的時期,居住的人以日本人為主。當時這附近興建了許多日式屋舍,其中有許多做為文官宿舍使用。有幾間得以保留下來的,目前被列為歷史建築保存,多位於齊東街一帶。
不知道是否為日治時期保留下來的櫻花樹,庭院裡有幾株櫻花,但盛開的卻只有一棵。
民國92年這座房子被列為市定古蹟,民國99年5月底在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的管理下,以「李國鼎故居」的名字開始對外開放。
房舍內部禁止拍照,所以我只能拍下外部的情況。房子內部仍然維持著傳統的日式隔間。參惹的動線由玄關進入,右轉依序進入李資政的書房、主臥室、客廳(可以直接由玄關到達)、廚房、飯廳,最後經由夫人的書房回到玄關。
建築空間裡飄著一種味道,我覺得是屬於老房子獨有的。
在導覽人員的解說下,清楚的勾勒出當年李國鼎資政的生活情況,我也得以慢慢的了解李國鼎資政的為人處世方法。他以國家大局為重,凡事先想到的都是國家民生經濟的發展,雖然晚年已經淡出權力中心,但仍然持續關心著國家發展。他的生活一絲不苟,從架上書籍的整理方式就可能得知。
當過一年清朝人,受過傳統儒學教育,對於傳統非常講究,書房內的牆上還懸著兒子小時候的書法字。傢俱的擺設也非常樸實,沙發是舊式的、椅子是一修再修的,連電視都是只能在古董店裡才找得到的老舊樣式。他與夫人間結褵60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故事,也應該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浪漫的事。
我喜歡這樣的感覺,在平實自然中慢慢的認識一座古蹟,再以同樣緩慢的感覺摸索這裡住過的人,發生的事。
於是在聽完導覽之後,我又重新回到庭院裡。
屋子裡的溼氣很重,需要花很多心思在維護文物上。建築物本身也因為年代久遠,部分木製走道已經需要維修,行走其上會發出木頭磨擦的聲音,目前只能先以千斤頂支撐。
佇立後院的南洋松年代應該相當久遠了,而我站立的地方原本應該還有一棵櫻花樹,但在古蹟修復的時候因為害病無法再醫治,也不得不移除。
後來,老人家們基於安全上的考量在這裡加裝了鐵窗,雖然對於日式屋舍的外觀有所損壞,但想來也覺得無妨了。我覺得一座建築最大的價值在於,使用的人細心的維護,因著使用上的需求做點小變動是無妨的。
在這個寧靜的午后,行走此間,不禁也讓人追想起李國鼎資政生前的身影,那種不計名利、一心為國且眼光遠大行事謹慎的風格,為後人樹立起「國士」的最佳典範。
「假如沒有K. T.李,台灣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假如我們有多些K. T.李,台灣也不會僅是今天這個樣子。」
~務實法學基金會創辦人.李模
延伸閱讀:
李國鼎網站 http://ktli.sinica.edu.tw/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 http://www.ktli.org.tw/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國鼎分館
a quickr pickr post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