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咖啡沖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咖啡沖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開箱】CAFEC DEEP 27 刀稱一流人一流,人稱一流刀一流


先前喝過幾杯CAFEC DEEP 27沖煮出來的咖啡,覺得好像味道滿有趣的,所以就想入手一個來玩看,我從網路上找到適合的店家,就請他們直接送到離我最近的取貨地點,速度很快,幾乎是下完單的隔天,我就能去取貨了。

和我先前入手過的花瓣濾杯一樣,都是三洋的作品,聽說,這個DEEP 27也是基於花瓣濾杯的構結,只是做了些調整,讓手沖的過程簡化,容錯率更高,萃取出來的風味辦識度也有所提升,感覺上,像是個友善的好幫手呢!

廢話不多說,我們來開箱吧!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開箱】ORIGAMI DRIPPER M pink 摺紙濾杯 粉紅款

 


ORIGAMI是日文中「折り紙」羅馬拼音,因為外型像摺紙作品,再加上我們對日本文化的熟稔,就直譯成摺紙濾杯。

憑藉著亮眼的外型,一推出受就到眾人矚目。近幾年,各項國際賽事中,選手們也用它取得好成績,在各大賽事冠軍的的加持之下聲名鵲起,好像手沖人應該都要人手一個,否則就不算是手沖愛好者了。為了證明我也是,於是我也入手了一組。

但事情是這樣的啦,今年四月開始,任天堂宣佈他們的eshop不再接受海外信用卡,讓我有點緊張,想說我的家庭會員要到期,只能用點數卡來處理跨國交易。但電玩店的點數還是用古早時期的匯率在算,算下來實在差很多。本來我想找日本的AMAZON,但又怕中間要是出了什麼狀況,要處理會很麻煩,最後找上了比比昂,重點,新會員還有折扣,我想,這樣買點數就很划算啊!

結果註冊完成後,他們說無法協助代購對數卡這種虛擬商品,這樣一來,我的新會員折扣怎麼辦?很巧合的是,剛好那陣子也在找摺紙濾杯,然後ORIGAMI日本官網上又正好有出清特價,小腦袋裡的計算機按了按,新會員代購優惠就這樣用掉了。

【開箱】LilyDrip 66.冠軍GIO的繼承人


是的,沒有任何意外,這篇依然是LilyDrip系列的開箱,接下來,我應該會儘可能慢慢把LilyDrip收齊,但這陣子真的入手太多,之後應該會放慢腳步,慢慢收齊就好。

這次開箱的是LilyDrip的66,這顆在他們中文官網上找不到,我是在LilyDrip美國的官網上看到介紹,才知道原來66在LilyDrip的系統中,算是GIO的繼承者,它保留了GIO的特色,但比GIO更能保留咖啡甜味與水果調的滋味。

我會買到這顆有點算是歪打正著,因為我本來是預計要買舊款的GIO,有冠軍加持嘛,不買好像怪怪的。所以雖然我下單的是GIO,但賣家給我的卻是66,我不知道其他賣家是不是也都一起換成66,但總之就是GIO「感覺上」就剩市面上在流通的庫存,他們手上的庫存賣完之後可能不會再有了(的樣子)。

如果你對LilyDrip GIO感興趣的話,可能手腳要快點才行。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開箱】Lily Drip Lotos 忘憂草

 

我必須要這樣說,LilyDrip真的是有趣的小道具,所以雖然先前已經買完一組了,後來還是心甘情願的想慢慢湊齊整套,這次我想先入手的是可以把錐型濾杯改成蛋糕濾杯的Lotos,也就是傳說中的忘憂草。但Lotos比較像是蓮花或荷花的英文,為什麼要叫忘憂草,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忘憂草,其實就是長在花蓮台東山上的金針花。

有聽說,這個版本的LilyDrip是後來才出來的,一開始,大家比較熟知的還是錐狀的經典款,Lotos是後來才推出的。只是從現在來看,對我而言無論是哪種LilyDrip都是新的,反正我也沒從一開始的LilyDrip熱潮開始追起。

說真的,如果有一個工具,可以直接把錐型濾杯拿來當成平底的蛋糕濾杯使用,就我個人的立場來說才是真的務實,我家廚房抽屜裡常駐的濾杯可以省下一個位置,看起來雖然微不足道,但不知能讓耳朵清靜多少,這是我決定入手 Lotos忘憂草最主要的理由。

來開箱吧!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開箱】手沖濾杯的乘數.LilyDrip 6 in 1套件組

 

「山積」本來在日文的原意中,指的是東西堆的像山一樣高,有時候也引申做為待解決的事情很多的意思,多半代表的是,接下來要解決各式各樣的麻煩,整體來說是有點辛苦的。但在某些蒐藏家的世界中,山積是一種幸福的象徵,比方說,家裡待組的模型堆的像山一樣高,格納庫已經收不下了,這就是一種幸福的山積。又比方說,家裡蒐藏的濾杯數量,已經多到連枕邊人都快受不了的程度時,每天沖咖啡時,都要猶豫一下,這也是一種幸福的山積。

 LilyDrip,江湖人稱利利珠,就是為了能解決手沖人山積的問題而來。LilyDrip來自中國,據發明者的說法,是某次在沖煮過程中,他的女兒Lily在濾杯裡丟了顆玻璃珠,由此發想而設計出LilyDrip這個產品。據說,LilyDrip能改變錐型濾杯的粉層結構,增加咖啡粉與熱水的接觸面積,能有效提昇針對某些風味的萃取,有些人還說,LilyDrip可以增加手沖的容錯率,讓新手也能沖出一杯好喝的咖啡,這些東西聽起來確實滿神奇的。

本來嘛,對於這種東西我是沒太大興趣的,在我的觀念中,咖啡首重在對於產區的認識,每個產區會有獨自的風土條件,再加上品種與處理法的變化,要建立這樣的資料庫已經很夠玩了。對於沖煮工具的操作,老實說我還真的沒有什麼想法,能穩定沖煮最好。

直到我遇到了Hario的FLOW(這裡)。FLOW的設計讓我想起了LilyDrip這個東西,於是,在入手FLOW大半年之後,終於也決定要買LilyDrip來試試看。

有點後悔,我沒有經過仔細的比價,只是選了到貨速度最快的方式,如果要仔細比價的話,會有一點點價差,大約差了一份全聯幸福餐盒的小確幸,總之東西很快就收到了,也是另一種小確幸就是。



打開盒子之後,看到這樣的內容。



可能是為了節省成本,或環保考量,沒有說明書,他們直接把使用方式印在紙盒上,應該也不會有人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就買LilyDrip回家吧?



我買的是六合一的套裝組合,大致上是這樣的內容,一個摺紙蓋,四顆不同造型的LilyDrip,以及一個有收納功能的摺紙台。摺紙器和摺紙台的用法我就不拍了,千言萬語抵不過你自己上網搜尋。


拆開包裝後,四顆一起排排站!



經典款



COS


甜甜圈


七葉蓮



上面幾顆LilyDrip每顆都是空心的。

至於SAKURA、忘憂草與冠軍的GIO,因為不在套組中,就先不在這次開箱裡介紹啦。



簡單記錄一下四顆LilyDrip的重量,至於各自的大小,官網上有,大家有興趣的話,看官網上的資料會比較正確,我就不秀游標卡尺的不精確測量數據了。






因為是透明的材質,我就以手上的KōNO名門三代為Model,讓大家看看經典版的LilyDrip放進去以後的樣子,雖然大小和高度略有不同,但放進去之後,很明顯的感覺到咖啡粉和熱水的操作空間所剩不多。

單從理論上來說,「改變咖啡粉在濾杯中的粉層結構」這句話應該沒說錯,只是沖煮進行的位置,和原本的設計完全不同就是。

至於「增加咖啡粉與熱水的接觸面積」,我的數學不太好,但我知道,在各家濾杯原本的設計中,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我們在沖煮的過程中,能操作的空間會比較充裕。雖然咖啡粉確實會下沉,但你可以利用水柱的衝擊進行翻攪。LilyDrip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限縮了「翻攪」這個動作的操作空間。



照片是一爆初的水洗耶加進行悶蒸的時候拍的,體感上,粉層澎起的狀態好像不太好,看的有點不習慣。換成深焙咖啡粉,澎脹的樣子也沒有太好看,確實還是會澎,但感覺上就是放了兩三個月的那種舊豆,還會澎,但不多。




這張照片,是我放了約12克的咖啡粉(深焙,哥倫比亞,蕙蘭),LilyDrip只露出一點點頭。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以往我手沖的時候會習慣性的整粉,把咖啡粉倒進濾杯後,從各個不同方向拍幾下,讓咖啡粉整出相對平整的平面,再進行後續的沖煮。放了 LilyDrip之後,整粉的動作感覺上需要比較小心一點,在拍濾杯的時候,會聽到濾杯與LilyDrip撞擊的聲音。

建議LilyDrip,也許可以想一下整粉器,做個什麼套件,放上去,轉一下就整出一個平面,對於LilyDrip的愛用者來說,可能會有足夠的誘因購買(如果真的有出,記得送一份給我)。



我用花瓣濾杯進行沖煮時,本來的咖啡會被集中在濾紙的尖端向下流,但在塞了LilyDrip之後,咖啡的流向會變的不太受控,有點亂(luān)射(tsuānn)的感覺。我知道,這對咖啡的風味沒影響,影響的是觀感。

我先取 15克咖啡粉,Helor 101歸零後倒退1.5圈,以93℃的熱水進行沖煮,LilyDrip選用的是COS。

25㎖熱水悶蒸30秒以後,中水柱給水,一分鐘內給水至250㎖,整體沖煮時間約2分鐘左右。



Hario 老岩泥


KōNO 名門三代


沖完之後,咖啡粉的分佈是這樣,大致上是快節奏的大量給水。

第二杯因為濾紙用完,所以改用Switch 搭配LilyDrip甜甜圈。

一樣是深焙的哥倫比亞蕙蘭,其他沖煮條件都相同,開水煮沸後倒入,水量250㎖,浸泡20秒順時針攪拌,30秒時打開開關讓咖啡自然流出,約1分30秒時,濾杯內的咖啡流完。

第三次,KōNO名門三代,搭配咖堂濾紙,LilyDrip標準版,93℃水溫悶蒸1分鐘,小水柱繞圈給水至150㎖(一分鐘內),之後中間水柱給水至250㎖(ASAP),但礙於濾杯大小限制,給水的速度無法太快,濾杯內的咖啡流完,大約費時3分半。


三杯咖啡得到的小結論,LilyDrip和Swtich的組合得到的結果最好,最糟的是KōNO那次沖煮,因為浸泡狀態下的Swtich,LilyDrip的作用不大。可以的話,咖啡磨細點,給水節奏可以快一點,好像比較能對應Lilydrip的特質。

確實,咖啡前面會多跑一些酸味與香氣出來,即便是用到二爆密集的深焙咖啡都可以感受到,入口以後在尾韻的位置,對於甜味的延續性也有提升一些,Aftertaste變的比較乾淨。但整體來說,風味的峰值被拉平了,由其是在Body的部分。

老岩泥濾杯搭配LilyDrip時,我覺得那把蕙蘭獨有的香氣不見了,巧克力甜也跑掉,但那些被擠出來的果香還不錯。至於搭配配 KōNO濾杯的時候,那個結果其實很悲劇。



接著,我拿出放很久的CAFEC花瓣濾杯,再分別測試四種LilyDrip達成的效果,豆子都是淺中焙的肯亞(一爆密集尾段,209℃下豆)。其實可以很明顯的喝出四種LilyDrip都有各自擅長的地方,明明一樣的肯亞,硬生生也可以被掰扯出不一樣的姿態。

很直覺的第一個心得,LilyDrip會直接影響沖煮水溫,熱水的溫度下降會比原先的更快,濾杯內的熱水無法達到先前我們設定的數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香氣出不來,Body也會變的不明顯。「高濃度的萃取不足」以前人家這樣形容KōNO的濾杯,現在我覺得,這句話用在LilyDrip身上會更貼切。

相對於原本的圓錐體濾杯來說,LilyDrip所提供的沖煮環境,沖出來的咖啡是"相對"萃取不足的。在某些風味不明顯的前提下,從感受上來說,咖啡的風味確實往前往後做延伸,不是因為那些風味被增強,而是因為原本那些比較細微的味道,沒有更強烈的風味被蓋住,讓你能比較清楚的喝明白。

用我的話說,感覺上就像是把比較細節的風味「頂」出來那樣,花香會變的更上揚,水果調性的酸甜口感會變的比較明顯。但Body和Aftertaste感覺上就空空的,不是沒有,而是變的比較單調。我覺得LilyDrip最大的優勢也在這裡,可以把咖啡風味中比較容易損失(或掩蓋)的味道凸顯出來,但同樣也有個很大的問題,Body的位置很空,喝起來無趣到生無可戀那種空。

所以我會覺得,LilyDrip是專為頂級賽事設計的,在各項器材都被贊助廠商鎖死的時候,還要再想再挑動評審的味蕾,大約也只能LilyDrip這種小道具了。當然我也知道,網路上有人分享用了LiliDrip以後,咖啡沖煮的結果大大提升,這點我也不否認, LilyDrip確實會有不錯的修正能力。

但就我自己得到的結果,我會認為,如果要完全解放LilyDrip的話,首先你要找到夠好的生豆,再來烘焙要落在適合的位置,最後你的器材和沖煮手法可能也都要有相對應的調整,否則你得到的咖啡,喝起來就會怪怪的。這是對有在玩比賽的選手而言啦,但對於沒在比賽的純玩家而言,老實說換顆濾杯帶來的改變會更巨大。


哦,對了,他們是這樣說的,一款濾杯,搭配四種LilyDrip,就會有4種表現方式,那要是你手上有五顆或更多濾杯時,你就會有更多的體會。是的,在他們的說法中,你的濾杯數量是被乘數,LilyDrip是乘數,算出來的積就是風味變化的總和,這個結論,我個人表示積極認同。

我會說,LilyDrip是玩到一定程度的人在操作的東西,能從另一種不同角度來解析原本的咖啡,找到風味的契機,對他們來說,才是最珍貴的。對於這類人而言,本來就會不斷去嚐試各種器材相互搭配的可能性,早晚都會找上LilyDrip的(笑)。

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開箱】Hario PEGASUS DRIPPER 02 天馬濾杯 2~4人份

 



這幾年手沖咖啡盛行,各種手沖相關器材應運而生,在這些百花齊放的咖啡器材中,光是手沖濾杯就有百百款,每個濾杯都仿佛在寫論文那樣,用各種理論來堆砌自己的身價。

我當然不是要說這些濾杯們貴的沒道理,以前我升級變速器,從Tiagra換到105時,覺得CP值高到讓我懷疑。可當我又試騎人家更高級的Ultegra或Dura Ace的時候,更靈活的換檔讓我覺得好驚艷,可是算了算價格,升級的CP值總讓我卻步。

單車的世界是這樣,或者說器材的世界是這樣,當你的比較值是相對便宜的等級時,你會覺得小小的投資就可以換來大大的報酬,但當比較的對手來到一定的等級時,你就要用大大的投資去換小小的報酬。

這樣你們可以知道我想說的嗎?

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開箱】HARIO Taiwan x Tri-Up 聯名濾杯 FLOW 02


大地震那天,我的notNeutrul被摔壞了,從此,我的濾杯陣容裡便少了一個平底的工具,在陣容不齊全的狀況下,我便心心念念的想找個替補上。剛好在網路上發現顆濾杯,也剛好在北返的路上,很碰巧的,從GK Coffee手上拿到店裡最後一顆庫存,一切都是如此巧合,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天意了吧!

這顆濾杯啊,是台灣哈利歐與生豆商Tri-up的聯名推出的,結構設計上有哈利歐務實的經驗,呈現出來的風味表現也是同樣講究,而硬體製作上,他們找來陶作坊強強聯手,最終打造出FLOW這個平底濾杯。根據Tri-up官網上寫的,FLOW這顆濾杯能提升沖煮的效率,使用更少的咖啡粉沖煮出完整的風味。

在店裡閒聊的時候,GK有提到,這顆濾杯將來可能有改用其他材質再版的計劃,畢竟陶瓷嘛,天生帶硬傷。但我不是哈利歐,也不是 Tri-up,沒辦法代替他們發言,如果這顆濾杯還有新規劃,請大家以官宣方消息為準。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心得】 HARIO Switch SSD-360 浸漬式濾杯,穩定沖煮的好幫手

 


Hi Hi 大家好,我是麻吉熊,這陣子,我都在用Swithc濾杯沖泡咖啡,是的,是沖泡,不是沖煮,畢竟沒熱源嘛,呵呵。

玩了近一個月,來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Swtich的想法,也許對你的參數能有些幫助(也許啦,我本來就不是什麼好為人師的個性)。這幾年,精品咖啡蔚然成風,網路上隨便找找都一大堆,我這找不到,別的地方應該會有適合你的,合先敘明。

至於開箱的過程,請大家直接移步這裡點閱。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開箱】 HARIO Switch SSD-360 浸漬式濾杯


結論先說:我認為這顆Swtich,是每個咖啡愛好者的沖煮工具陣容中,必定都要有的一個。

是這樣的,雖然我玩咖啡的時間不短,但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玩手沖,對我來說,我必須要有的只有錐型、梯型與蛋糕濾杯這幾種。錐型我有KōNO、v60星芒濾杯,梯型濾杯也有巴哈與波蘭陶,而蛋糕濾杯有notNeutral。算了算,在所有手沖的沖煮工具中,我欠的只有聰明濾杯這類能發揮浸泡效果的工具。

為了完成我的咖啡陣容,因此我花了點時間找了幾款功能相近的工具,最後我決定入手 Hario的Switch,款式是目前容量最大的 SSD-360。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開箱】HARIO KDD-02 Kasuyaモデル 粕谷哲監修不鏽鋼手沖咖啡濾網


印象中,這個濾杯不是Hario打著粕谷哲的名義推出的第一個作品,先前好像還有個改版過的 V60濾杯,但為什麼最到後選擇入手這個?其實理由我也忘了,只記得當時是為了買這個濾網,所以我把村宜的鍍鈦濾網轉手賣掉,趁著咖啡展和粕谷さん的新書一起入手。

書本才讀一半,但濾杯已經先拿來用,所以我們按照慣例,開箱文先走,心得文再補。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開箱】Timemore 泰摩 冰瞳玻璃濾杯 01


Hello,大家好,又是我,今天要開箱的玩具是這個,冰瞳濾杯。

印象中啦,大約在Covid的疫情爆發之前,我就有從臉書社團裡的討論中,知道這個濾杯的存在,因為有用過的都一口好評,讓我對這個濾杯有些心動。不過後來疫情大爆發,也剛好卡到我搬家,所以這個濾杯的購置計畫也沒有啟動。

前陣子打算重啟,自然而然的又想起這個濾杯。過幾年後,台灣好像有人專門在代理這個濾杯,這家公司好像也陸陸續續推出其他的相關配件。只要在蝦皮上用泰摩做關鍵字,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賣場,網址我就不貼了,你們自己去找就一定找的到。

對方處理訂單的速度很快,至少比我寫開箱的速度快多了,下單後沒幾天就送到取貨門市,我六月初就拿到濾杯,偏偏用到現在才生了篇開箱,這都六月底了。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開箱】CAFEC 三洋 花瓣濾杯 樹脂款 V01

 


大家好,我是麻吉熊,又到了我們的咖啡開箱時間。

這次要開箱的,是三洋推出的花瓣濾杯,我買的不是色彩繽紛的陶瓷版,而是價格相對比較親民的樹脂版。對我而言,陶瓷版確實比較好看,但如果要我在還不知道沖結果的時候就花那筆錢,那為什麼不先省一點,改買結構相同的樹脂版就好,之後確定沖煮結果想升級成陶瓷版,有足夠的理由支持,心底會比較踏實一點。

本以為日本三洋是近幾年聲名鵲起的新秀,但後來才發現,原來人家成立於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到現在即將邁入第50個年頭,先前我入手的田口護濾杯,其實也是他們家的產品(但我一直沒有特別注意)。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咖啡業界努力著,但小的卻眼拙,有眼不識泰山,真是失敬。

來吧,我們來開箱。



一開始,我們先確認一下外盒上的資訊,很貼心的附有日、英版的的說明文字,簡單翻譯如下:

  1. 錐型濾杯的結構有助於咖啡萃取,可以讓熱水充份也確實的通過咖啡粉層。
  2. 花瓣造型的肋骨,有助於形成足夠的空氣層,讓濾紙的萃取效果接近濾布。
  3. 底部較高的肋骨厚度,則是用來確保咖啡向下流出的通路。





聽說三洋的濾杯都會附量匙,這真很貼心,而且量匙內部還有附刻度,應該要找一天來實測刻度對應的重量大約是多少。

這張我忘了調亮度和白平衡,實際上豆匙是比較白一點的。



打開來,差不多就是這些東西啦。

濾杯本體、量匙一把。



側面來一張,濾杯本身真的有點美。

透明的材質,俯視時比較不容易拍出花瓣的樣子,只能試著從側面來拍,讓大家比較好看清楚。

上面開口處的肋骨確實比較凸出一點,到了濾杯中間腰部的位置,目視肋骨就沒那麼凸出了,至於濾杯內部肋骨的高度會不會影響排水的效率,也許會也許不會,但如果會的話,真的有差那不到5秒的時間嗎?



濾杯本身淨重77g。



下面開口處的肋骨,真的滿高的。



握把有弧度的設計也不錯,拿起來很順手。



我放的不是三洋本家的濾紙,是慣用的KONO濾紙,放上去之後差不多是這個樣子。


在還沒倒入咖啡粉的時候,從底下打光上來,花瓣狀的肋骨與濾紙接觸的情況是這樣子的。



先前我用的IKEA 500㎖燒杯,杯口的尺寸剛好和濾杯的尺寸相同,我怕會有一點點些微的傾斜造成沖煮上的誤差,所以換成這個新買的高腳燒杯,讓濾杯可以比較穩固的放在燒杯上。

拿來進行試沖的是深焙的曼巴。




沖煮完成後,側面的觀察。

有蒸氣的地方是濾紙沒貼住濾杯的部分,其他就是濾紙和濾杯有貼合的地方。因為肋骨是花瓣造形,單放濾紙與咖啡粉時不太容易看出來,但熱水加進去之後,全方位的施加壓力,貼合度的差異就會跑出來了。




沖煮完成後,從上方的觀察。

過水的狀態來看,在中等水柱給水的情況下,我觀察到水面上昇的速度比預期更慢(表示排水的速度比預期快)。我是到了沖煮的一半才開始加大水柱,整體沖煮時間也比原先設定的快了15秒左右,本來設定是約2分30秒,結果大約2分15秒左右就結束沖煮。

這樣的時間差,其實已經足夠在口感上造成差異。


看到花瓣結構,會出現這個也是預期中的事,剛剛那張側面觀察也是個印證就是。

我沒有特別選用三洋針對深焙咖啡推出的濾紙,但以這次試沖的曼巴來說,輕輕淺淺的草本香、圓潤滑順的奶油香以及甜甜的尾韻讓人有點滿意。




如果要再進一步比較的話:

口感方面,可以很明顯的喝出比V60更滑順的感覺,甚至還比KONO名門初代更順口一點,整杯咖啡的口感會變的非常討喜。

從Aftertaste來說,以我目前手頭上的濾杯,能比這顆花瓣濾杯更好的,應該只有可樂哥的櫻花濾杯,V60與KONO名門初代都差了點,名門三代如果有練好的話,或許有機會贏。

從香氣上來看,雖然和V60相比,絕對是單方面的被無情輾壓,花瓣濾杯的香氣還是能比KONO名門初代更凸出一些,只是如果能從手法上有相對應的調整,名門初代香氣表現也能有差不多的水準。


整體來看,我會把這顆花瓣濾杯放在名門初代差不多的定位,目標都想表現出咖啡口感的層次豐富性,同樣的前題對,花瓣濾杯比較好做香氣,KONO名門初代比較好做口感的厚度。

另一個「感覺」,是花瓣濾杯比較親手友善一些,你們看,我的手法都機車成這樣了,花瓣濾杯的口感還是輕輕的,感覺上就像是開了智能輔助功能的電動車那樣,會幫你把風味控制在好喝區間內。

好的,以上就是我們這次的開箱文,更進一步的試用報告,可能或許不一定會在近期推出,請大家慢慢等待,我們下次再會囉,bye bye。

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心得】水母濾杯試用心得

 


Hi Hi 大家好,我是麻吉熊,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這個,水母濾杯。

我使用這個濾杯的期間,差不多是從農曆年前一直到二月底,接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大約以每天兩到三杯的頻率進行沖煮。應該算是有一點點想法和心得了,於是簡單整理成這篇文章。

在文章開始之前,大家先聽一個笑話吧!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開箱 × 試用】這真的算濾杯嗎? 澗水藍綠山水礦砂濾杯【1~3人份】

 

初次見到這個濾杯時,真的覺得很有趣,但這東西真的算是濾杯嗎?

澗水藍,聽到這三個字,有年紀的朋友們,腦海裡應該已經開始唱起歌了。但這是台灣新創的陶藝公司,專門主攻天然材質的複合礦砂,混合一定比例進入瓷土中,然後燒製成濾杯。目前我手上的這個綠山水,就是他們公司以台灣的山水風景為發想,設計出來的濾杯。

其實市面上有許多類似的商品,但大家使用後的評價都差不多. 剛開始用的時候真的很好用,可是後來日積月累,濾杯過水的效率會愈來愈差,沖煮出來的口感也會變得不那麼精彩,後來慢慢的就不用了。這類產品確實有這樣的問題,但老實說,沖煮出來的口感也確實讓人驚艷。

我們先來開箱試用看看吧。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開箱 × 試用】手沖濾杯再進化.陶作坊老岩泥流轉360濾杯

 

Hello大家好,我是麻吉熊,又到了我們的咖啡開箱時間啦!

這次要來開箱的主題呢,是我們手沖濾杯,目前市面上的手沖濾杯千奇百怪,各種功能也無奇不有,但我覺得這個濾杯真的和別人不一樣。今年的咖啡展,在攤位上聽他們的解說以後,差點忍不住就手滑帶走了,對我來說,這個濾杯真的很吸引人呢!

那麼,到底是什麼濾杯這麼厲害,能讓我這老江湖也心癢癢的癢成樣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在文章開始之前,新加入的朋友們,記得按讚、訂閱、開啟小鈴噹,當然也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設定搶先看,就不會錯過下次的更新囉!老朋友們也請記得要持續按讚啊,演算法 is watching you。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實測】各家手沖濾杯流量實測

目前市面上很多手沖濾杯啊,關於流量(或流速)的數據好像大家的說法都不太一樣,所以我想自己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整理一些沖煮相關數據,也會把實測的影片放上來與大家分享。但老實說,大家在手沖時,也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沖煮,所以這個數據僅提供參考,請以自己實際沖煮經驗為準。

測試的工具是:

  1. KōNO酸素漂白濾紙(1~2人用)
  2. Katze喀秤
  3. Helor 101 磨豆機
  4. 各式手沖濾杯(1~2人份)

大家都知道濾紙會影響濾杯的排水能力,所以我用固定的濾紙來進行測試,為了避免實測差異,也為了符合我自己的沖煮手法,所以基本上都不會事先打溼。Katze的手沖模式,在重量變化時會自動啟動計時,基本上算是秒啟動,所以我覺得拿來當成計時起點是OK的。

另外,在正常情況下,1㎖的水不會剛好等於1g,但要計較這種誤差只會在實驗室裡,一般沖煮時不太需要計較到這種程度,所以這篇文章的設定中,1㎖=1g。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開箱×業配】這玩意兒真的酷.米克斯酷 Katze 喀秤


Hello大家好,我是麻吉熊,又到了我們的咖啡開箱時間啦!這次要來開箱的主題,是我們的咖啡沖煮秤。

以前我找過SKALE來進行沖煮記錄,也持續用了好一陣子,這東西也確實好用。但問題也像大家說的那樣,無法直接從秤面上得知沖煮數據,一定要透過手機連線才能讀取,這道手續在操作上有點複雜。後來我的手法已經固定,不一定要繼續記錄,這個秤後來就束之高閣,搬家後,也沒有繼續使用了。

市面上陸續推出類似產品,我覺得功能大同小異,而且想一想,家裡還有台Skale供著,對其他秤也就興趣缺缺。上次在Aries說明會中,認識了米克斯酷這個品牌,回家發現他們也有出電子秤,而且頗符合我自己的需求。

聯絡他們公司以後,很順利的就得到一台Katze試用,所以在這裡先謝謝米克斯酷。

在文章開始之前,新加入的朋友們,歡迎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設定搶先看,就不會錯過下次的更新囉!老朋友們也不要吝嗇你們的讚啊,演算法 is watching you。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這篇是關於一部磨豆機的速寫.米克斯酷Mx. Cool Aries 快拆式大錐刀磨豆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有那麼一台磨豆機,磨出來的咖啡粉可以對應各種沖煮需求,然後重點,價格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對啦,重點真的就是最後這一點,否則市面上神機那麼多,用錢把功能砸上去的哪還是少數?

來自台灣的廠商米克斯酷聽到了大家的心聲,發揚台灣人深厚的製造能力,推出這部Aries磨豆機,咖啡愛好者們能想到的,該有的功能它都有,然後造型和價格一樣漂亮。對啦,最近已經有幾家咖啡館拿到實機進行測試,除了聆聽專業的回饋以外,米克斯酷也在台灣各地舉辦試用會,親赴第一線與眾多使用者們直面,這次我參加的就是他們與宜蘭GK咖啡合辦說明會。

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AeroPress愛樂壓沖煮實作《其四》

 

過了端午節,不知道大伙們的肉粽吃了多少,肉又重了多?

傳統上,過了端午,就表示氣溫通常不會再像之前那樣起起伏伏,忽冷忽熱,整體來說會愈來愈像夏天的天氣型態,白天沒什麼雲,太陽的熱力驚人,過了中午以後,可能會沒來由的一陣西北雨,或是持續熱到傍晚。

我個人在這種時候,總是喜歡把冰美式當開水喝,但年輕的時候可以這樣搞,這幾年開始步入中年,吃東西的時候忽冷忽熱,已經開始有感覺,以前飯後喝啤酒幾乎無感,這幾年啊,直接喝的話,會感到胃部一陣抽搐,只能先讓啤酒放在室溫下回溫一點再喝,只能說,人真的是會老的。

飲食習慣上,也不太喜歡直接喝冰的,雖然偶爾偷喝一下還是很爽,但這幾年也儘量避免,告訴自己喝溫的也不錯。

這個愛樂壓的手法,就是從最近的飲食習慣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