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手沖的持壺經驗分享

無標題

這篇要來分享一下我自己持壺的手法,但在文章的最前面,可能要重新定義一下自己之前對於持壺的說法。印象中,在之前的文章裡應該有提到「重心」這個名詞,但老實說,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口的,我早就忘了,因為GOOGLE自己的文章也找不太到,所以只好在這裡重新發一篇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說法。

當初會冒出重心這個名詞,是為了說明在連通管的結構中,手沖壺壺內水位的變化會造成手沖壺重量的改變,為了讓水柱維持在一定的區間之內,手沖壺傾斜的角度必需隨著壺內的水位調整。因此就有了重心這個說法,但重心這個名詞在物理上有其固有的定義與解釋,如果我在這裡做了錯誤的引用的話,其實不太好。

而且,用「重心」這個名詞,好像和數學的計算有關,但明明就只是在沖咖啡,沒有必要搞成那麼複雜的,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身體感受到的就好。




無標題

無標題


自己持壺的手法


照片中看到的是我用腳架拍攝的持壺手法側視圖(上)與俯視圖(下)。

持壺方式基本上是用姆指和食指扣住把手上緣,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拼攏後抓住把手,讓壺的重量可以「靠」在手掌上,壺本身也是略微向下傾斜的,如果手肘呈水平狀態的話,向下的角度應該在30°左右。

手沖壺和手肘延伸出去的直線所形成的夾角,角度大約在45°左右。手沖繞圈時動,是手肘用的關節來帶動,主要做的是手沖壺在繞圈時的水平移動。上臂微往後抬高,夾緊腋下,主要是用上臂來調整整個壺的傾移角度。

注水開始時,基本上食指和姆指只是輔助,分別扣住手把的左右兩側,幫忙確認壺身沒有偏擺。整個壺的重量支點會落在中指上,中指的位置是固定的,要出點力氣去確認這件事。

相對的,依據槓桿原理,支點另一邊的重量會落在手相學中的「土星丘」、「太陽丘」和「水星丘」的位置。特別把這三個地方標示出來,不是為了和大家討論手相,而是在我自己的沖煮經驗中,壺內的水位高低變化時,這三個地方感受到的壓力也不一樣。我會是藉由感受手掌上的壓力變化,來推估壺內的水位差不多是多少,為了達成預想的水柱,進而調整持壺的角度,控制水柱的大小與方向。





無標題

關於持壺的些許想法


再更進一步的說,手沖的給水不是去維持水柱。你不能等到水柱有變化的時候再去做反應,而是要搶在壺內水位影響出水之前,先一步的幫熱水找好出路,在水柱的攻勢後繼無力之前,援軍已經在路上了。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你每次進行沖煮時,壺內的起始水量要是固定的,你才會比較好去記憶水位變化時,把手給你的重量反饋。

這也是我後來很懶得換壺的原因。就像在開車那樣,一台車開順手後,換新車時總是會有段時間變得笨手笨腳的。換新壺後,水柱和身體會有段時間怎樣就是不協調。雖然現在市面上新的手沖壺愈來愈多,但我始終找不太到動力去換,可能目前還沒有足以讓我願意忍過那段笨手笨腳期的新壺出現吧!

不過說實在的,關於手沖其實不需要想那麼多啦,之前的文章裡有談到咖啡沖煮的閾值,基本上手沖咖啡對於誤差的容許值還滿高的,只要在可容許的範圍內都會得到一杯可以接受的味道。

之後愈喝愈精,愈來愈挑嘴,那都是經驗值提升以後才會有的事,之後有機會再開始講究都還來得及。記得,剛開始玩手沖的時候先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先開開心心的享受自己動手沖咖啡的樂趣就好,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