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第十三朵菊花


在上次的周夢蝶詩集約會了之後,好不容易我又從金石堂的架上挖出了另一本周夢蝶的詩集「十三朵白菊花」。說然慚愧,這本詩集買回來到現在,我只讀了一半不到的份量。不是因為詩裡的涵意太晦澀難懂,而是因為每首詩都可以讓我勾勒出一個生動的畫面,每個經由這種方式產生的畫面都可以停留許久。

頗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神效。

打個比方吧!


無所事事的日子。偶爾
(記憶中已是久遠劫以前的事了)
涉過積雨時的牯嶺街拐角
猛抬頭!有三個整整的秋天兩麼大的
一片落葉
打在我的肩上,說:
「我是你的。我帶我的生生世世來
為你遮雨!」

節錄自周夢蝶.《積雨的日子》




在楊佳嫻的詩集裡也曾經引用過這麼一段文字,我實在很難割捨下心裡對那句「我是你的,我帶我的生生世世來,為你遮雨!」的熱愛。曾經我以為在席慕蓉詩作中《一棵花開的樹》已經是這種感覺的極致,但現在相比較起來,一棵花開的樹為免還有自憐的成份在。

那在首詩裡是這樣作結的:「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 是我凋零的心。」

但在這首《積雨的日子》裡,我帶來我的生生世世,也僅只是為了你擋風遮雨的狂戀,除了極度浪漫的人以外,應該再也沒人可以這麼痴情了吧?我可以為了你付出一切,只因為我生來就是你的,不是這一世,還包括了之前的生生世世。即便是在我將要滅亡的一瞬間,也想要為你擋掉那麼幾滴雨水,就是那麼幾滴也好。

你們說,像這樣的詩人,除了李白之於唐詩以外,我該用誰來比之於新詩呢?

在余光中的《尋李白》詩裡這樣形容:「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也許唐代的文學在少了李白之後,還是會有各自各繽紛的熱鬧模樣,但我個人以為,如果少了李白這一位,唐詩也許就輝煌不起來了吧!

好在周夢蝶惜墨如金,發表的作品不多,收集起來不像收集余光中這麼麻煩,如果不在意版本差異的話,說實在的也不是件難事。這陣子我會找看看,看看有沒有辨法收到他的《孤獨國》和《還魂草》這兩部作品吧!








前幾天我從博客來上買了兩本工具書,雖然我覺得沒有什麼拿出來說嘴的好理由,不過為了用來充實文章內容,還是放上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好了,也許有人真的用得著。



第一本是劉克襄的《台灣舊路踹查記》,這本我肖想了半年有餘,一直到現在才下定決心買回家收藏。

我認識劉克襄很早,小時候家裡訂閱的聯合報(在我小時候跟本意識不到這家是統媒,現在我只看他的藝文版),那個時候在藝文相關版面上偶爾會有他的作品,偶爾遇上了就順手讀一下,對他的感覺也稱不上是喜歡或討厭。一直到我在我搬上台北那年,在新莊的某書局裡遇上了他的作品《野狗之丘》,這才讓我對於劉克襄開始產生興趣。

在那部作品裡,劉克襄花了好長的一段時間觀察他家附近的野狗群,把他們的生活習慣記錄下來,把他們的生活情況拍成照片,然後整理成一本書發行出來。也是因為那本書,讓我對於劉克襄這一派的作者開始產生興趣(但我只是停留在有興的趣階段,還沒有開始正式收藏他們的作品),之後又在博客來上找了很多相關作品,但我也始終都沒有想收回家的打算。

台灣舊路踏查記裡記載著全台各地已經荒廢掉的舊路,剛巧都是我想親身去走過一次的。

劉克襄的作品讓我心動的除了有《台灣舊路踏查記》之外,還有《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這部分成上、下兩集發表的作品。對於一個響往野外生活許久的人來說,像這樣的書名是撩人的。也許在下個月,又或者下個月的下個月,我會在博客來上把剩下的作品一次打包回家,這得看看我下個月的預算夠不夠了。

因為今天在信義誠品那裡,我又發現了另一個讓我迷戀許久的作家哈金。另外我還想收夏宇的詩集,還有楊牧也是。








最後一本書的名字是《咖啡賞味誌》,對我來說這是本道地的工具書,用來充實我身為不專業咖啡店老闆關於咖啡專業技術與知識用的。我也不知道該說他是好是壞,總之先讀了再說吧!

一般對於《咖啡賞味誌》的評價是比較適合新手的,如果要再進階的話可能要去找另一本《 咖啡大全》,裡頭的紹介會比較深入,也會比較專業一些。





其實我不喜歡在誠品買書,現在過到誠品去多半只是去那裡看看有哪些作者哪些書,買書是我在另一個地方做的事。曾經我也深深的被誠品專屬的氛圍所吸引,好像自己只要置身在誠品那樣的空間裡,就會連靈魂都被超脫了的感覺,說起話來連氣質都和其它人不一樣(其它不在誠品的人)。但在這幾年長大了之後,我才深深的體會到「氣質是用錢買不到的」由其當那個其質本身又是用金錢打造出來的話。





剛剛在回家的路上,我繞到花市去拿了幾株咖啡苗,所以先來預告一下,之後幾天的某一天裡可能會是我把那些咖啡苗移植到我家頂樓陽台上的文章。



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羅東夜市小吃選《其三》

人類這種生物,在冬天的時候,身體會自然而然的多長一個胃出來,對於這點,我始終都是深信不疑的。為了找到最好吃的食物,我把身體變成兩個,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向東的那隻來到了老東這個地方……


……再下去就真的抄很大了


「老東」取自「老懂」,老懂是羅東舊稱,從平埔族的語言裡音譯過來的,原意是猴子。


這攤位於中正路和民生路交會口的烤蕃薯的年代對我來說是不可考的,當我的生命裡出現羅東這個地方的時候,幾已經開在那裡。

小時候逛完三商百貨要往羅東夜市裡前進的路線上是必經的地方,看著老闆從大大的陶缸裡把成串的烤地瓜拿出來的時候,總是會吸引住我的目光。在他們攤子上也掛滿了大大小小的地瓜,連招牌都是可以拿來賣的。

但是我家裡的人沒有吃烤地瓜的習慣,老一輩的人總是認為這種東西可以自己作,而可以自己動手製作的東西就沒有必要多花錢買。這樣說起來,應該說是年輕的這一輩不肯用心學,只好多花錢買些有的沒有的。

雖然這攤的烤地瓜讓我神往已久,我卻一直到了這把年紀自己偷偷跑出來逛羅東的時候,才有機會一親芳澤。



反正長年旅居在外地,在宜蘭這裡假裝是外人的這檔事,對我來說早就是個技能了。



因為不知道怎麼買烤地瓜,所以上門當客人之前我還問了老闆娘應該怎麼賣。老闆娘回答我:「烤地瓜是秤斤的哦!一斤80。」

像這樣的對話我是很難理解的,雖然每個字都聽得懂,知道整句話的意思,但沒有受過專業傳統市場訓練的我,對於「一斤地瓜」是怎麼樣的份量,完全沒概念。老闆娘看我整個就傻住了,好像也已經習慣客人出現這種反應似的接著說:「你要紅的還是黃的?」


為了試味道,我買了一個紅心的一個黃心的,總共45元整。

地瓜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很簡單的食材經過很平凡的烹調手續就可以變成一道人見人愛的美食。而且,整個洗乾淨之後,連地瓜皮都是可以吃的(只是味道不太好)。

我把分別把兩個地瓜撥開,拍下屬於各自的斷面秀。


以味道上來說,我比較能接受黃色的地瓜那種淡淡的甜味。他們家的紅地瓜吃起來的味道很像黑糖,剛開始吃的時候味道很迷人,但吃多了會覺得想喝水來沖淡那種甜味。


相反的,黃色的地瓜反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沒什麼味道,到最後會愈吃愈有味。

幾年前,不知道從那裡開始吹起一股愛地瓜的熱潮,大家開始因為了 解到地瓜的好處,為了身體健康而開始大量食用地瓜,而且把地瓜當做寶一樣的對待,看在老一輩人的眼裡真的是件難以理解的事情。在那個遙遠的戰亂年代,人們 是因為沒米可以吃才只好用地瓜充飢,結果現在的人們有米可以吃了,卻又重新回頭去啃地瓜過日子。


小時候的我在經過這裡的時候沒留意過這家店,那個地方對我而言是個不會多留意的路口,不過是我去買漫畫的路線上的小小插曲,印象中的這家和平豆花是不存在的。

沿著民生路一直走,直到和中華路交會口的地方,冒出了一間和平豆花總店。

回到宜蘭這半年多來在羅東街頭看到太多他們的分店,也不止一次經過總店店門口,我卻一直都沒有什麼動力想進到店裡嚐看看味道怎樣。

小 時候我外公家曾經賣過豆花,像那樣以純手工製成的豆花,很少在其它地方吃到相同的口感,雖然我也愛豆花,但是在外地的時候我不會主動去找豆花攤來吃。對於 豆花這東西摻了情感因素太多,以致於在吃豆花的時候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讓我覺得好吃的豆花目前為止,只在三峽找到一家,還有景美夜市和師大夜市裡各有一 攤。

其它豆花對我個人來說,就只是普普,很巧的和平豆花就在這個普普的集合裡。


他們家的豆花對我來說糖水的味道淡了點。

他們店裡沒有摻糖水,而是直接加了挫冰進到碗裡,等挫冰半融在碗裡的時候感覺上好像和直接加糖水的差不多,但我吃起來的感覺還是差很多。雖然花生也熬煮得軟爛可口,豆花本身也是水準之作。

但少了好的糖水就好像少了最精華的部分啊!!


一碗花生豆花30元,在宜蘭這裡應該算是可以接受的價位,在吃下眼前這碗豆花的同時,我被放在桌上的燒仙草照片引吸住了看起來整個就是料多味美的樣子,如果他用的碗是和豆花一樣的大碗的話,那麼35元的價位是非常划算的。


所以,下次我再去可能會試一下燒仙草吧!

如果要我選一個最能代表宜蘭風味的小吃,我一定會投給一串心一票。

小吃對我來說的定義在於可以很方便的用來塞牙縫,把主餐吃完之後肚子裡還剩下的那麼一點點空虛感給填滿。像這樣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他的份量不能太多,而且味道要多變,可以視當天肚子還可以容納的分量以及當時的心情做調整。

一串心剛好可以滿足上面的所有條件,而且在台灣的其它地方很難找到這種東西。


羅東夜市裡的一串心攤商很多,最有名的好像是在屈臣氏門口的那家,因為網路上找到的資料幾乎有一半以上是指向那家的,所以我一開始就沒打算要去找那家試吃。

我在HANG TEN的那個路口附近繞了一下,在公園路和中山路三段的交會口這裡發現了一家掛著四十年老店牌子的攤子,老舊的車台上放著兩大盤滿滿的一串心,還有兩個大碗分別裝著不同的沾醬,老闆正在火爐旁邊烤著香腸,準備接下來可以當成一串心的材料。

我挑了六串,不加辣,總共30元。


在我隨手拍下攤子上的一串心的時候,老闆還很主動的跟我說:「攤子上的你都可以隨便拍」然後指了指掛在攤子前面的報導對我說:「這個也是。」



看來老闆對於被媒體報導出來這件事情頗感自豪。

他們家的一串心是真的不錯,我選了兩個豬肺


兩個香腸

還有兩個看起來像是豬腸一樣的東西(但我比較相信那是某種吃起來脆脆的海產)。



我個人比較推薦的是包著香腸的,其它兩種吃起來的味道比較淡,雖然有點彈牙的口感也會有另一種樂趣,烤過的香腸本身就會有股香味,而且吃起來的味道也比較合我的胃口。


還有,下次提醒我記得要加點辣。他們家的辣醬看起來不會很辣,如果只加醬油的話會覺的好像少了點什麼。我在挑一串心的時候,旁邊還有好多客人直接拿起來先吃再說,一邊和老闆聊天,又一邊不停的吃著一串心。




另,宜蘭人好像很愛吃香菜,一串心一定要加香菜才會好吃,還有花生捲冰淇淋也是,每次看到外地人買花生捲冰淇淋的時候不加香菜時都很想跳出來阻止他。

「花生捲冰淇淋生下來就是為了和香菜在一起的啊!」我說。

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What Would We Do Without Trails?




在讀這篇文章之前,請先回答這個問題:「圖片裡頭的哪位是自行車選手,為什麼?」



請仔細觀察圖片裡的人物,想想可樂果(啊!不是,是想想為什麼)。












想過了嗎?我要公佈答案囉!




答案是左起第三位戴安全帽的。




在我告訴你們為什麼之前,我要告訴告你們這個圖片的來源。

這幾天在單車學校的校長部落格裡看到這張圖片的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連到他的部落格去看看。在校長的部落格裡只把這張圖片中自行車選手的部分挑選出來,而且在當成贈送將品的題目,請問大家為什麼中間那位是自行車選手。

我在看到題目的時候,回應已經超過校長他老人家所說的前20名,而且送的東西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的頭巾已經多到爆炸,恨不得多長幾顆頭來戴),所以我沒有針對那篇文章給回應。

我看了邊邊那個被撕下來的痕跡,突然萌生了一個想要找到原圖的念頭。所以我又找上了我的好朋友GOOGLE,用僅剩的文字「what would we do without trails」做為關鍵字下去搜尋,果然讓我找到了這個網站,順便也在網站上找到了這張圖片原始的樣貌。

我想校長部落格上的那張圖應該是從某本刊物上撕下來的吧!











那麼,這張圖片的故事說完了,我來回答一下為什麼會是那個戴安全帽的好了。

那頂安全帽上的風洞設計,除了有通風的功能以外,還可以把風阻減到最低的狀態。通常好的自行車安全帽除了又輕又堅固以外,把風阻減至最低甚至是零風阻都是設計師在設計一頂安全帽的時候必定要最入考慮的。當然,在高速踩踏的時候身體會產生熱,像這樣的洞也可以快速的把熱帶走。

自行車是個與風阻之間的戰爭,以最原始的人類體能作為動力,挑戰速度極致的比賽。會造成阻力的除了自身重量(體重與車重)之外,與地面和空氣的摩擦力都會是阻力。一頂設計良好的安全帽除了提供你必要的保護以外,還得提供減低風阻的附加價值。






這位是單車界有名的壯哥(藍斯.阿姆斯壯 LANCE ARMSTRONG,環法賽事裡唯一七連霸的男人)正在進行風洞測試。




自行車選手上半身的肌肉通常不會太發達,原因是因為在騎自行車的時候上半身只是支撐,根本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如果以競速為需求的話,過量的肌肉反而會造成騎乘時需要額外負擔的重量。只是上半身的肌肉還是得強化,不然無法提供足夠支撐的力量,會讓腿部驅動的力量打折扣的。

所以,圖片中的那位自行車選手沒有豪爽的二頭肌,也沒有偉大的胸肌。






在騎車的時候,主要支撐身體的位置在腰部的地方,需要用到整個腹部和背部的肌肉來支撐整個上半身的重量,專業的自行車選手的腹部肌肉一定是發達的,所以你們可以看到即使是用這麼低調的姿勢站著,還是很難掩蓋他發達腹肌的事實。

至於左右那個練健美的,雖然一個秀的是胸肌,另一個秀的是二頭肌,不過我想單就腹肌而言,可能也只和那位自行車選手差不多而已。




圖片引用自:圓圓豬小廚房


騎短程的時候可能比較沒有感覺,但在騎完長途之後,會有疲勞感的地方應該是在里肌肉的位置。
(有沒有看著看著肚子跟著餓了起來的感覺?)






再看看手臂好了。

短袖的車衣如果沒有加上袖套的話,長時間騎下來就是會變成這個樣子,那是太陽公公依照使用者特別量身訂製的免費袖套,由過量的紫外線在肌膚上編織而成(你要說是黑色素沉殿也是可以的),戴的時候既舒適又通風,讓你完全感覺不到悶熱和不適。同理可証,在大腿上也有著同樣的印記,也是同樣來自金烏牌的純天然有機腿套。

對照一下剛剛那張壯哥的照片,其實手臂部位的肌肉只能稱得上結實,如果要像健美先生那樣秀得很噁心的話,還談不上。但以專業自行車選手的角度來說。








很多人都覺得自行車一定要用到腿部肌肉的吧?但照片裡的那個人腿部肌肉並不是最發達的啊!

肌肉是個很單純的東西,你需要多少力量,他就會想辨法提供給你。你的肌肉為了提供你足夠的爆發力,會在你進行重量訓練之後慢慢的變大,所以在騎單車的時候,因為長時間需要用到腿部肌肉,自然而然的腿會愈來愈粗也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這只對了一半,真正好的自行車選手,腿部的肌肉是結實,而不會過度發達。原因和剛剛提到的那個上半身理論相同,過度發達的肌肉組織,只對的在競速的同時造成身體額外的重量負擔。腿部的肌肉當然會變得比較結實一點,但自行車在踩踏的時候進行的是高速迴轉,一邊的踏板被踩下去的同時,另一邊的踏板被抬起來。

所以如果騎車的踩踏方式正確的話,腿部的肌肉會有,但不會太明顯。

如果變粗的地方只有股四頭肌的話,這只代表著你的踩踏方式有問題,畫圓的過程中你只有向下踩踏的力量,而沒有向上提升的作用力。你的股四頭肌在騎車的時候進行的是養成肌肉為主的無氧運動,而不是以消耗熱量為主的有氧運動。

這東西用說的比較難理解,如果可能的話,可以試著用單腳來踩踏板試試。在踩下去之後要想辨法讓踏板再回到原來的地方,在這個時候的那個「勾起來」的動作,或者是「帶起來」的那個力道,在兩隻腳一起做的時候就是我所謂的畫圓。

假裝有個太極在你大盤的地方,白的是你向下的踩踏力道,這是比較容易感覺出來的「陽」,白的是你向上提升「帶」的那個力量,這是比較不容易感覺出來的「陰」。當陰陽兩股力道開始交互作用取得平衡的時候,那才會是你正確的騎乘方式。

那是,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輪流使力的感覺。

好啦!真正專業的圖文解說請參閱這裡 





而且你看人家隋棠車騎成這樣,腿還是一樣美啊!


至於小腿,也只是固定住腳踝的角度,讓小腿和踏板之間的角度維持在90度不變,自然而然的也不太有可能會產生什麼肌肉。專業的自行車選手通常都會把腿毛剃掉,據說可以減低風阻,也可以在不小心雷殘的時候快速處理。

另外,那個選手手腕上還留著戴手錶的痕跡。

我忘了補充一點,為了讓大腿肌肉群製造出來的力量可以直接傳導到踏板,所以通常自行車選手會避免外八或內八的姿勢,而是用雙腳平行的方式踩踏,久而久之連站立的方式都會是平行腳。






所以,左起第三位的瘦不拉幾選手先生,因為符合了上述的幾個條件,而成為我所認定的自行車選手(而不是因為他穿了紅色三角褲)。









說了一大堆,也只是前人經驗的小整理,自行車的世界是很深奧的。




最近開始在接觸公路車的世界,和老闆有的搭沒一搭的聊著關於車架和人體之間的關係,包括車架的幾何結構和人體生理之間的討論,內容頗為生動有趣。每個人使用肌肉的方式和軀幹尺寸的不同,適合的車架也不盡相同,隨著肌肉的成長還有使用方式改變,也可能原本適合自己的車架到後來又不見得適合了。

所以我說,單車本身只是丟出個問題,要用你的身體去回答的問題。







延伸閱讀:IMBA - International Mountain Bicycling Association
Cyclingnews.com


9691edbdd6a12f7bc0a3eefd685e1977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南澳朝陽國家步道




故事的開始要從這裡說起,這裡是南澳車站。

一個雖然在地名上應該要屬於宜蘭縣南澳鄉的地方,但在行政區的劃分上卻屬於蘇澳鎮。你可以說這裡是蘇澳鎮地理上的極南,反正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南澳在我的印象裡應該是個怎麼樣的地方?

泰雅族原住民早在漢人之前定居此地,清朝為座了理蕃開了道路由日本人拓寬。在北迴鐵路尚未通車的時候,這裡是早年蘇花公路客運的休息站,但在北迴鐵路通車之後和蘇澳走向沒落的命運。前幾年為了提升這裡的教育水準在這裡蓋了座高中,還有新建好的高壓電塔經過引起的民怨,在高壓電塔完工之後連續有好幾位居民因為癌症去世。

這是我所知道的人文南澳。

這裡是塊寶地,長年以來成長緩慢的經濟發展在這裡進行最低限度的開發,這裡的好山好水因此得以逃過進步與文明的摧殘,完整的保留下來。

這裡有著平易近人的絕佳山水,適合用最好的心情慢慢享用。




這就成了我之所以選擇南澳的理由,因為這裡安靜。





這是新種下的菜苗。

像這樣的田野風光在我走出南澳車站後不久就看見了,我隨著一位住在當地的阿婆慢慢步行於此。雖然火車站前的地圖告訴我,應該要走上蘇花公路,接著直接可以轉進到某條通往南澳漁港的道路,只要到達南澳漁港,就等於到了朝陽步道的起點 。

但我還是決定放棄地圖的指引,很單純的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在這個單純的地方,又何必要有太多想法?







這裡有許多休耕的水田,有些已經改作其它農作,有些正準備著下一期的稻作。







這是蘇澳地區農會的倉庫,用來存放稻米用的。原本在屋頂上還有幾隻麻雀,原本我是想讓他們也一起入鏡的,但在我舉起相機的同時,他們害羞的飛走了。









這是震安宮,我沒有進到廟裡參拜,所以不曉得裡頭供奉的那一位神祇。在震安宮旁邊有座小小的人工建築物,裡頭放置著和小亭子不成比例的大石碑,那是為了紀念開通蘇花古道的羅大春而立的。



清朝治理台灣初期並不怎麼看重台灣這塊土地,一直到日本為發動了牡丹社事件之後才開始有人重視台灣在中國海防上的重要地位。沈保禎理台時期,為了強化對於台灣東部的控制力,在台灣南部開了條從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的阿朗壹古道,中部為八通關古道,至於北部,就是蘇花公路的前身蘇花古道了。

這石碑上紀錄著當年羅大春開路時的艱辛。





以上這些都不是我的方向,他們所指向的是靠海邊的另一群景點,和這次我的去的朝陽步道不同路,不過我想這也証明了南澳這個地方對於自然風貌的保留上確實有他獨到的地方。

我對那個古石棺遺址有點興趣,也許下次再來的話會去那裡走走也不一定。







在這個畫面裡看到右手邊的第一個建築物,就是羅大春開路紀念碑的所在位置。在亭子的對面有兩個金爐,沿著這條大路一直向前走可以接到南澳市區。




這裡的農作物種類繁多,照片中的是蘿葡田。



這些是嫩綠的青蔥。

我猜想這裡的農民耕作的目的是求自己的溫飽,應該不是以對外銷售為主,不然像這樣的蔥田應該是要綿延成一大片的才是。







有幾隻水鳥悠閒的在不遠處休息,他們巧妙的躲在拿著相機的我還有鐵牛車之間。



路上可以看到變葉木,這是這條路上最常見的行道樹種。







我在進入朝陽社區的路口看到這個路牌,因為覺得名字很有趣就順手拍了下來。

朝陽社區這個地方古稱娜娘,在日治時代曾經有一艘名為「浪速」的軍艦在此地停泊,日人因此把朝陽社區一帶稱之為「浪速」。之後漢人取期同音「娜娘」做為這裡的地名,一直到台灣光復之後,這裡才改稱為「朝陽」。

而類似以日文直接音譯而成地名的例子在高雄的哈瑪星一帶也有。





朝陽社區裡的人們好像已經很習慣外人來到這裡, 可能這幾年慕名而來的外地人太多,早就習以為常了吧!

照片裡是這裡的居民製儘的香腸,看起來就是非常可口的樣子。另外還有一戶人家正在製作鹹菜,他們幾個人坐在門口閒聊著,手上的動作熟練的把鹽平均的塗抹在芥菜葉上,在這個時候動工製作,差不多可以在過年的時候享用。





這棟老舊的房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動工,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完工。

在屋子周邊的圍牆上,繞著整座屋子種植了一整排的火龍果,庭園裡四處堆滿分類放置的雜物,我想這裡平時應該有人整理,房是可能是因為不得已的理由才停工的。







我在九點左右進入南澳,當我從火車站走到這裡的時候,時間已經讓我玩掉了一個小時半。



海產店和漁港彼此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在這個不大的南澳漁港旁邊就有家佔地廣闊的海鮮店,照片上的是海鮮店牆上的裝飾壁畫,船名是「生猛一號」,編號DA-8888,是大發發發發的意思。

在這家海產店附近有個生態復育區,可能我來的季節不對,所以看不出來這幾塊水田當中正在復育的對像是什麼。

路口有間土地公廟,往漁港的方向還有一家小吃店,步道的入口就在警察局旁邊。





這裡是步道入口,我花了兩個小時才走到這裡,不是因為2.2公里的路程太難走,而是路上有太多讓我分心的事物。

包括電線上的烏秋、水田裡的白鷺鷥、溝渠裡的蝌蚪還有各式各樣的農作,南澳這裡的寧靜與詳和讓人以為身處在另一個國度上。







這是步道入口的樣子,以枕木鋪成的階梯十分好走。







在稍微有點高度之後,我轉過身去拍下這張照片,我想可能在當年曾經養過什麼,也許是九孔之類的吧!



同樣的位置,往漁港的方向在拍一張。







他們的工作是除草,得背著沉重的除草工具一步一步的走完整座龜山。在這裡的入口總共有兩個,他們把兩個入口處的雜草清除乾淨之後,正坐著休息。





而這是我要走的路,剛開始一路陡上有點難走。








在高度爬升得更高的同時,遠方的烏石鼻也是可以看得見的了!







當然,在背向另一邊的同時,所能看見的也不只是山腳下的朝陽社區,而是把一整個大南澳地區盡收眼底。照片中比較近的房子是朝陽社區的所在,那個牌樓是朝陽社區天后宮的位置(不過我個人會叫他媽祖廟而不是天后宮),在遠處靠山的位置才是南澳聚落所在。






以枕木做為步道材料的好處在於,枕木這種東西不容易腐敗,而且經得起長時間人來人往的踩踏,而且在視覺上的效果也比其它材質的好上許多。





南澳漁港中沒有太多船隻停泊,到是港區裡有人在裡頭釣魚。



當我的高度再次上升之後,漁港北邊的沙灘看得更清楚了。

其實,往這個方向過去還有另一條蘇花古道,據說是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整修完成的,可以經由那條步道直接通往東澳粉鳥林附近。







上往上沒幾步路,可以到達這個景觀平台,從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南澳漁港和烏石鼻,如果天氣允許的話,往外海看過去的景色會讓人心曠神怡。






這是在漁港附近的定置漁場,漁民們在黑潮經過的地方設置這樣的東西來確保穩定的漁獲量。

在遠一點的海面上被一層水氣覆蓋著。





我從景觀平台的另一邊拍下這樣的畫面,朝陽社區裡的房子被縮得小小的,就像是用火柴盒或積木搭出來的那樣。






一台車代表一個釣魚的人。







這張照片是我告別景觀平台時的風景。

從這裡之後我將轉進到樹林裡,回首的時候再也看不到完整的烏石鼻,入耳的只剩下海浪混著風過樹林的呼聲。

再往前走就準備上稜線了!






在我轉進樹林不久之後看到這樣的風景。

陽光從樹之間的缺口灑落,把地上的蕨類鍍上一層金色的裝飾。




這是棵奇怪的樹,就生長在這片蕨類旁邊。

這是我在步道沿線所能見到的同類樹種中長得最大的一棵,看起來他也是這個步道上的強勢物種之一,可惜的是在我走完整個步道之後,還是不知道他的名字。

我猜他是江某。





雖然朝陽步道是國家步道,但我覺得他的說明牌無論在放置上還有設計上都有著很大的問題。有時候明明有個碩大的告示牌放在你面前,但你就是找不到告示牌上要向你介紹的那些物種。告示牌上的東西你找不到,而你想知道的物種又偏偏沒有告示牌說明。

身為一條國家步道,在這方面設計上實在太不貼心了點。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生長在步道旁的薊科植物。





上了稜線之後,道路變得好走許多。

本來我就不怎麼喜歡階梯步道,只是無奈於上坡的時候有個階梯終就是比較方便些的,還好這裡的比平沒有再做其它加工,還是像這樣的小路走起來更加舒適。




在這裡偷偷生長著幾棵九芎,一片綠意盎然的樹林裡,九芎的紅色葉片想不引人注意都很難。






身後的漁港已經看不見了,在左手邊的底下直接就是海平面,海浪正在拍打著崖壁。






我想,如果是在真正的好天氣的話,像這樣的景色應該會非常迷人。

可惜得是我是硬著頭皮出來的,在我出門前,我家附近的天空都是烏雲,我因為不想一整天悶在家裡所以硬跑出來,雖然來到南澳的時候天氣有比較好一點。但在接近中午的時候已經快看不到太陽了。

天空中的雲開始聚攏。




有個三叉路口,左邊那條通往景觀平台,右邊那條通往三角點。我決定先到距離我只有50公尺的景觀平台,卻沒想到意外讓我碰上一個可愛的小傢伙。





他是個意外的驚喜,本來這隻盤古蟾蜍是在路中間晒太陽的,突然我以拔山倒樹的姿態來到他身邊,他被嚇得跑到路旁的草叢。

我在他身上花了好多時間拍照,他也不急不徐的等我換上長鏡頭。





我以他為圓心繞了好幾個圈圈。

我只敢用長鏡頭拉近距離,不敢再讓他受到更多驚嚇。

有將近20分鐘的時間,我和這隻盤古蟾蜍進行著只有我們兩個才懂的對話,我們始終沒有把視線離開過彼此。

拍完照片之後,我把他趕進樹洞裡,因為我聽到背來傳來的除草聲慢慢的靠近。






再往前走一下子,第二個景觀平台出現在眼前。






從這裡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烏石鼻,像是鱷魚的長吻一樣靜峙在海面上。

當然往外海看去還是可以看到剛剛看見的漁場,再遠一點的海面上還有幾艘正在作業中的小船,像這樣海天一色的景緻總是讓人可以忘掉很多煩惱。

但我想說的是往南邊看過去的景色,那是南澳溪的入海口,一個被稱之為神秘海岸的地方。







往南邊的海岸線上,因為南澳溪和海浪之間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了像這樣的景色,簡直就像是蘭陽平原的小小縮影。

在海浪拉出的那道弧線右邊有水的地方被稱為定情湖,再往左一點有個湧泉頭形成的天然湖泊,這條弧線的名字叫神秘海岸。這個時候如果可以站在沙灘上的話,在徐來的海風之中一定會有種飄飄呼遺世而獨立的錯覺(我想,這個時候停在沙灘上的那台白色轎車的主人應該很有這樣的感覺吧!)

雖然在環境上南澳有著這樣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但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近代的南澳開發史中,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平靜。

而現在我所在的景觀平台上,在清理時期曾經設置砲台,並在龜山腳下設有軍營。只是隨著時代更迭砲台早就不知道流落何方,只剩下山腳下發掘出來的遺跡可以証明曾經有這麼一批來自中國的軍隊在這裡生活著。

我又回到剛剛那個三叉路口,但這次我走上的是通往三角點的道路。




在三角點附近除了一間茅草搭成的棚子以外,有這麼一個路標。

平均來說,進入步道之後我的行連速度太約是每十分鐘前邁100公尺。

所以我花了一個小時半才從步道入口來到這裡。這裡是個三叉路口,有另一條路可以直接通往朝陽社區,還有另一條路可以繞遠點到三角點的方向,之後會從建國路的位置下山。直接通往朝陽社區的那條路線比較短,如果要接到建國路的話,路途差不多是另一條的兩倍。




「眼前有兩條路,要選難的那條走。」很多年前看過的喜瑪拉雅這部電影,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台詞。






這是三角點的基石,圍繞著這個基石還散落著十幾座圓木椅。




過了三角點之後,是一大片的大頭茶林。



我來晚了幾個月,大頭茶的花期約在秋冬之交。

現在樹枝上已經看不到盛開的茶花,只有在人腳踏不到的地方還可以看得到幾朵完整的。我又花了很多時間在這附近拍攝躺在地上的大頭茶。

我覺得落在地上的大頭茶很像下了班之後累攤在沙發上的身影,那種頹唐模樣。




詩人說:「寂寞的人坐著看花。」我卻為了拍這幾朵落花,整個人趴到地上。







有那麼一段步道被九芎夾著,我踩著腳下略帶紅色的土地,頭頂上的是青、黃、紅色夾雜的樹葉,那種感覺好特別!

前陣子想到太平山去看山毛櫸,結果因為寒流來襲不得不作罷,沒想到在這裡讓我小小的解了一下滿山紅葉的癮。





在稜線上行走是輕鬆寫意的,一切可以像是行雲流水般的進展著,但我的相機很不識相的在這個時候沒電了,我只好匆匆的走過接下來的地方,只挑選幾個比較能拍照的地方拍。



一定是我剛剛和盤古蟾蜍、大頭茶還有那些薊玩過頭了!



我用比剛剛還快的速度走完接下來的路,一方面是想趕在相機的電力用完之前下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一段山路比較平坦好走。




有像這樣的景色偷偷躲在樹林間。






也有像這樣的桂竹林成群的生長著(雖然在轉過那個彎之後就沒了)。






樹皮上可以發揮大自然的創意,我覺得這像是皺起眉頭的人臉。

或者說是,雄性狒狒的表情。






在下坡的路上是背風的,所以這裡的植物生長得比迎風面的風衝林來得更好,像這樣標準的混合林景色是很常見到的。

照片裡的那棵樹要兩個人才抱得住。






靠近出口處還有另一個景觀平台可以向南方眺望。






這是所謂的羊腸小徑?





位在山腳下的平房,現在有人住在裡面。






這是在山下迎接我的風景,休耕田裡生長著白花和紫花霍香薊。

在龜山山腳下有條柏油鋪成的產業道路把三個登山口連接起來,我到覺得如果可以的話,沿著到這產業道路走回到南澳漁港應該也不錯。

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肚子餓扁了!




如果要我說出朝陽國家步道最大的特色的話,那我覺得是在我走過的步道路線上,沒有看到任何垃圾留下來,我覺得這是整趟旅途中最大的驚喜,別說是垃圾了,連常常在野外看到那些登山隊的布條都沒有看見,光是這點就彌足珍貴了。







等我又重新回到南澳市區,已經是下午一點半的事情了。

覓食中的我沿著朝陽路回到市區,找上了建華冰店。



這是建華冰店提供的焢肉飯,一份六樣配菜兩大塊焢肉,60元算是非常物超所值的!






而這是我每到南澳必吃的傳教冰。

雖然名字叫傳教冰,但和傳教士並沒有太多關係。

早年人們來經過南澳的時候,因為公車的休息時間有限,來到這裡的客人沒有太多時間選定冰的配料。於是在熟客口中的「傳教冰」指的是我到的時候你「傳」這種「冰」來讓我「叫」的意思,久而久之,傳教冰這個名字也成這家店的特色冰品。

他們家的芋頭很好吃,紅豆也不賴,但我個人覺得最棒的莫過於香味撲鼻的花生粉。如果不敢吃生雞蛋的話也可不加,可是這樣一來我覺得味道上就會差了一點。吃的時候要把蛋黃打散,讓蛋黃混在清冰裡和著其它配料一起吃。

又如果不想吃這道冰品的話,我個人會比較推什麼料都不加的清冰。

像這樣料多味美的傳教冰,一份45元。







對了!這裡的老闆娘非常健談,可以從他身上得到許多情報。

然後,我已經在規畫下一次的南澳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