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培根義大利廚房



這家店名是「培根義大利廚房」,躲在羅東鎮的小巷子裡,單從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早餐店沒有什麼特別的,仔細一看之後才發現,排氣管未端的管子配色上和義大利國旗一模一樣。店裡的料理沒有太多選擇,就只有那塊紅色牌子上面所寫的那些。

就像全聯廣告裡說的那樣,這家店沒有華麗的裝潢,牆壁上只是白色瓷磚再掛上幾幅和義大利麵有關的照片。天花板沒有整理過,就像一般的民宅那樣,就連地板也是。沒有漂亮的桌椅,桌椅的配置也只比夜市再高級一點點的那種平價貨色。店裡連基本的配樂都沒有。

早在來到店裡之前我就知道這裡的料理不錯,也知道這裡並沒有什麼華麗的外表引誘客人上門,但我還是小心翼翼的走進店裡,而且花了一段時間才點菜完成。

我不得不承認,這家的義大利麵,也許是我回到宜蘭之後發現的最好吃的義大利麵。












又,因為我個人的懶惰所以不喜歡背著相機出門閒晃,文章裡的照片依然是用手機拍的,同樣的也請運用一下想像力,感恩!




他的名字是海鮮巧達湯,看起來就像一般的濃湯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

用湯匙挖下去之後才發現,濃湯裡有著超大塊的新鮮魚肉,光是那些魚肉就讓我覺得值回票價,也讓我收起對於這碗湯原先的想法。讓我更驚訝的的是在這碗濃湯裡放了青蔥,在喝的時候不會有太多青蔥的味道,卻讓整碗湯的感覺更加均衡,就像是在品嚐春天一樣。

打個比方,就像巴哈的布蘭登堡協奏曲那樣,適合在春天的早上聽的








這道和風鮪魚沙拉裡,鮪魚和沙拉醬的在適當比例下調合在一起,加上柴魚片提味,還有大量生菜營造出來的口感也十分讓人喜愛。

但我覺得生菜的量太多,入口之後把鮪魚的味道整個沖淡,吃到最後滿口都是生菜的味道(可能是我之前一口氣吃到太多鮪魚的關係)。在口感上有點單調,給我的驚喜就少了那麼一點點。








相較於上一道和風鮪魚沙拉,這道農夫馬鈴薯沙拉是我比較喜歡的。

沙拉醬裡的微酸口感讓整道沙拉活了起來,超大塊的馬鈴薯、紅蘿葡和玉米粒的搭配,在口感上表現出來的層次感,很難想像這一道的單價只有40元(這一句讓整段文字的表現虛掉了,適合放在廣告文案裡)。

和上一道沙拉一樣,只是這道的生菜份量少了點,再加上沙拉醬的味道比較重一點,所以嚐起來的感覺好上許多。小小的建議是,如果生菜可以用手順著纖維剝開的話,那就更完美了。  








這是前菜裡唯一沒有灑上黑胡椒的料理,他的名字是義大利蔬菜湯。

其實我個人對於蕃茄料理沒有太多好感,本來我也以為他會是道充滿根莖類農作物的湯品,端上來的時候是讓我嚇了一跳。

但是該怎麼說呢?

整體來說還滿好喝的,如果喜歡蕃茄的話應該也會很喜歡道料理。從照片裡可以看到蕃茄被熬得爛爛的,早就不成原形,還有高麗菜莖提供了甜味,碗底還沉著其它好料,是從表面看不出來的。對我來說蕃茄的味道重了點,不過酸酸的口感也很開胃就是。

可惜的是這碗湯還是沒有戰勝我對於蕃茄料理的刻板印象。






PS.照片裡的麵條突然綠了一塊,怎麼改設定都改不掉,請運用想像力把顏色改今和旁邊的麵條一樣。



原本我以為筆尖麵適合焗烤料理,這道青醬蟹肉筆尖麵卻讓我小小的改觀了一下。

在吃之前要把盤子裡的那坨青醬精華攪開,讓青醬的味道均勻的分佈在奶油醬裡,接著用叉子叉起麵條,讓混了青醬的奶油進到筆尖麵空心的部分,當青醬奶油的味道在口中滿溢的時候,那滋味只能用美妙來形容。

有看到照片裡的蟹肉嗎,那不是用便宜的蟹肉條充數,而是真正新鮮的彈牙蟹肉!

整個盤子裡的用料很簡單,蟹肉、醬、麵條還有調味用的香料。本來我以為這盤看起來很平凡的義大利麵吃起來應該也會像外表一樣,但是後來我後悔了,在這家不能以貌取人的義大利麵店裡,是不能光憑外表來決定所有的。





「簡單的用料,卻有著不簡單的味道」我想應該可以給這家店這樣的評價。










雖然沒有照片,但我一定要提一下他們店裡的蘆筍野菇細扁麵。

一樣是用奶油調味,把汆燙後青脆蘆筍微苦的清爽、薄切香菇滿溢的香氣和大塊培根的味道完全的結合在一起,怎麼吃都覺得超好吃!細扁麵條恰到好處的硬度,在入口的時候保留著彈牙的口感,咀嚼起來不甚費力。可能是心理作用,我覺得他們家連麵條吃起來都是香的。









回到宜蘭之後,很難得會有這麼一家店讓我想從頭到尾把菜單上的料理都吃過一次的。

受了日劇「BAMBINO」的影響,我總是覺得義大利餐廳裡是應該要有位上了年紀的主廚,漂洋過海到了義大利去求取其料理真義。在廚房裡掌大權的是另一位 訓練良好而且經驗豐富的年青主廚,把整個忙錄的廚房控制得有條不紊。服務生穿著整齊制服,臉上掛著一貫的友善微笑,上門的客人都可以受到滿滿的「愛」,如 果可能的話,服務生的頭頭還會來一段歌劇來服務客人。

美好的食物,再加上貼心的服務,每個上門的客人都可以的到他應該得到的。

但這樣的餐廳即便是在台北也十分難的,想在宜蘭這裡達成這樣的企求,實在是太過份了點。




在吃過這家店之後,我想我已經找到我想找的義大利麵店了!












相關資料:

地址: 宜蘭縣羅東鎮和平路46號
電話:03-9569585
營業時間:AM10:00~PM09:00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福隆便當單車記






那一天(很明顯的我忘了是那天),約莫是我剛剛從台北回到宜蘭的那陣子,在暑假連續颱風來襲之前,也在我買下了Louis Garneau SIX不久之後。時間差不多是在我下定決定要把平地上的時速維持在30km/hr之後不久,也在烏秋攻擊事件之後。

為了訓練環島時必需的體力,也為了讓自己的身體習慣長途騎乘時的疲勞感,我安排了一次從我家到福隆的小旅行。







那個時候我已經買下了整套單車裝備,從頭上的安全帽、身上的車衣車褲加袖套還有不可獲缺的水壺等等一應俱全,在我原先的設想裡,這應該會是趟輕鬆寫意的快樂旅程。但事實總是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姑且就先聽我娓娓道來。

早上八點半過後,我從家裡出發以後,經由濱海公路直接北上到東北角海岸的某個地方去。那裡到蘇澳的直線距離是70公里,往返的距離是140公里(這是我從沿路公路局所設的里程表得知的數字)。剛剛有提到我要訓練體能,所以北上的路上我是都保持在時速30km/hr以上,就這樣一路到了福隆,到達福隆火車站前的時間差不多是十一點半,碼表上的均速是26.5km/hr。

剛到的時候我很高興,一路這樣上來的過程當中我可以把速度維持在一定的水準這麼久,這應該表示在體能上我足以應付環島時的長途騎乘,所以我沒有想太多,在火車站前的7-11把水壺裝滿,就走到火車站前的便當街尋找傳聞中的福隆便當,而我找上的是這一家。













我要先承認,照片是我前幾天路過福隆的時候補拍的。那天我到的時候是中午時分,用餐的人潮比照片裡的人還要多上許多,簡直可以用座無虛席來形容。這家店的特色在於,他們把做便當的地方藏在房子最深的位置,所以當你看到店門口長長的人龍的時候,其實裡頭還有著另一條更長的人龍,所謂的冰山一角,用來形容這家便當店的人潮正好。

想買這家便當的客人,得先穿過一道長長的走廊,在一個非常忙錄的廚房裡有三位阿婆負責包便當給客人,一個打飯,一個夾菜,最後一個負責結帳,運作方式就像希臘神話裡的命運三女神一樣。

還好我到的這天不是假日,不然我光是想要顧車,又要排隊買便當,我想跟本就是忙不過來的吧?










上面的照片是我用55塊錢向Atropos(命運三女神裡最後結束人們壽命的那位,這家便當店裡找錢的那位被我這樣稱呼)換來的。





配菜和白飯被擠在小小的便當盒裡,看得我都覺得他們很可憐,就像是擠在尖鋒時段捷運車廂裡的人們那樣,為了解決他們的痛苦,心懷感激的把他們吃光光是一定要的!

特別的是那個鹹菜,沒有客家鹹菜的又鹹又酸的口感,比較接近南部口味又甜又脆的感覺。高麗菜也是一絕,入口即化的軟爛卻又保留了滿滿的高麗菜甜味,再佐以搾豬油之後的豬油渣保留咀嚼的口感,做法十分傳統。還有那個菜脯也是,吃起來的口味竟是甜的!!

便當裡那些混圓飽滿的米粒就更不用說了,就連我在池上吃到的米飯都沒有這個好吃。









火車到達福隆的時候,都會聽到月台上傳來叫賣便當的聲音,以前小時候往來於台北和宜蘭之間的時候都會把藍色普快車的窗戶打開,手拿著紅色的百元大鈔向外頭揮一揮,自然而然就會有賣便當的小販拿著一顆便當,還有找回來的五十元銅板。

長大之後,路過福隆還是會習慣性的買顆便當,無論肚子是不是真的那麼餓。現在那家月台便當的生意做得很大,不止是在福隆火車站的月台上有,連頭城和貢寮火車站的月台都淪陷了。只是,這家月台便當雖然打著福隆便當的名號,但我覺得無論如何都比不上位於火車站門口左手邊第一間的這家。

兩家的配料種類大同小異,只是在味道上跟本就是天差地別。







這幾年往來台北和宜蘭之間,在經過福隆的時候還是會習慣性的停下來吃便當,只是交通工具從火車換成了機車(或者是單車),吃來吃去還是只有這家鄉野便當合我的胃。

對我而言,其它家的也不是難吃,只是覺得味道上好像少了點什麼。















為了証明這篇文章是遊記,所以我得再補上旅遊的心得。



旅途中我特別繞路去騎得子口溪一直到蘭陽溪口的濱海自行車專用道,一下噶瑪蘭大橋之後我就開始往海邊的方向走去,試著要找到這條我只知其名,一直都沒有走過的自行車專用道(好像在我高中的時代就已經完工)。

繞了一下子之後我才找到入口,基本上路面我覺得還算OK,只是從柏油路面上的胎痕可以看得出來,在用這條路的一定不只是自行車,除了機車之外還有汽車。

基本上路面還算不錯,只是中間突然出現了一座公園,這讓我非常訝異(重點是公路裡的自行車道路面非常糟,不是之前的柏油路面,而是用一塊塊的水泥拼起來的,水泥塊之間還有一條條寬約十公分的泥土),走起來的感覺也是非常糟,只有前避震是不夠的!

不過,比較值得高興的是這條自行車道位於海堤上,居高臨下的把宜蘭的海岸線看得非常清楚,路面維持的還算不錯,除了少數路段(就是那座公園啦!)有點糟以外,其它地方我覺得都整理也維持得相當有水準,就我個人來說,這比台北的自行車道還有感覺。












本來回程我也打算維持我北上的時速的,結果沒想到我的體能只夠讓我在到達頭城之前維持這樣的速度,進到頭城市區之後,在阿宗冰店附近的7-11再做休息以後(而且我在到達頭城之前已經休了兩次了),我的時速只剩下24km/hr左右。在濱海公路上又因為逆風的關係騎得很無力,在到達壯圍的時候跟本就已經把我的體力用光光。

我跑到一家雜貨店裡買了一條巧克力吃完(天殺的!我竟然沒有帶這個出門),又補了一瓶運動飲料。過了噶瑪蘭大橋之後,我在傳藝中心對面的全家又停下來休息一次,再補了一瓶寶礦力水得和一條巧克力,然後我用時速不到20km/hr 的速度回到家裡。還好在龍德工業區裡遇到好心的搭訕老伯在邊騎邊聊天的同時幫我擋了一下逆風,不然我想我真的會死在濱海公路上吧!

我想這是早上不顧一切往前一直衝的下場,下午在騎回家的過程中才會這樣累得半死。經過這次的經驗之後,我才真正的懂得調節體力。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句話說得真好。

人總是需要一些血淋淋的教訓之後,才會真正學到一些刻骨銘心的。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景美夜市隨記

前幾天在睡夢中突然又想起了當年我住在景美那裡的一些事情。景美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對我來說,那裡有著近山的寧靜生活,也有著緊鄰著都市的繁華和熱鬧,那是一個熱鬧又不失寧靜的地方,在我多年的旅居生活裡,可以算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了。

當年我住的地方靠近夜市尾端,再走幾步路就可以到達景美溪畔,過了景美橋之後就可以直接到達新店市,再往南走一點可以直接接上北宜公路,而那是我歸鄉的路線。


 


 


 


 


 


景美夜市特別的地方在於,早上的時候是個傳統市場,到了晚上時又變成人聲鼎沸的不夜城(雖然我住在景美的時候沒辨法開伙煮東西,但我還是很喜歡傳統市場裡的感覺)。我習慣到中段的某家中式早餐點去買顆飯團加蛋和一杯熱豆漿當早餐,他們家的包子饅頭不怎麼樣(應該是機器大量製作的,所以沒什麼口感),但他們家飯團用的糯米是用老舊木桶煮熟的,在飯香中還包藏著木頭的香味,再加上脆脆的菜脯、鹹菜、肉鬆還有一小截油條,我實在很難捨棄那個味道。他們家的熱豆漿也很道地。


 


在我住在景美的前半年,幾乎每天都是這樣的早餐內容。一直到某一天我因為下雨改搭捷運上班,才在景美捷運站附近發現了一家生機飲食的小攤販。我喜歡他們家料多味美的手捲,偶爾心情還不錯的時候會再加點一份意仁粥。他們家的意仁粥用細火熬煮得軟軟爛爛的,意仁的味道充滿粥裡,幾乎是可以直接用喝的,濃稠的意仁湯混著軟爛意仁的顆粒可以非常滑順的喝下肚。吃的時候也可以灑上附送葡萄乾,又是另一種享受。


 


 


 


 


 


偶爾休假的時候,我會選擇離我家近一點的「阿泔麵店」去一趟,或者是世新大學學生常常出沒的「哈囉焗烤」。哈囉焗烤的老闆是香港人,所以店裡常常可以聽到充滿香港味道的中文,或者是老闆娘直接用粵語在呼叫著的聲音,我喜歡這家店裡的天津燴飯。加了咖哩的芡汁混著海鮮配料之後,淋在包了蛋皮的白飯上,同時可以吃到海鮮的美味,也有著咖哩的香氣,蛋皮甜味把其它材料的味道巧妙的連結在一起,這是我個人在這家店裡的最愛,是屬於每到必吃的那種。


 


在景文街上,7-11正對面的地方有家賣牛肉麵的小攤位,他們家的麻醬麵也是我常常去吃的。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家的麻醬麵用的是陽春麵的那種白麵,而不是細麵。而且他們只有早上開店營業,到了晚上就是鹽水雞和豆花店的地盤。鹽水雞我沒什麼興趣,但那家豆花是我的最愛,除了師大夜市裡的那家豆花店以外,那家豆花是我在台北想吃豆花時候的第二選擇,報紙上叫他好吃豆花,倒是蠻名符其實的。


 


 


 


 


 


說到景美夜市,也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米粉湯」這個東西,那家有著30多年歷史傳承的米粉湯位於景美街100多巷的某個巷子口(真的就在巷子口,如要在店裡用店的話,坐在人家出入的巷子旁或者店頭放置的長凳上用餐),他們家的米粉湯很棒,其精美在於獨一無二的美好湯頭。我不知道也不敢問這湯頭是用什麼材料久熬而成的,我想應該至少會有豬大骨,因為顏色,也因為味道。另外我要再推一下他們店裡的燙青菜(當然要吃燙地瓜葉!),搭上店裡的獨門醬料,再拌上一點點豬油之後,我想那是非常道地的台灣味吧!


 


景美夜市裡以米粉湯主打的店家有兩家,結果反而是租下店面的那家吃起來的味道不如這家位於巷子口的,以常理來看,這是件弔詭的事。另外,在米分湯的對面還有著另一家聽說也是很有名的豆花店,他們家的豆花不錯,但是配料我怎麼吃都吃不習慣,雖然可以選擇的種類很多,但我還是覺得少了點什麼。


 


景美夜市在這一段還有另一家不錯的米糕,和米粉湯一樣的也只是一個小攤位,在小攤位的對面租下一個店面讓客人在那裡吃,一切採取自助式的,小攤子的「老闆娘們」只能負責賣米糕和四神湯。他們家的米糕是我個人覺得最好吃的,我想最值得稱讚的應該在於他們家口感像是糕一樣的米飯。通常米糕這類的東西都會加點油,所以無論米糕再怎麼好吃,總是離不開油膩的感覺,這家的米糕吃起來「不是那麼油膩」,還有米糕裡其它佐料的陪襯,造就了這家米糕讓我鐘愛不己的原因。另外,他們家的四神湯也是一絕,很少有四神湯會讓我這麼難忘的。四神湯湯頭的溫潤口感還有軟而不爛的豬大腸,無論什麼時候都覺得好喝。


 


那家米糕店之後被我排擠的原因是因為老闆娘們的服務臉色實在太差,所以後來我就慢慢的減少去吃的次數,一直到後來點就沒什麼動力再登門了。被夾在米糕和米粉湯之間還有另一家賣臭豆腐的,我喜歡吃他們家的炸臭豆腐,也喜歡他們家集甜、酸、脆於一身的台式泡菜。偶爾想吃宵夜的時候,我會跑來這裡吃完再走。


 


 


 


 


 


再往北上的方向走沒幾步路,會有兩家冰店各在景美街的兩方,像是在互嗆一樣就正好開在對面。其實兩家的生意都不錯,但我個人比較喜歡左手邊的這家(比較靠景文街那邊)。這兩家的特色是夏天賣冰,冬天會推出燒仙草或湯圓之類的產品,但老實說,夏天賣的實在好吃太多。兩家的消費方式也一樣,基本上配料可以任選,以不超過盤面為原則,價錢印象中是40元左右。每次我都會夾很多芋頭、意仁和紅豆到盤子裡,其它配料就看心情。


 


 


 


 


接下來一直再往北邊走,主要是以日常雜貨為主(基本上很少會有單身男人派得上用場的東西,那個時候還在蒐集7-11的剛彈公仔,當我每天都要在和統一類飲料奮戰的同時,卻在這裡發現了一隻單價50塊錢相同公仔,那種感覺只能用「捶心肝」來形容!)。夜市裡應該有的,都可以在這裡找得到,只是取向沒有士林夜市那麼年輕,很多商品擺明是要給小孩或者是老一點的人們用的。


 


因為我個人的懶病,所以過了集應廟之後(或者是附近)的店家就很少跑去試吃,那裡的店家太多,我又不喜歡排隊的感覺。阿昌麵店很有名,每次我經過總是看到店門口排著長長的人龍,手上不約而同的都拿著號碼牌。可是我覺得味道還好,以大腸麵線的味道來說,還不如我家巷子口那家。以臭豆腐的水準來看,也比不上我剛剛提到的那家。


 


之後我偶爾會去吃的,除了上海生煎包以外。那家生煎包很有名,無論是高麗菜或是韭菜的都各有各的好,我個人都較喜歡吃韭菜的。薄薄的麵皮包著肉汁豐富的豬肉,底部煎得酥酥脆脆的,沾醬油和一點點辣椒醬之後非常好吃。


 


集應廟一直到捷運入口附近的這個區域,有很多店家招牌上滿滿都是名人的簽名做為好吃的背書,但是我一向不怎麼喜歡這樣的店家,雖然也很想吃看看味到究竟如何,但看到店門口滿滿的人龍,往往我都是過門不入的。但我想最大的原因,是這為這些店家和我回家的方向不怎麼順路,所以我向來都很少走到這裡來。


 


如果那天我是搭捷運去上班的話,那麼基本上出了捷運以後,我會習慣性的停在佐丹奴一陣子(那時候我直接成為佐丹奴的會員,衣櫃裡滿滿都是佐丹奴的衣服,都是這麼來的)再進到景美夜市裡去找晚餐。偶爾從景美街裡穿過如織的人潮直接回到家裡,或者是從景文街上的小巷子裡穿到景美夜市裡之後直接找到晚餐的店家,心滿意足的拎著我的晚餐回到家裡,打開電腦,聽著台北愛樂或者好事聯播網的節目,娛快的解決掉我的晚餐。


 


回首我的景美生活,是多麼的Colorful啊!


 


 


 


 


 


 


另外,在景美街這裡也有著老街特有的味道,雖然景美街和木柵街口那個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被拆掉一半讓人很心痛。


 


PS.如果之後我有找到關於那個時候我拍下的景美夜市照片的話,會再補上來。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蕃茄PASTA

墨魚, Cuttle Fish 學名: Sepia sp., 科別:烏賊 (Sepiidae),

墨魚亦即「烏賊」、別名花枝、墨賊仔。身體主要區分為頭、軀幹和足三個部分,頭在中部,足在前方,軀幹在後。足部突出部位為觸手,附有吸盤用以捕食獵物,以魚、貝類、甲殼類為主食。軀幹的部分有厚實的肌肉層包覆保護內臟組織,利用外套腔吸排水以控制行進方向。遭遇危險的時候會吐出黑色墨汁自保。

雌雄異體,生殖腺在內臟囊的後半部,在海底產卵附著海藻或沈木等物體,卵粒大型,集中在膠質卵囊內,往往像葡萄狀粘掛在海藻。主要棲息於陸棚底部,繁殖季時游向近海。

墨魚通常以拖網或釣具漁獲,味鮮美,生食或煎炒均佳,經濟價值高。在四、五月間產卵時期味道最美。


以上資料,引用自元朗天空


那天從礁溪跑馬古道下來之後,我看著漸黑的天色,一面盤算著今天的晚餐會何在。前一陣子我在網路上問到宜蘭幾家還不錯的義大利麵店,很想趁著這個機會實地去吃看看口感如何。於是,我挑上了位在宜蘭市的"蕃茄義式廚房"。

我靠著高中時期僅存的記憶力摸上弘志路,騎著機車慢慢的朝蘭陽女中靠近,想找到這家在網路上評價不錯的義大利麵店(這麼說起來,好像我有什麼不良意圖的樣子)。在靠近蘭女校門口不到50公尺的公寓底下,我找到這家店。

郭朝安的招牌變得更漂亮了,另,弘志路56號的那戶人,也許也姓郭?

從外面看進去,騎樓上放著兩張大桌子,透過大玻璃可以知道裡面的空間也不大。在進到店裡之後才發現,二樓也是可以用餐的地方,店裡以黑色和橘色為主的塗裝看起來還不錯。

工讀生看起來非常年輕,看起來就只是高中生的年紀(這讓我非常汗顏,進到店裡的時候還很不好意思),店裡的氣氛非常年經,但是看起來沒有老闆座鎮,感覺上就是不太對。工讀生安排我在靠近櫃檯的地方坐下,接著我點了一份奶油青醬海鮮墨魚麵。

我是為了吃他們家的墨魚麵才來到這裡的。

店裡的消費方式可以單點義大利麵,也可以加60元得到一份沙拉加濃湯。我被菜單上的凱薩沙拉吸引(這東西向來讓我沒有什麼扺抗力)後來在工讀生的建議下直接改點套餐。可能是我來到店裡的時間還不能算是用餐時間,所以上菜的速度很快。

在我進到店裡不久之後,有位媽媽帶著小孩走進來,工讀生只問了:「和上次一樣嗎?」就知道該上什麼料理,要不要加麵,應該是常客了。另外,店裡的烤麵包是可以無限取用的,我親眼看著那位媽媽把塗了醬之後的法國麵包切片堆滿整個烤箱。



照片裡的是在我頭上的裝飾,主要是橄欖、義大利麵和咖啡豆,以及一些調味料等等。在我等待的同時,工讀生從一旁的大冰箱裡拿了一瓶極端鮮豔的紅色液體出來,本來我以為會是什麼奇怪的調味果汁,所以還非常小心翼翼的試味道,結果沒想到竟然是我最愛的洛神花茶!

奇怪的是,那個時候我滿腦子冒出其它飲料的名字,就是沒有想到洛神花茶。



這是他們家的濃場,裡頭吃得到濃厚的香菇味,也可以咬到一點點香菇頭的纖維。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裡面的玉米和紅蘿葡顆粒,有了不致於會扣分,但也不會加分,有點雞助的感覺。整體來說,如果滿分是十分的話,這濃湯可以得到80分左右的分數。



接著上來的是我非常期待的凱薩沙拉,顏色鮮豔以及料多味美是我對凱薩沙拉難以割捨的主因,至少他們家的在端上桌的同時視覺上的效果已經達到。

他們家的起司粉很香,和沙拉醬搭配起來的口感很不錯。另外,他們家的凱薩沙拉裡頭還有加上一些黑黑的小東西,吃起來的口感像是肉干(但我不知道那個東西確實的名字)也加分不少。我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蘿蔓吃起來有點水水的,所以在爽脆的程度上打了點折扣。

在沙拉登場亮相的時候,餐廳裡又進來另一位一樣是單身用餐的小姐,那位媽媽也全家到齊,而且兩個小鬼對一直拿著相機猛拍桌上料理的我投以異樣的眼光。



最後是主菜,奶油青醬海鮮墨魚麵,這是道讓我非常驚豔的料理。

本來我想找的墨魚麵是混在黑色墨魚醬裡,吃完之後整個嘴巴連帶牙齒都是黑色的那種,雖然看起來是醜了點,但是墨魚醬特有的香甜口感實在讓人神魂顛倒。當我得知店裡的墨魚麵竟然是用青醬調味的時候,心裡還小小的失落了一下。

但我一定要誇一下他們家用來搭配墨魚麵的青醬,很用心的在奶油青醬裡加了剁碎的辣椒,微辣的口感不致於整個蓋過海鮮的甜味,而且把整道料理的味道帶向另一個層次。還有切成小丁的洋蔥,調合了海鮮和奶油青醬的味道,我個人覺得也是個不錯的搭配。

墨魚麵的份量夠我吃飽,不過我個人覺得可以再煮得軟一點點,他們家的麵條咬起來的口感和墨魚條差不多,或許感覺上還稍微硬了一點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們也把墨魚條切成小丁,就是照片裡看到白色散落在墨魚麵上的塊狀物,嚐起來也是個小驚喜。

墨魚麵條捲著墨魚或蛤蜊拌上奶油青醬之後,很滑順的就溜進肚子裡,那種感覺真是幸福。騎著機車來到店裡的我,本來還因為吹風的關係覺得有點冷,但在吃完這道料理之後,整個身體連同心理都一起暖了起來。

墨魚麵條至少維持住基本盤,再加上用料實在又新鮮的墨魚和蛤蜊以及奶油青醬的搭配,我覺得已經是水準之上的作品,是一道值得一試的料理。








在我吃完的同時,那家人正在享用著他們的晚餐,桌上的焗烤義大利麵同樣的又引起我的興趣,也許會是下一次我來的時候想吃的料理吧?

最後,我想我得再老實的承認一件事,就是在我喝到了洛神花茶的同時,我的心就被這家店給征服了。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洛神花茶和紅茶是差不多的東西,但我覺得洛神花茶硬是比紅茶還要貼心許多。





附上店家的小資料,如果用得上的話請自行取用。

地址: 宜蘭市弘志路38號
電話:03-9368630
營業時間:11:00~14:00,17:00~22:00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跑馬古道初探

新聞說今天會變天,但是早上出發前的好天氣讓我不想相信
所以,我只比上次到聖母山莊時多帶了個水壺裝滿水,
按照慣例,從蘇澳到礁溪的路程走的是台九線,
從宜2 的大忠路口進到跑馬古道入口。
轉進大忠路後不久,就以在某個路口看到通往跑馬古道的入口
之後一直都是水泥路面,蹦蹦跳跳的來到登山口。

因為這次清楚的知道跑馬古道的位置,相較之下也少了像上次聖母山莊行
那種半探險的樂趣。

比較有趣的是,在通往登山口的路上可以在一邊上升的同時
一邊看到蘭陽平原出現在右側,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在北宜公路爬升時看到的風景
本來巨大的建築物慢慢縮小到看起來像是用樂高積木堆起來的樣子

雖然今天是星期一,但這裡還是有著許多健行的人群
他們多半開車直上登山口,或者直接就把車停在大忠路上步行上來
在水泥路的半途有個廁所,那裡也累積著不少人車。

來到跑馬古道登山口的時候,看到一位老伯在做著類似太極拳的伸展操
我一邊啃著從山下7-11帶上來的藍莓培果,一邊看著老伯把伸展操完成
本來我以為他會開始登山,結果沒想到他走到旁邊的自行車
從車籃裡拿出一包香煙,好像很享受的吞雲吐霧著。

我很想問他:「做了半天健康操,結果吸了根煙,不等於白做嗎?」
但這種話通常只能在心裡想。



跑馬古道的登山口那個造型特殊的東西,是早年這裡的居民們用來運送木材的工具
名字為木馬,下面通常會墊著塗上烏油潤滑的圓木,就這樣一路從山上把木柴運送下山
早年的跑馬古道除了這樣的木馬之外,二戰時期也常有日軍在路上騎馬巡邏
當地居民稱之為「跑馬路」或「陸軍路」。

只是在北宜公路開通之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漸漸的被取代
一直到近年礁溪鄉公路重新整修之後,重新以「跑馬古道」命名之。



從登山口進入跑馬古道之後,有一個車道寬度的路面鋪滿碎石子十分好走
偶爾會有樹蔭可供休息,沿路也偶爾會出現善心人士種植的花草。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的主人是誰,姑且先用善心人士這個名字稱呼他們吧!)



往前走了幾分鐘之後,來到了十一股溪旁
在溪旁有個名為「玉龍居」的休息站,在休息站旁邊有條小路可以再往上走,
據說再往上走有與溪同名的聚落,早年曾有十多戶人家,只是近年來已經沒有人居住。
為了趕路的理由,所以我沒有再上去一探究竟。
過了橫越十一股溪的木橋之後,樹蔭出現的機會變多了,大半的時間都可以在樹蔭下行走
這樣的感覺好不暢快。



和上個禮拜走過的聖母山莊登山步道比較起來,跑馬古道實在太適合健行。



礁溪這幾年實在變得太多,有很多以前印象裡不存在的大樓被興建起來
就這樣從農田直接變成這高樓大廈的模樣,老實說,有點不習慣
土地開發是個不可逆的過程,我還是希望那些有權力的人可以多想點長遠的
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可以預見的任期內
經濟活動是必然的,沒有經濟活動就沒有現代化的生活
至少應該要取得平衡點,而不是過度的偏向某方。



如果我再早一點來到這裡的話,也許可以看到樹稍上掛滿大頭茶的景像
那應該會非常美麗。
只是我來晚了,只剩下躺在碎石路上的落花訴說著我不知道的過去。



再往前走,路旁出現了一個當年先民使用的木馬模型
附近剛好有個開闊的平地,那裡整修得像個小花園似的
還有個看起來像是新建的房子,感覺上像是一般的民宅,至少應該不是公家機關駐所



我對路旁的紫色小花產生興趣,但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之後,沿路還會出現更多我不知道名字,但是卻非常可愛的小植物,
經網友得知,這是種名為金露華的植物,常見於園藝栽培,也是種常見的野花。



再往前走,我撇眼看到藏在芒花上的小昆蟲
看起來好像是椿象,但又好像有那裡不是。
那朵芒花開在離步道有點距離的下坡處,為了防止我滾下山坡
也怕驚動那隻小蟲,所以我很心不甘情不願的把望遠鏡頭拿出來換上
在他殺了我很多記憶體之後,雙方都心滿意足的離開
只是到最後,我還是不知道他的名字。



那隻隻小蟲所在的不遠處有個柳丁園,有棵相思樹從步道旁橫著長過去
在空中畫下一條奇怪的弧線,再往前走是平緩的上坡
只是要注意的是,有個水泥路面往上不知道通往何方
路標告訴我,應該要走水平的這條路面。



要轉進山坳之前視野突然開闊了起來,可以看到遠方太平洋上的龜山島
還有礁溪和頭城之間的水田倒映著藍色的天空
還有國道五號頭城交流道收費站的部分。



轉過跑馬幹四九之後,就正式的往山谷裡行進了
在這裡大部分的時間都晒不到太陽,不是因為樹多的關係
基本上這裡的樹枝葉都頗為稀疏,晒不到太陽是因為了把陽光擋住
回過頭可以從山和山之間遠遠的看到蘭陽平原
仔細聽的話,還可以聽到山谷裡的流水聲,感覺上應該有個瀑布在山谷間
也許將來會有人找到往下的路徑也不一定。



在這裡也出現長年晒不到太陽的地方,在溼潤的山壁上生長著一些綠油油的苔類



有幾顆巨大的石頭出現在路上,我想應該是某次颱風來襲的時候從更高的山上跌落下來的
在修復之後可以讓人通行,不過我想當時的土石滑動的畫面應該很可怕。



路旁有幾棵我不知道名字的大樹,樹幹非常厚實,但在枝枒高處卻沒有什麼葉子


再往前走,就是山神廟了。



這座山神廟原來只是路過的旅客為了祈求旅途平安,在旁砌了塊大石頭充當神像
後來洞裡的小石片愈來愈多,慢慢的就成了現在的山神廟。



過了山神廟之後,又重新出現陽光
藍色的天空實在沒有天氣預報裡將要變天的感覺



我很貪心的在這裡多拍了幾張照片,藍天白雲的,真的完全都沒有變天的感覺。
好像這樣晴朗的天氣會一直持續下去。



過了山神廟再往前走,出現在眼前的是一處礦坑的遺址,
這裡出產的黑鉛礦品質不佳,在民國51年的時候曾經有台灣黑鉛合會
以及文山礦業所在這裡開採,大部分用於低銀鉛筆的製作。
(至於低銀鉛筆是什麼,GOOGLE上找不到答案,我是在路旁的告示牌上知道的)
這裡有個景觀平台,平台上的視野應該是在過了山神廟之後最好的地方。



在這裡我被筆筒樹的新展出來的嫩芽迷住了,由其那些剛冒出頭來才剛剛拉長的部分,
上頭還長著金黃色的毛,呈現捲曲狀的簡單幾何圖形



這讓我想到伊藤潤二那部名為「漩渦」的作品,
之後,我突然覺得無論這個有多可愛,都不應該離他太近才是正確的選擇。



猴洞溪是路途中唯一一個可以親水的地方,
之前經過的十一股溪感覺上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才會有流動的水
今天在我到訪的時候,只是幾顆巨大的石頭橫陳在河床上
猴洞溪有個用石頭圍起來的小水壩,在水壩積蓄起來的水池裡有幾隻小魚在裡頭游動
據說,這裡本來水流量很大,根本就沒有辨法搭橋,所以在很久之前是用「溜索」
這種曾經出現在地理課本中中國雲貴地方專用的交通工具來溝通兩岸
在這幾年水勢變小了以後,才開始能夠鋪設橋面。

但我還是忍不住要抱怨一下,就算是好不容易才能鋪設出來的橋面
有必要用整個水泥把河面整個封死,只留下一個暗管來疏通水流嗎?



另外,在水池旁有個當年礁溪鄉公所在丙子年的時候所立下的石碑
因為年代久遠受到風化作用的影響,其它比較小的字跡無法辨認。



之後的路很好走,由其是兩旁的竹林在風吹過的時候沙沙作響的聲音
林間有棟老舊的房舍,以石頭堆砌而成的牆面還有已經半坍塌的木製屋頂
原本我對於這個房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等到回家查到資料以後才知道
老房子那一帶應該是日治時期的派出所遺址所在地。








再往前直走,就是上新花園了。
這裡我只在國小的時候來過一次,比起印象中的上新花園
現在這個上新花園落莫許多,連門口的停車場都長滿雜草,
停車費50元的公告和少數幾條輪胎印告訴我,這裡還有車輛出沒。
上新花園那個仿中國式的舊門樓口是封死的,用個鐵絲網把入口擋起來了
門樓旁的房子現在改賣茶葉,裡面日光燈是亮著的,但我沒有看到人在裡面
門口有台冰箱,但冰箱門用鐵鍊鎖起來,看來這裡的遊客真的變少很多。

我在這裡沒有看到任何和跑馬古道有關的東西,但我知道應該還有路可以走
索興就往前走上柏油路吧!



我要再稱讚一下今天的藍天白雲,是真的很漂亮。



連路旁的芒花都非常配合,他們生長的地方,原來是上新花園的停車場。
有座小小的松林,樹梢的松果也很可愛



我還是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先假裝他是琉球松好了
地上的松果長度約三公分,直徑也是,大小只比我大姆指的指節再大一點點。



有幾叢新枯的葉子也很可愛,在望遠鏡頭下別具風情。



在這裡向陽的地方可以看到整片的芒萁,應該算是這裡的強勢物種之一。



基本上,這一段的高度和九彎十八拐差不多,在景觀開闊的地方可以看到對面的北宜公路
還有孤懸在太平洋上的龜山島,龜山島頭部的大崩塌在這裡可以看得很清楚。
(好像每個宜蘭人都會有這樣的習慣,在宜蘭看到海,第一個念頭就是找龜山島)



有顆枯樹的造型非常奇特,很像海賊王空島篇的神官涅盤
不過天空中的雲量明顯的變多了,往台北的方向看去,也開始有些烏雲出現
看來我該加快腳步了。
但是這裡美麗的植物實在太多,讓我很難不在這裡留連。



這種被我忘了名字的植物,對開的葉片什是翅膀一樣,
(事後得知,這是一種名為「雙扇蕨」的蕨類植物)
他滿滿的長了整個山壁,我只拍下一小部分。



還有另一個在樹頂上開著一叢小白花的樹,開在離地面約一個人高度的地方。
他的名字叫裡白楤木,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只有在樹頂的地方才有葉子和小白花,
以下都是光溜溜的。



步道旁蔓生著火炭母草,葉面上黑色的V字是個讓人難忘的標誌,
但我覺得他的小白花也同樣讓人難忘。



跟剛剛那些新枯的松葉一樣,感覺上這些葉子應該出現在月曆上的



我有偷偷拍下他的果實,他們在這裡大量的生長著這裡幾乎就等於是他們的地盤了
唯一能確定的是他們可能的品種,名字還是依然不知道 



連長在住們身上的藤蔓有我都覺得非常可愛。


有棵青楓偷偷吐出新芽(他有五瓣像手掌一樣,應該是青楓   



在這裡我換上望遠鏡頭,之前都因為懶得換鏡頭所以用廣角鏡一鏡到底



在這裡突然想用望遠鏡頭換個方式拍,卻收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就連被砍掉一半的筆筒樹剖面都覺得很好玩
如果不是偶爾傳來的引擎聲,這一帶給人的感覺是非常舒服的。



在柏油路上轉過幾個彎以後,跑馬古道的步道重新出現在路旁
老實說我被那個位置很奇怪的告示牌搞得很迷糊
站在路口想了一下,才下定決心往木頭步道的方向走去。
很久以前的電影喜瑪拉雅中看到的對白,在這個時候又被我重新想起:
『眼前有兩條路時,走最難的那條。』

決定了,就走吧!
(其實是因為我知道柏油路應該會接到北宜公路,這裡的萬丈豪情是裝出來的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這一段很像走在蠻荒裡的感覺
可能是圓木製成的步道大多都被蛀壞,也可能是路面上散落著乾枯的雜草
在空氣裡瀰漫著草的味道的關係。



這種詭異的氣氛一直讓我懷疑著:「到底這條步道會通往何方?」



我喜歡在這種山林裡,陽光被葉間的隙縫篩落後灑在步道上的感覺
一樣是不知名的植物,用望遠鏡加大光圈拍起來的感覺異常好看(?)
本來我是想拍下葉面紋路的,不知道是什麼病蟲害讓葉面上有著不規則的斑點



路旁新冒出頭的蕨類葉片,像不像是正在伸懶腰的人?



在我拍下這個鏡頭的時候,有個人悶聲不響的從身後經過,
然後片刻不停的往步道另一頭走去,當他消失在步道盡頭的時候
我才真正的相信這裡是跑馬古道的一部分,是可以讓人類行走的。



在他的身影消失之後,我接著出發往步道上方走去
我留意到路旁有個不太像是自然生成的小洞,直徑大約15公分左右
進入洞口約莫二十公分之後開始右轉,洞口有些被撥出來的新土

同樣的,在這個洞口附近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分野,
左右兩邊的植物物種很明顯的不一樣,又是只守著自己地盤老死不相往來的簇擁著
往台北方向的是一種,往宜蘭方向的又是另一種,



我很偏心的只拍往宜蘭方向這裡的植物,雖然我覺得另一邊白色樹皮的比較美。

其實,跑馬古道的起始點應該要從北口這裡開始
所有在路上看到計算里程的數字都是從這裡開始算起的
本來我在南口附近上來時,看到3K+400M時,一度曾經非常懷疑自己的腳程
一直到我發現下一個竟然是2K+200M的時候,才知道我是倒著走的



0K+200M是我看到的最後一個里程碑,上頭有很明顯被蟲蛀過的痕跡。



在這附近有個缺口,同樣可以看到龜山島
小時候的我一直都覺得,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的龜山島比較像是鱷魚頭。





這個「金面大觀」的石牌在我沒有留意的時候突然從路旁蹦出來,
背面還有另外刻字,但在背光的情況下拍不清楚,索興就不拍了。
(回到家查資料之後才知道,背後刻著「亢懷今古」四個大字)

這幾年因為雪隧開通,北宜公路上的車潮早已不復當年
曾經聚集在這裡的店家不是悄悄歇業,就是搬到山下尋求生機
讓我每走北宜公路必吃的四海八仙湯和茶葉蛋據說是後者
也據說搬到山下之後的生意不如以往

來到這裡的時候,有台福斯T4停在路邊,招牌上寫著茶葉蛋和臭豆腐等字眼
但少了四海八仙湯這一味總是覺得怪怪的,
我也沒有興趣試看看他的茶葉蛋是不是老字號的那家
這裡一樣有著之前盛況時販售著的水果,但那些水果我本來就沒什麼興趣
這次上來自然也就不會多去理會。

縣界公園蓋起來了之後,我一直都覺得這裡少了些什麼。



無形將軍廟被請到另一個位置,和北宜公路先烈碑以及土地公廟放在一起
土地公廟也被重新翻修過一次,雖然感覺上不太像是傳統廟宇的形式
但是和之前的舊廟比起來至少乾淨許多



另,我總覺得新的北宜公路殉職先靈紀念碑比舊的還要雄偉許多。



再走過去是還沒有整修完成的黃土路,在路口樹立著「四堵苗埔步道」幾個大字
也許在不久之後這裡會有條全新的步道吧?

小廣場上有個北宜公路的立體模型,除了我們熟知的北宜公路和北宜高以外
上頭還標示著淡蘭古道的部分,可以從石牌這裡一路通往坪林
但據我所知,淡蘭古道泛指在台北和宜蘭之間的眾多步道,
這次我走的跑馬古道是其中之一,位於大里天公廟後方的草嶺古道也是。
一般來說,草嶺古道被稱為北路,是早期往返於淡水和噶瑪蘭之間的主要道路
劉銘傳理台時(西元1885年),才新修了南路的淡蘭古道,直接從景美經坪林,
再從跑馬古道這裡進入宜蘭,
自從1937年北宜公路開通以來,這條南路古道已經不知道荒廢多少年
那條路線是如何找出來的,也許根據史書裡的記載
再加上實際上的地形地貌描繪出來的示意圖吧?
(我的印象中沒有任何關於那條古道重新被整修完成的消息)



隨著縣界公園一起被整修的還有一個景觀平台,主要是可以在更高的地方
把蘭陽平原看得更清楚。
在景觀平台上的說明牌上指出,這個景觀平台依據特殊的3D設計
所以可以抵抗冬天的東北季風,還有夏天颱風的吹襲
就造型上而言,很像一片大型的金屬風衝林。



今天視野比較好一點,可以越過蘭陽溪口到傳藝中心一帶
但在蘇澳這裡的中央山脈,感覺上還是像浮在雲上面的海市蜃樓一樣




龜山島是一定看得到的,



同樣被盡收眼底的還有北宜公路著名的九彎十八拐。
(只是廣角鏡頭沒辨法補抓全部)

在景觀平台正下方有個廢棄碉堡,入口用木板封起來了
不然我是很想進到裡頭看看,從裡面看到的蘭陽平原是什麼樣子。





我跑到扶輪亭去把我從山下帶上來的午餐解進掉,今天的跑馬古道之旅就算告一段落



然後在下山之前,回到北段那裡補拍了石頭公。



另外,在下山之前我把沿路撿得到的比較難分解的垃報收集起來
本來以為只是一些包裝紙,結果沒想到最後連紙杯和塑膠袋都撿到了
這也算是意外的收獲吧?

等到我正式回到礁溪市區之後,馬上驅車直奔PTT宜蘭版上大推的"蕃茄"
得到一份讓人心滿意足的晚餐,但這已經是後話了。







從我踏出"蕃茄"開始,天空開始飄下細雨,我一直被雨打到冬山
雨勢才開始轉小。

果然,人還是不要太鐵齒的才好。







小小後記:

基本上,這條步道算是非常容易的
在我下山的路上還看到許多正要上山的老人家,他們悠閒的樣子就像是每天都會上來一樣
只是要注意的是,我在登山口附近看到很多虎頭蜂
在金面大觀碑旁也被野蜂纏上,所以基本上還是多點防範措施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