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數著浪花一朵朵.海神咖啡

_C150034


我從海上來,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
你問我航海的事兒,我仰天笑了……
如霧起時,
敲叮叮的耳環在濃密的髮叢找航路;
用最細最細的噓息,吹開睫毛引燈塔的光

赤道是一痕潤紅的線,你笑時不見
子午線是一串暗藍的珍珠
當你思念時即為時間的分隔而滴落

我從海上來,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
迎人的編貝,媜人的晚雲
和使我不敢輕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區

《鄭愁予.如霧起時》

蘭陽平原的東南角,有個小小的港灣叫南方澳,在南方澳南側的沙頸岬上,有條如項鏈般彎彎的內埤情人灣,沙灘旁靜靜的坐落著一家小小的咖啡館,雖說是靜靜的,但在週圍幾家淺色系(或地中海風)的咖啡館中,卻顯的顯眼。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數據》不同焙度咖啡豆於養豆期間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每日變化之觀察記錄

事情是這樣的,在一次心血來潮的機會裡,我在不同的日子裡測試了同一鍋烘焙完成的咖啡豆,有趣的是,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跑出來的結果有些出人意表。

首先是2019年11月24日烘焙完成的日曬古吉布穀阿貝,在烘焙完成的當天所測得的Agtron數值是:72 /104(豆/粉),烘焙當天的氣溫為:25.2℃,溼度為78%。結果同一把豆子,等到11月29日再進行測試時,測量日期的氣溫為:20.5℃溼度為:66%,所測得數值如表01:

表01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關於開店,我覺得你應該要有的準備(續)

我想不到這篇文章該怎麼開始,構想上是想接在這篇文章以後,再深入的寫一些和開店有關的想法,所以還是沿用「關於開店,我覺得你應該要有的準備」只是在後面加個(續)當成續篇。

咖啡館的形式和經營方式不一而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篇文章的內容只是我自己個人歸納出來的些許心得和想法,沒有辦法當成唯一的標準和做法,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擷取自己認為有用的地方,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去進行調整。

出來開咖啡館是條九死無生的路,你真的想好了嗎?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數據》 磨豆機的Agtron數值之蒐集--小富士鬼齒篇



應該是在今年年初左右,我厚著臉皮借來了一台RoastRite試用,也留下一篇相關的介紹和些許心得與想法,關於RoastRite的相關介紹,有興趣的話請大家先移駕這篇文章

現在入手之後,有幾件事情是想先完成。

首先是磨豆機本身的刻度的差異對於Agtron數值的影響,這部分將來會再慢慢花時間補完其他機型的刻度差異,目前我會先以容易找到的設備進行測試,未來有機會的話,再看看有沒有測試其他機型的可能。目前我會先以手上的小富士鬼齒版和Helor 101來進行,其他的請容許我慢慢補完。

主要的想法會試著想蒐集各種磨豆機,在不同刻度的情況下Agtron數值的差異,可能的話也會使用不同焙度的咖啡豆來進行測試,也許可以歸納出個什麼東西來。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在北極星的指引下.旅徒咖啡


旅途咖啡的LOGO上印著看起來像是星座的圖案,也許是因為設計時視覺平衡上的考量,所以星星的順序擺放怪怪的,讓我不知道到底上面的是大熊座或小熊座,到底是北斗七星還是小北斗。反正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可以找到北極星,北極星同時也是小熊座尾巴最後一顆星星,這個LOGO不管是大熊座的北斗七星或小熊座的小北斗,北極星都是它們共同的交集,那麼我拿北極星當題目來藉題發揮,應該不能算是曲解或誤會,由其在店名是旅徒(Voyager)的情況下。

哦,對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1977年的時候向銀河系的中心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1979年的時候抵達木星,1980年的時候來到土星,回傳了相當具有價值的照片,讓科學家們能更清楚的知道木星、土星和它們的衛星到底長成什麼樣子。在2012年的時候,那顆人造衛星終於離開太陽系,進入真正的外太空當中,現在是距離地球最遙遠的人造飛行器。這顆人造衛的名字剛好也叫Voyager,Voyager 1中文翻成航海家1號。

旅途咖啡的位置座落在捷運松江南京站附近,從8號出口出來以後沿著松江路往北走,遇到春路以後左轉,再往前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上海商銀,銀行對面的二樓就是。我從捷運站抵達店門口的時間剛好是1201,當我到達一樓樓梯口的時候,剛好懸在店門口旁的那盞小黃燈才點亮,讓我鼓起足夠的勇氣走上樓去。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地方的爸爸需要你.蕪咖啡


要來蕪咖啡這裡的話,機車可以說是最好的工具,我看過幾個客人都熟門熟路的直接停門口。如果你們搭捷運來的話,直接搭到藍線的土城站下車,走幾步路就會到。開車來的話,蕪咖啡附近有幾個適合停車的停車地點,公車或Ubike在附近也都有站,但詳細的資料請你們自己找。

在離開東區以後,喬壹選擇回到從小長大的老家繼續他的咖啡生活。他把位在土城的老家做了一些調整,捨棄舊有的姿態轉換成咖啡館的樣子,有趣的是,店裡的風格對也不是最近主流的那種網美咖啡館,而是相對少見的老派風格。

土城的福仁街也不是什麼熱鬧的商圈,雖然這裡離土城熱鬧的老商圈走路只要幾分鐘,但福仁街真的不是什麼起眼的地方,但,如果和台北市東區相比,又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被稱為熱鬧呢?回到家之後所開設出來的咖啡館,基本上就不太會是繼續追求出杯量或來客數的那種型態。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鬼齒小富士磁鐵有無對於靜電團塊之研究


自從知道我們家金寶會被磨豆機啟動的聲音嚇到之後,我便另外找了一個手搖磨豆機來服役,這一年多來使用上沒有遇到太多問題,磨出來的成果也不錯,所以小富士就放在角落讓它休息一下。直到上個月月底的時候,我一個心血來潮,想說來幫很久沒用的小富士做個大清潔,順便讓它開始重新啟動好了。

當我打開機身開始用毛刷刷刀盤的時候,又一個心血來潮,我開始想清理出粉口的地方,然後就拿出了舊牙刷開始用力的刷了起來,結果,就如同粉絲專頁上看到的那樣,磁鐵就這樣被我刷下來了。

這部小富士服役已經七年左右,膠老化好像也是可以想見的,我把一些老化的膠去除之後,重新把磁鐵放回去。這陣子使用上好像也沒有遇到太大的問題,之後沒意外的話,可能就讓它這樣下去就好了吧 XD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恰似你的溫柔.某咖啡 Mau Coffee

無標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
難以開口道再見 就讓一切走遠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卻都沒有哭泣
讓它淡淡的來 讓它好好的去
到如今年復一年 我不能停止懷念 懷念你懷念從前
但願那海風再起 只為那浪花的手 恰似你的溫柔
~梁弘志.恰似你的溫柔

台北市圓山捷運站附近的承德路上,開設這這麼一家咖啡館,從外頭看有點讓人難以親近,大大的玻璃落地窗,在大太陽底下就像鏡子一樣,映射出承德路上的車水馬龍。乍看之下有點難以親近,不太會讓人聯想到咖啡館,會以為是像附近的商家行號那樣,是從事什麼貿易或進出口之類的辦公室。

不過啦,我是覺得厚,這年頭只要你賣的東西夠好,外觀長什麼樣子其實不重要,沒有浮誇甜點讓客人拍照,沒關係,有忠厚老實可以緊緊抓住客人的胃的就行;沒有網美牆也沒關係,店裡簡單大方也是一種俐落灑脫;沒有妹紙和貓狗撐場面也沒關係,反正會來的就是會來,不來的還是不來。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關於Coffee Review的一些想法與簡單心得



Coffee Review在咖啡界裡頗負盛名,是個具有相當程度公信力的咖啡評鑑機構。他們大致上依循著杯測的方式來評鑑咖啡烘焙的優劣,抓出咖啡豆的主要風味表現,同時給予對的評價與回饋。給分數的機制也差不多是按照杯測的評分方式,依據咖啡的每種風味表現給予評價,扣除一些缺陷風味的分數後就是最後的得分,詳情請看這篇文章的說明。

與一般的針對生豆品質進行杯測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除了磨粉兌熱水的杯測之外,另外加入Espresso加牛奶的測試。也就是說說,他們的給分方式和豆商的杯測計分方式略有不同,雖然大體上還是杯測的計分方式,但細節上略有不同。整體來說,他們的評比方式還算客觀,基本上只要你的觀念是正確的,烘焙的過程中沒有犯太多奇怪的錯誤,得到的分數就會落在合理的區間之中。

對於送評者來說,可以依據該網站的分數,大致上知道自己的烘焙結果如何,來檢視自己對於烘豆機的操作、烘豆方式的概念與對生豆的理解方向是否正確。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九(三)



沒有意外的話,這篇會是手沖實作系列的最後一篇。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啊,就是覺得手沖的部分沒有什麼好再分享了,由其是手法的部分。原因是這幾年來我開始認為,沖煮手法的背後是在反映整個有關咖啡的想像與思維,如果不去探究背後的架構(包含生豆、烘焙的前設),單看沖煮手法的話,很容易會失之偏頗,跟著就往器材的坑裡去了,這是我認為手法沒有什麼好再多談的主要原因。

這個沖煮方式的設定背景很簡單,我希望能讓自己的咖啡沖煮最簡化,將沖煮過程訂成SOP,我才比較好判斷如果味道有問題的話,原因到底是出在烘焙還是生豆。也為了讓將來開店時,來應徵的年輕阿妹仔會比較好上手,也應該儘可能先讓整個沖煮簡化到接近無腦的程度。

既然都說是自己將來開店要用的東西,當然這個沖煮方式就只會對自己賣場出的熟豆負責。每個烘豆師想表達的風味走向都不同,往前找生豆與往後設定沖煮的想法也不盡相同,我不認為自己這套沖煮方式可以對應到所有人的風味設定。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九(二)

無標題

沒有意外的話,這篇會是手沖實作系列的最後一篇。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啊,就是覺得手沖的部分沒有什麼好再分享了,由其是手法的部分。原因是這幾年來我開始認為,沖煮手法的背後是在反映整個有關咖啡的想像與思維,如果不去探究背後的架構(包含生豆、烘焙的前設),單看沖煮手法的話,很容易會失之偏頗,跟著就往器材的坑裡去了,這是我認為手法沒有什麼好再多談的主要原因。

這個沖煮方式的設定背景很簡單,我希望能讓自己的咖啡沖煮最簡化,將沖煮過程訂成SOP,我才比較好判斷如果味道有問題的話,原因到底是出在烘焙還是生豆。也為了讓將來開店時,來應徵的年輕阿妹仔會比較好上手,也應該儘可能先讓整個沖煮簡化到接近無腦的程度。

既然都說是自己將來開店要用的東西,當然這個沖煮方式就只會對自己賣場出的熟豆負責。每個烘豆師想表達的風味走向都不同,往前找生豆與往後設定沖煮的想法也不盡相同,我不認為自己這套沖煮方式可以對應到所有人的風味設定。

2019年7月13日 星期六

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九(一)

無標題

沒有意外的話,這篇會是手沖實作系列的最後一篇。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啊,就是覺得手沖的部分沒有什麼好再分享了,由其是手法的部分。原因是這幾年來我開始認為,沖煮手法的背後是在反映整個有關咖啡的想像與思維,如果不去探究背後的架構(包含生豆、烘焙的前設),單看沖煮手法的話,很容易會失之偏頗,跟著就往器材的坑裡去了,這是我認為手法沒有什麼好再多談的主要原因。

這個沖煮方式的設定背景很簡單,我希望能讓自己的咖啡沖煮最簡化,將沖煮過程訂成SOP,我才比較好判斷如果味道有問題的話,原因到底是出在烘焙還是生豆。也為了讓將來開店時,來應徵的年輕阿妹仔會比較好上手,也應該儘可能先讓整個沖煮簡化到接近無腦的程度。

既然都說是自己將來開店要用的東西,當然這個沖煮方式就只會對自己賣場出的熟豆負責。每個烘豆師想表達的風味走向都不同,往前找生豆與往後設定沖煮的想法也不盡相同,我不認為自己這套沖煮方式可以對應到所有人的風味設定。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深焙無罪,淺焙有理!


精品咖啡浪潮下,深焙被說成是為了掩飾生豆瑕庛的手法,會苦帶澀又不好喝,深焙豆在精品咖啡的潮流下,本質上已經被當成原罪了。但這樣的想法正確嗎?近幾年,我一直對於這樣的想法抱持著疑問。

早年剛開始接觸咖啡時,曾經在書上看到過生魚片和紅燒的比喻,新鮮的魚會拿來做成生魚片,而拿來做成紅燒的魚通常已經不那麼新鮮了,這個例子用引伸為咖啡豆新鮮風度與好風味的正相關。咖啡書中的對照,生魚片指的當然就是淺焙咖啡,而紅燒自然就是深焙,這應該也是許多人耳詳能詳的對照說明,而深焙的原罪也理所當然的就這樣被訂下來了。

當年我也這樣認為,而且不假思索的就把這樣的想法複製貼上給這裡的讀者,或是當時工作上遇到的客人。不過這幾年下來,想法已經慢慢改變了。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有關沖煮穩定性的些許想法

PB270684

「一個男人與美女對坐一小時,會覺得似乎只過了一分鐘;但如果讓他坐在熱火爐上一分鐘,會覺得似乎過了不只一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愛因斯坦 


這篇文章和「咖啡豆新鮮度之初探」那篇文章差不多,主要的目的是基於我個人的經驗和想法所累積而成的簡單結論,基於這個簡單結論再更進一拆解拼裝而成的名詞解釋。每個人的累積經驗的過程不同,思考邏輯方式也有所差異,這篇文章的內容也許和你的結論會有所不同,有疑異的話請以你自己的經驗為主,因為我沒有想要改變你的想法的意思,只是單純的說出我自己的東西。

那我就直結說結論囉!

簡單來說,人們對於咖啡風味的品鑑能力有差異,會影響到他們對於沖煮穩定性的定義,就咖啡的沖煮來說,穩定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開箱】波蘭手工陶濾杯

無標題


Dobry dzień!

在GOOGLE翻譯上,我用德文的Guten tag翻出來的波蘭文,聽google的波蘭發音,很像是中文的「都伯利錢」。如果Google翻譯沒錯的話,這句話應該是波蘭人早上遇見的時候用來互相打招呼的話。

波蘭啊,這個位在歐洲東部的平原國家,有著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他們在西元十世紀立國,在蒙古人西征的時候,他們身處歐洲與蒙古人對峙的最前線。在蒙古人離開以後,也曾經一度是歐洲的大國之一。但自從十八世紀未期之後的200年間,波蘭因週圍鄰國侵擾下,走上反覆滅國又立國的循環。拿近代來說吧,明明一次戰後才復國的波蘭,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被德蘇兩國瓜分,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原本被德國人佔領的波蘭改由俄國佔領,冷戰期間,波蘭屬於蘇聯的成員。直到1989年,一陣從波蘭掀起的漣漪如旋風般擴張到整個東歐,原本在蘇聯底下的東歐諸國,紛紛重新取得獨立的地位。

這與波蘭陶有什麼關聯呢?老實說我認為沒有關聯,而且我印象中波蘭比較有名的是豬肉(咦!人家明明是重工業的國家啊!)。嗯…該怎麼說呢,我對這個地球另一端的遙遠國度有著不錯的印象,多半是來自於他們在這兩百多年來展現出來的堅靭態度吧 XD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濾杯的排氣假說

P1280078

「濾杯的排氣會影響流速」的這種說法,其實我不太清這種說法怎麼來的,也不知道如何去驗證這種事。會認為這種說法無法被驗證的原因,是假如真的有排氣的現象,那麼到底是從哪裡被排到哪裡,而那些各式各樣的排氣論述是如何被觀察出來,我怎麼想都想不透。

我們先在腦海裡回想一下手沖的過程,準備好濾杯、放上濾紙、倒入咖啡粉、注入熱水,然後等待熱水通過濾杯流到下壺。唯一比較好觀察到排氣現象的,應該會是在咖啡粉接觸到熱水的時候,很明顯的可以看到氣體從液體中排出。

但除了液面的泡泡比較好觀察以外,濾杯其他地方的排氣要怎麼看,我怎麼想都想不到合理的解釋,既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那麼對我來說要同意或支持這樣的論述方式,是不可能的。就更不用說,後續再發展出來的「排氣影響排水速度,排水速度影響風味」這樣的說法。

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關於開店,我覺得你應該要有的準備



前幾年還滿常收到「熊大,我想開咖啡館。」之類的詢問,這幾年比較少在咖啡館走跳,知名度下降之餘,這類的提問也少了。

通常我收到這類問題,直接打回票的機率很高,由其在得知對方從來都沒有相關經驗,只是單純的出於「對於現在的工作產生厭煩,對咖啡館的憧憬油然而生」的時候。但通常我也不太會直接說:「你不適合,要不要再想一想?」這樣的回應,說實在的只會討人厭,讓對方以為你在針對他。

人是種很奇怪的生物,通常遇到困難的時候偶爾會改道而行,但當我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我就是要這個」的心態以後,遇到困難時你只會想要突破,即便從客觀來說,那是種逆耳忠言,但你不見得會聽進去。由其在覺得自己被針對或看不起以後,那種想爭一口氣的情緒,很容易讓人一頭熱的往奇怪的方向去。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三過店門終於有咖啡喝.達文西咖啡 Davinci Coffee


很久很久以前,印象中大約是6、7年前吧。我還在某個好天氣的秋天晚上,踏進了當時還是單車行的達文西咖啡。因為那個時候還有騎車的習慣,再加上也愛喝咖啡,所以自以為在同時有咖啡也有單車的地方,應該會如魚得水的。

但那個時候沒有,我沒有在達文西店裡覺得如魚得水。那個時候的店裡比較像是單車行(人家明明就是),店裡面多半都是與單車相關的東西,車架啊、零件啊還有其他人身部品陳列得整整齊齊。一進店裡就可以看到咖啡機和吧台,吧台旁也座著幾個客人輕鬆自在的聊著天。

其實我要像往常那樣走向吧台,點一杯咖啡拿著喝,也跟著簡單的小聊一下就好。但是我沒有,反而像只是單純進到店裡的閒人那樣,簡單的摸幾下PEARL iZUMi的手套,向前來詢問的店員點個頭表明我自己看就好,然後就摸摸鼻子走出店外了。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過萃的咖啡不苦,是雜



因為接到來信詢問,所以覺得,乾脆直接寫一篇說明一下好了。

之所以寫下「過萃的迷思之些許澄清」一文,主要的原因是「Underdeveloped」與「Bitter」、「Weak」與「Strong」 的解釋,在一般的說法中容易被混肴。前文內容偏向說明「過萃所指的是沖煮的問題,但壞味道的根源不一定只來自沖煮。」而這篇文章的內容在於陳述我自己對於過萃風味的基本假設。

首先,我們還是回歸這張照片,WeakStrong的定義很好理解,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分別指的是咖啡風味表現的弱與強。以這樣的概念來說,「Underdeveloped」與「Bitter」所指的應該也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了對吧?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手沖裡的無關緊要vs非常重要,流速vs流量

無標題


結論先說,沖煮過程中,討論濾杯的流速不重要

時下有個說法是:「這個濾杯流速比較快,所以沖出來的咖啡味道比較偏香氣,那個濾杯流速比較慢,所以沖出來的咖啡味道比較偏口感。」這樣的說裡好像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我會說,這樣有點似是而非,是有有點奇怪的說法。

流速的概念是什麼?大概每個國中生都可以告訴你:「單位時間裡,流體流動的距離,就是流體的速率。」那麼,在一杯咖啡的沖煮中,你要怎麼去測量流速?我們腦海中想到的,找出幾個濾杯,放上濾紙,注入固定的水去測量哪杯流完的速度比較快,比較快流完的那杯就是流速比較快的。是的,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濾杯流速的快慢都是這樣測量出來的。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魔鬼藏在細粉裡,天使也是

P9180051

我自己在剛開始玩咖啡的時候聽過一種論述,那個說法差不多長這樣:「細粉會造成沖煮的雜味,也容易讓過萃的味道跑出來。」在這樣的思維下,有些人會儘可能在磨豆之後用篩子篩掉細粉,或者在磨豆機這關就淘汰容易產生細粉的機型。

這個說法其實說得通啦,因為在沖煮過程當中,細粉確實同時扮演著天使與惡魔的角色,沒有細粉的話,咖啡的味道容易變得太單薄,但細粉太多也是麻煩,這容易讓整杯咖啡的口感失衡,往厚重的那端靠近,喝起來的口感就變得不清不楚了。

剛開始接觸手沖的時候,細粉還真的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傢伙呢!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評測】RoastRite RA-710BF.專業咖啡烘焙度檢測儀大腳套件組

無標題

要讓你的烘焙邁向科學化的一個重要關鍵,除了把你自己的烘焙曲線做成記錄以外,我認為另一個重要的設備,就是這個烘焙度檢測儀。當然會有人提出質疑:「不是到後來都是要用杯測來檢視的嗎?那麼為什麼還要再過這關呢?」

首先,我認為人的味覺是會被影響的,可能是杯測當天的天候,在低氣溫的時候人對於香氣的表現會受影響。也可能是杯測前你吃到了什麼,不用太多,一份義大利麵就可以讓你三、四個小時以內喝不準。也可能是你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了變化,感冒快來了或昨天拉肚子。也可能是第一杯就中了嚴重的瑕疵,那麼整場杯測會你也別想喝出什麼,因為滿滿的都是瑕疵味。

以目前的科學技術來說,我們仍然無法找齊咖啡裡的化學物質種類,那麼,再更進一步的去發掘化學學質對於風味的影響,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空間。到頭來,還是只能用人的實際感受來區辨的一杯咖啡裡的種種風味。但人不一定完全可靠,光用人力來進行咖啡的QC會有風險,我們才會需要其他可以當做佐證的客觀事實來進行介斷,我認為足以做為另一個客觀佐證的證據,就是咖啡在烘焙以後的顏色變化。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開箱】TOAST H.A.N.D 手沖濾杯基本組

無標題


之所以選擇這個濾杯,是有原因的。

你們可以看到的開箱文歷程中,從KONO名人到名門,從梯型濾杯再到金屬濾網,從玻璃濾杯到V60,現在這個要被開箱的,是結構最簡單的金屬濾架,也是我手沖濾杯蒐藏當中最後的一塊拼圖(我們家水某聽到這個會覺得高興吧,以後應該不會隨便收濾杯了)。

梯型濾杯和金屬濾網對我來說是錐型濾杯以外的型態,要獨立出來討論。如果把錐型濾杯的看成光譜的話,玻璃濾杯和V60對我來說是中段的存在,至於光譜上的兩個端點,一端是body厚實的KONO名門,另一端則香氣十足的Toast H.A.N.D手沖濾架。

我比較了一下市面上常見結構類似的產品,有另一個看起來像富士山的日本濾架讓我非常心動,但Toast H.A.N.D是國產的,公司又在我家附近,只好強忍著買日貨的念頭,從網路上下單把這個濾架帶回來。公司的詳細介紹請點這裡,我們就直接進入開箱文囉!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開箱】小米TDS水質檢測筆

無標題

一般來說,溶解性固定總量(TDS,Total Dissloved Solids)的定義是這樣的:水中溶質的總量。在一般情況下,TDS代表的是一公升的水中溶有多少毫克的溶解性固體。也就是說,當TDS的值愈高,代表水中溶解的溶質愈多,相對的,TDS愈低,代表水中溶解的溶質就愈少,我們通常以毫克/升(mg/L)為測量單位。

在精品咖啡界的應用,大致上會以前文那張理想萃取區間圖為基礎,代表著萃取量(Solubles Concerntration)的Y軸。在金杯理論的定義當中,理想萃取狀態下,TDS的數值相對應的也會落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

實際應用上,我們很難每次沖煮後都依金杯理論的定義,去計算自己的沖煮是否每次都落在理想的區間中。實務上,我們通常的做法會用TDS數值去確定萃取大致上狀態,只要TDS有落在合理的範圍內,該有的味道有確實出現,我們就會認為這杯咖啡的沖煮沒有太大的問題。

光靠味覺去判斷有點不太靠譜,畢竟人的身體會因為許多內外在條件被影響,對於味道的感受能力也會有所差異,為了讓自己的判斷多一道保險,應該有個比較客觀的第三方數據來做佐證。這也是我在隔了許多年以後,還是回頭去找了把水質檢測筆的原因。

小米TDS水質檢測筆,是目前能找到市面上眾多的水質檢測筆當中,價格、功能、便利性和外觀這四個綜合條件都符合我需求的唯一解。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過萃的迷思之些許澄清




咖啡玩過頭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個九宮格,這圖是我從網路上找來的,只要在圖片搜尋欄位裡以「coffee over exraction」做為關鍵字,理論上會在第一個頁面裡發現這張圖。那我們就不浪費時間,直接開始囉!

關於這張圖,好像也還是眾說紛芸的狀態,人們對於口感的偏好,不同地區在數值上的定義標準不同。但雖然數值上的定義不同,大致上對於「Underdeveloped」和「Bitter」、「Weak」和「Strong」 的解釋,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簡單的來說,過萃(Strong或Bitter)指的是「咖啡粉釋放太多東西進到咖啡液當中」,而發展不全(weak或underdeveloped)則是軸線另一端相對的狀態「咖啡粉該釋放出來的風味沒有適當的被釋放」。

一般談到這個觀念的時候,容易直接把過萃和發展不全與不好的味道做連結,可是過萃或發展不全本身指的應該是一個客觀的濃度狀態,簡單的來說就是煮太淡或煮過頭,整杯咖啡的味道變成不是我們想要的那種狀態,至於咖啡喝起來好或不好,應該是另一回事。

我們常常把這兩者咖啡的風味瑕疵做直接聯結,但過萃(或發展不全)必然會不好喝嗎?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可有可無可割可棄.悶蒸小論

無標題

一般常見到的說法與網路上找得到的資訊(當然還有我本人的文章)幾乎所有的內容都會一面倒的告訴你:「對於手沖咖啡來來,悶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悶蒸沒做好,所有後續的環節都會失衡,但只要悶蒸成功了一杯咖啡基本上就不會太難喝。」

以前我也是這麼相信,由其是在前幾年照著書玩的時候,書上怎麼寫,我們就怎麼認定,網路上人家怎麼說,我們也比照辦理。然後拿著自己依樣畫葫蘆的成功經驗,原封不動的告訴其他人:「悶蒸是手沖咖啡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你們在玩手沖的時候把悶蒸搞好,一杯咖啡理論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咖啡豆新鮮度之初探

無標題

玩咖啡進入第三年以後,我開始認為咖啡豆的「新鮮度」是個假命題,或者說,那是個不夠精確的論述方式,而且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咖啡豆愈「新鮮」愈好。

幾乎市面上所有的咖啡書都會告訴你,咖啡生豆在經過烘焙之後,需要一段時間讓裡頭的化學物質繼續重新組合,讓風味達到最好的程度。有些說法會給你一個期限,有些說法不會,還有些書或網路上的文章直接告訴你,咖啡豆在烘焙完成後的一個月,就幾乎等於死掉了。這樣的說法似乎把新鮮度和烘焙完成的時間扣在一起,時間就是影響新鮮度最直接的因素。

字典裡告訴我們,關於「新鮮」這個名詞的定義,大致上有兩個,第一個是指之前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新奇事物,第二個則是指食物清潔鮮美,沒有變質。如果是在咖啡的領域裡,我們所用到的應該會是第二個。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手沖的持壺經驗分享

無標題

這篇要來分享一下我自己持壺的手法,但在文章的最前面,可能要重新定義一下自己之前對於持壺的說法。印象中,在之前的文章裡應該有提到「重心」這個名詞,但老實說,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口的,我早就忘了,因為GOOGLE自己的文章也找不太到,所以只好在這裡重新發一篇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說法。

當初會冒出重心這個名詞,是為了說明在連通管的結構中,手沖壺壺內水位的變化會造成手沖壺重量的改變,為了讓水柱維持在一定的區間之內,手沖壺傾斜的角度必需隨著壺內的水位調整。因此就有了重心這個說法,但重心這個名詞在物理上有其固有的定義與解釋,如果我在這裡做了錯誤的引用的話,其實不太好。

而且,用「重心」這個名詞,好像和數學的計算有關,但明明就只是在沖咖啡,沒有必要搞成那麼複雜的,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身體感受到的就好。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開箱】PEAK DESIGN 快裝繩索背帶LEASH

無標題

在找新背帶的過程中,最初的工作當然是先在網路上進行基本篩選的工作,經過一番簡單的搜索工作,最後我把目光PEAK DESIN這家公司上。關於PEAK DESIGN這家公司成立的背景,在網路上應該算是一個經典了。這個從Kickstarter闖出名號的公司,也像許多新創公司那樣,先從一個簡單卻極富創意的點子出發,像元氣玉那樣蒐集了來自許多人的資源,最終把他們的構想附諸實現。

而且,PEAK DESIGN這家公司在2011年成立之後,在改善舊產品的過程中,仍然持續不斷的在推出新作,截至目前為止,他們公司已經陸陸續續推出超過100個有意思的新玩意兒,這次我入手的相機背帶Leash,就是他們經過好幾次改版後的新作品。

除了帥氣有型的的外觀之外,兼顧輕巧、耐用與使用上的便利性,是我最後在茫茫背帶海中選擇這條背帶的主要原因,OK,我們來開箱吧!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2018 台灣國際咖啡展 觀展心得

無標題

這文章在我逛完咖啡展的時候就寫得差不多了,但一直都沒有放上來,直到現在已經是2019年了,卻把之前寫的統統都刪掉,只留下最後的心得。

心得是這樣:

隨著咖啡市場有愈來愈多大金主們看到,未來對於小商家或自以為獨立於主流市場外的咖啡館們來說,如果還是維持著單打獨鬥的狀態的話,將來的處境只會愈來愈辛苦。尤其,就我所知,那些巨頭們早在幾年前,精品市場剛剛開始有點成果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也早就有相對應的動作了,君不見,當我們們在玩CR的時候,某●食品廠商打著自己的配方也是榜上有名藉以大似宣傳自家產品(而且人家的分數還不低)。又不見,另一家食品化學工廠在失去中國市場後,行銷愈來愈向精品咖啡靠攏。也還有聯合日本外援搶佔台灣咖啡市場的,現在的氣勢已經從老二慢慢超越舊老大了,和舊老大不約而同的都推出更上一層樓的店內空間搶客。

如果小店家們還以自為是精品咖啡而瞧不起這些巨大對手的話,將來的處境真的會非常非常辛苦。對我們來說,應該只剩下組隊打怪,這個選項了吧!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給新手的手沖入門指南--風味設定與調整篇

P1080564

這篇要來討論一下的手沖咖啡的風味設定與調整。

就像之前這個系列文章要討論的 ,每個流派所的沖煮系統分別有著各種相對應的沖煮手法,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各自對於沖煮目標有不同的設定、萃取過程中所發生的物理現象也有不同的詮釋,在器材已經固定的前提之下,做出一些相對應的手法調整,這些調整都會有助於他們達成設定的目標。

調整要有所依據,要如何找到調整的方式,就是這篇文章要告訴你的事情。內容上這篇文章可能比較不適合純新手閱讀,要等你的沖煮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熟練度高一點時再回過頭來看這篇,可能才會比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