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魔鬼藏在細粉裡,天使也是

P9180051

我自己在剛開始玩咖啡的時候聽過一種論述,那個說法差不多長這樣:「細粉會造成沖煮的雜味,也容易讓過萃的味道跑出來。」在這樣的思維下,有些人會儘可能在磨豆之後用篩子篩掉細粉,或者在磨豆機這關就淘汰容易產生細粉的機型。

這個說法其實說得通啦,因為在沖煮過程當中,細粉確實同時扮演著天使與惡魔的角色,沒有細粉的話,咖啡的味道容易變得太單薄,但細粉太多也是麻煩,這容易讓整杯咖啡的口感失衡,往厚重的那端靠近,喝起來的口感就變得不清不楚了。

剛開始接觸手沖的時候,細粉還真的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傢伙呢!

看看那些咖啡館們是怎麼對付細粉的,有些店家完全不濾,追求一個直球對決的痛快。有些店家篩玩後把細粉丟掉,連煮咖啡都在斷捨離。但也有些店家在沖煮開始後的某個時間點重新把細粉加回去,讓咖啡尾韻因此多了些層次變化。也有些店家講究的可怕,他們把細粉分級篩選,像鋉金術師在調製魔藥般,自己有個加入細粉的時程和順序。

在我剛開始接觸精品咖啡的前幾年,老實說也很認真的在每次的沖煮前都得篩過一次細粉才上濾杯,無論是最早的AKIRA或是後來的小富士都一樣。你們知道的,小富士鬼齒版在研磨完成後吐出來的那坨細粉,看起來真的有點討人厭對吧!

但這幾年我已經不濾細粉了,即便用小富士鬼齒也是。






無標題

藏在細粉裡的惡魔


手沖咖啡是這樣,濾杯裡裝了濾紙,濾紙裡放了咖啡粉,咖啡粉上淋了熱水,熱水經過咖啡粉之後穿過濾紙,順著濾杯邊緣開始向下流,我們蒐集這些流下來的咖啡(寫成這樣,好像這裡應該接個蜂蜜之類的),最後拿來喝。

有煮過塞風壺的朋友們都知道,咖啡粉在吸飽熱水之後會往下沉,就某些流派的概念中,上壺粉層的狀態會是判斷沖煮是否完成的依據。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手沖咖啡的過程裡,先吸飽熱水的細粉會率先往下沉,因為地心引力和自身重量作用往下流的熱水更是加劇這個現象發生,如果你們有把沖完的濾紙打開來看的話,會發現細粉很容易卡會在粉層最外側和濾紙交接的地方,由其是濾紙最下面尖尖凸出來那裡,在沖煮的時候那裡幾乎就是細粉的大本營了。

但,幾乎沖煮過程中絕大多數的熱水都會流經那個地方耶!

呃,對啊,理論上這是咖啡過萃的原因之一,大家對於細粉深惡痛絕的原因也多半都是因為這個,細粉讓整杯咖啡的風味變得太雜亂,在沖煮的過程當中讓整杯咖啡的平衡跑掉了。






無標題

為什麼這幾年不特別濾細粉了呢?


首先,是我在沖煮的最後一次注水時,會利用大水柱儘可能的把卡在下層的細粉攪散,讓細粉重新回到熱水裡。最後一次大水量的快速注水,讓那些細粉一直持續卡在熱水必經的路上來減少細粉的萃取時間,對我來說,這樣做已經可以避掉過萃的味道。但這樣的做法比較適合用在KONO名門系列的濾杯,其他濾杯不一定適用。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認為過萃的結果不必然會帶來苦澀味,絕大部分的苦澀味是烘焙或生豆的瑕疵所造成,我們應該要更精準的去確認兇手到底是烘焙還是生豆,不應該用過萃打發掉。更何況,在正常的情況下,我更希望細粉過萃,粗粉萃取不足。

第三個原因,細粉這個東西有它的缺點,但其實也有著它的無法被取代的功能,如果在沖煮過程中可以讓細粉的角色正常發揮的話,那麼咖啡風味的細節部分可以很完美的被詮譯出來。

或許應該這麼形容,大顆粒的咖啡粉在沖煮過程中扮演的是整個風味的骨架和肌肉,而細粉的角色是膠原蛋白那樣,就是最外層的皮膚和透亮感的光澤。這東西要是少了的話,就是呈現一個走山的狀態,但太多也不行,那就變成一個中年啤酒肚大叔。細粉的角色扮演的剛剛好的話,那就是精壯小鮮肉,容光煥發來著。

說真的,我認為細粉沒有書裡描寫的那麼可怕,反而還是一杯咖啡決勝負的關鍵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