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凱博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凱博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那些值得被細心托付的.咖啡調進所 Coffee Collection

_C130013

這陣子都在家裡帶小孩,生活日常多半與育嬰習習相關,有段時間沒有跑咖啡館了,也不知道還留多少喝咖啡的本事 XD

或許我應該這樣開始這篇文章:其實我知道這家咖啡館很久了,早在我買Kapok 500作功課的時候已經知道,只是後來如大家所知道的,被育嬰擔誤,只能暫時停下拜訪咖啡館的腳步。現在小孩長大,我終於比較有時間可以出來訪問咖啡館,也剛好這陣子比較帶小孩沿捷運藍線亂逛,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中帶著女兒到附近的石雕公園玩沙,也剛好在這個機會裡發現了印象中的「咖啡調進所」。

在我入手Kapok 500之前,本來是有想要先來一趟這裡的,但後來因為時間錯過,所以先跑到高雄去試機,也因為滿意試機的結果,因此來訪的計劃也就這樣被擔擱下來,直到今天才又找到機會來訪。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數據》Kapok 500滑行的有無對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之影響



在一般烘焙過程中,隨著焙度增加,屬於中後段的Body與甜感會逐漸的發展出來,只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咖啡豆裡的花香與果酸也會慢慢的轉化成甜味與Body,那我們能不能同時擁有均衡的口感,在喝到花香果酸的同時,也能有不錯的Body與甜感呢?烘豆的前輩們想到了滑行這樣的操作方式。

在鍋爐達到目標溫度時,關火,風門有些人會選擇收小有些人維持不動,不下豆,讓咖啡留在高溫鍋爐內繼續發展。這個時候,因為爐火已經被關掉了,在缺少熱源的情況下鍋爐內能夠繼續提升的溫度有限,基本上沒有辦法再把咖啡豆推往更深的焙度去走,幾乎等於是讓咖啡豆繼續在某個溫度裡發展。

當時我所接收到的資訊是,滑行的手法可以增進甜味(屬水果的)與Body或油脂感的表現,效果與繼續升溫接近或略遜,花香與果酸同時會損失掉一些,損失的輻度比繼續升溫少掉太多。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抉擇下,有人會選用這樣的手法來表現自己想要的味道。

但有些人對於這樣的作法嗤之以鼻,覺得這是不成熟的小動作,他們認為應該要老實的去掌握使用火力與風門的訣竅,不是在這種地方投機。這種話雖然聽了剌耳,但我喝到的神杯通常都是這些人烘出來的。我個沒有那麼看不起滑行,只是從經驗上來說,那不是我會主動去進行的操作。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數據》Kapok 500入豆溫調整對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之影響後篇


這篇文章是『《數據》Kapok 500入豆溫調整對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之影響前篇』續作。

三個樣本完成烘焙後的第三天,我用了『咖啡手沖實作系列.其九(一)』這系列中提到的沖煮手法進行手沖,磨豆機是小富士鬼齒(刻度4.5),水溫89℃(保險起見),濾杯是KōNO名人,濾紙也是KōNO的無酸素漂白濾紙。

以手沖的結果來進行對比的話,會發現樣本一(160℃)的整體風味比較複雜,香氣的表現較不明顯,屬於aftertaste的味道較強烈,樣本三(200℃)的風味整體來說乾淨許多,但相對的Aftertaste的表現就沒有那麼突出,而樣本二(180℃)則是介於兩者之間,但是額外多了一股奶油的香甜感。

以我自己的豆子來說,烘好的第二、三天正常來說只會剩下烘焙的瑕疵味(這也是我為什麼會選擇在烘好第三天才開始測試,如果前一天就測的話,手沖的時候跟本喝不到什麼),這點在樣本一與樣本二的身上都有發現,由其是樣本一很明顯的帶有一股草味,樣本二好些,但還是喝的出來,讓我比較驚訝的是樣本三,一點烘焙的感覺都沒有,整體風味已經進入養豆完成的狀態。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數據》Kapok 500入豆溫調整對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之影響前篇



延續之前的系列作品中獲得的結果,在這篇繼續與大家分享一些數據。

有了前幾次的試驗,我把Kapok 500的轉速值調整為1200(原廠設定值),總豆量270克,火力值設定在30%的輸出,風門恒定在2,烘焙停止點設定在一爆聲開始後兩分鐘(相關設定背景請看前作,在此不再贄述),在恒定風門與火力值的情況下,每個樣本只調整入豆溫,以Artisan記錄三個樣本的烘焙過程,如同以往那樣先以RoastRite大腳套件組取得艾格壯數值,再以簡易杯測來記錄風味變化。

在烘焙過程中完全不調整風門與火力的設定,只針對入豆溫進行調整,要確認的是入豆溫的調整對於咖啡風味所產生的影響。在之前的實驗中,我們的入豆溫一直維持在180℃,在這次的實驗裡也會繼續延用這個數值為對照,並將以±20℃的溫度,也就是200℃與160℃的入豆溫來進行實驗。

另外,為了減輕讀者們的壓力,這篇我將分成兩篇來完成。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數據》二次烘焙對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之影響


延續前作《數據》Kapok 500 鍋爐速調整對艾格壯數值(Argtron Number)之影響一文中獲得的結果,在這篇繼續與大家分享一些數據。在完成前篇文章的同時,某個樣本的豆子因為忘了收風門,以致於跑出來的曲線有問題,當我發現風門沒收的時候,豆子已經開始轉黃了(當時的溫度大約140℃左右),發現後當然只能馬上下豆冷卻。

本來打算要整批報廢掉的,但我本著¼竹苗客家人勤儉持家的本色,還是把整鍋豆子留下來,在常溫裡靜置一個禮拜,相隔七天後進行二次烘焙。從過往的經驗中,我在進行二次烘焙測試的時候會把火力調大,風門的設定不變,用較大的火力把二烘的豆子烘進預設的焙度。

有了前幾次的二烘試驗,我把Kapok 500的轉速值調整為1372(為了要快!),火力值設定在90%的輸出(相關設定背景請看前作,在此不再贄述),在固定風門與火力值的情況下,以Artisan記錄兩個樣本的烘焙過程,如同以往那樣先以Roastrite取得艾格壯數值,且以簡易杯測來記錄風味變化。

和上個轉速實驗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因為火力有所調整且轉速也快,咖啡豆的升溫會很可怕,如果我們一樣採一爆開始後兩分鐘的位置的話,咖啡豆可能已經超過一爆結束,甚至可能連二爆都要開始了。不得己,我只好再把烘焙結束的位置放回一爆聲音停止的時候。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數據》Kapok 500 鍋爐速調整對艾格壯數值(Argtron Number)之影響


延續前作《數據》Kapok 500 風門調整對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之影響一文中獲得的結果,在這篇繼續與大家分享一些數據。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試著從調整Kapok 500的轉速,在固定風門與火力值的情況下,以Artisan記錄三個樣本的烘焙過程,如同以往那樣以Roastrite取得艾格壯數值,且以簡易杯測來記錄風味變化。

在這次的試驗裡,我把Kapok 500的轉速設定控制開關分別設定成1372、1200與1030,為何把轉速開關的數值設定成這樣,在之後我會進行進一步說明。測試的咖啡豆的來自哥倫比亞的咖啡豆,在我的賣場有上架,想試喝看看的朋友歡迎下單 XD

對了,單憑爆聲來決定停止烘焙點我覺得有點草率,我怕自己沒聽清楚或按太快,造成Artisan記錄不夠精準。在之後的文章中,會把結束烘焙時間設定為一爆開始(第二個明顯爆聲)後兩分鐘,反正按照經驗,兩分鐘也差不多是一爆需要的時間。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數據》Kapok 500 風門調整對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之影響



延續前作《數據》Kapok 500 火力調整對於艾格壯數值(Argtron Number)之影響一文中想與大家進行討論的議題,在這篇繼續與大家分享一些數據。

從前作中,我們知道了在固定風門下進行火力調整與咖啡豆成色變化的關係,從風味上來說,在火力值90%與60%的時候都還能算是有個性,但是以30%的火力烘焙完成的咖啡豆,在杯測時卻有點問題,既然有問題,那我們就要去試著解決問題。

因此,這次我在進行測試的時候,選用的一樣是270g的咖啡生豆,鍋爐的轉速固定,火力設定在30%但分別以三個風門(3、2、1)進行烘焙,烘焙過程中的火力與風門都是固定的,也會以Artisan來進行記錄。

但之前測試用的KOTOWA已經用完了,我手邊只有之前測配方剩下來的日曬耶加可以進行測試,也因為是測試中的配方用豆,我選擇姑隱其名,你們就當成一般商業豆就好。

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咖啡烘焙焦糖化分析儀 CM-100 試用報告



CM-100是台灣的宸嶧國際有限公司推出的檢測儀器 ,據該公司網頁上的說法,這部機器是利用近紅外線的原理來檢測咖啡的焦糖化程度。老實說我不知道這樣的檢測方式與艾格壯的機器檢測方式是否相同,但機器上所顯示的讀數與艾格壯的機器是共通的。

這台機器由台灣產商研發製造,在早年那個艾格壯測色儀一部要價一萬美金的年代(其實到現在還是)中,CM-100是相對比較親民的檢測儀器。現在入手的話,好像整個包裝變的更完整,聽說有附手提保護盒,但我不知道這個是要另外加購還是原廠附送的。

呃,好啦,之所以說的這麼不果斷,是因為這部CM-100我是向三重的塞特咖啡場所借來的,因為他已經買很久了,因此我也無從得知這部機器現在購買的話到底附有哪些配件,總之如果你們想瞭解更多資訊的話,可以直接找宸嶧國際詢問詳情。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數據》Kapok 500 火力調整對於艾格壯數值(Argtron Number)之影響



之前進行了一連串關於熟豆的艾格壯數值實測,現在差不多該來玩一下烘焙手法調整時,對於艾格壯數值的影響了。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文章來做成記錄,至於會有什麼結論,反正先寫出來,慢慢的就可以歸納出什麼了。

這次的實驗內容是這樣的,我以Kapok 500為烘豆工具,在固定風門、轉速、豆量與烘焙結束點的情況下,單單只進行火力調整,分別以30、60、90%的瓦斯壓力值進行烘焙,同時為求記錄的精確性,我們以Artisan(0.9.8)來進行曲線記錄。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數據》不同焙度咖啡豆於養豆期間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每日變化之觀察記錄

事情是這樣的,在一次心血來潮的機會裡,我在不同的日子裡測試了同一鍋烘焙完成的咖啡豆,有趣的是,艾格壯數值(Agtron Number)跑出來的結果有些出人意表。

首先是2019年11月24日烘焙完成的日曬古吉布穀阿貝,在烘焙完成的當天所測得的Agtron數值是:72 /104(豆/粉),烘焙當天的氣溫為:25.2℃,溼度為78%。結果同一把豆子,等到11月29日再進行測試時,測量日期的氣溫為:20.5℃溼度為:66%,所測得數值如表01:

表01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Kapok 500 簡易軸承保養小記

無標題

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依照原廠說明的保養方式所進行的簡易保養,只是我多事的把過程記錄下來罷了。寫這篇是為了延續之前那篇Kapok500偽使用心得後面狗尾續貂,多少做些補充。

有些對機器結構比較熟的同好,拆的零件會多一些,能進行的也會更深入一點,比方說把培林一顆顆拆下來清潔乾淨,或者是像在拆鎗那樣把整部烘豆機大卸八塊,確認每個零件都正常後再重新組裝回去之類的,這些事我自認做不到,也不可能比原廠做得更好。因此,對我來說只要把原廠告訴我的基本保養做好,剩下的等將來有機會送回高雄去做回春手術時順便一起進行。

OK,在進行這項保養工作之前,我們首先要來確認一下各項工具,照片裡的工具相是Kapok隨機附送的,原廠給的備用零件和工具齊全,不需要你另外再去操心工具的規格,這也是我覺得Kapok很貼心的地方。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心得】Kapok 500偽使用心得


當初在選擇烘豆機的過程中,我所考慮的對像如下:Woots 3.0、咖啡工人Cube以及Kapok 500。當初去試Woots的時候其實很心動啊,拿去試烘的水洗耶加整個香氣大爆發,味道收得乾淨俐落,價格其實也不算貴(以三公斤的機器來說),算是非常有水準的好機器。

只是對我來說當時還有正職工作,三公斤的機器一買下去,就逼的我在咖啡這個領域裡一定要全力衝剌才行,但那個時候我無法分身兼顧正職和咖啡。再者,在沒有實體店面的情況下,客人的來源也都只能靠網路上不著邊際的風味形容,還有之前累積下來的一點小名氣來吃老本,偏偏我又不喜歡下廣告衝流量換成交,這樣一來,三公斤的機器對我來說真的有點吃力。如果你們已經有個實體店面的話,我還是會很樂意向你們推薦這部CP值和穩定性都極高的烘豆機。

看完Woots之後,我又找上了咖啡工人。最早的原因是我曾經在桃園的卡爾地那裡對這部機器留下極好的印象,所以後來的這幾年,一直都把咖啡工人的機器放在口袋名單中(這樣算一算,你們應該就知道我找烘豆機找幾年了)。比較近的原因,是在之前的活動中遇到了園田咖啡,整場活動下來,他們家的咖啡讓我印象深刻。

後來我找到咖啡工人的工作室,大略的詢問之後得知,CUBE 600基本上不太會再去生產,而當時工人那裡還有其他事情要忙,得等到年底才有會再啟動烘豆機的生產(印象中,那個時候好像才三、四月吧)。我怕等太久,遲則生變,萬一又遇到什麼事情亂了自己的規畫怎麼辨?所以,當我下高雄去找KAPOK的時候,心底大致上已經有八成決定要入手了,基本上這段故事,是我之所以入手Kapok 500所經歷過的心路歷程,合先敘明。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開箱】我的烘焙好伴侶.Kapok 500

P6120053

有在追蹤我的粉絲專頁的朋友們,應該會比較清楚的知道,為何我會在茫茫機海當中選上了Kapok 500。因為已經說過了,我也不想在這裡再多做論述,因為整件事情很麻煩,說起來也很複雜,而且,說穿了那些都是我自己的事。

簡單的來說,為了找到自己喜歡的烘豆機,我花了一點時間針對自己跑過的咖啡館做了一些篩選,最後過濾出Kapok。為了再次進行確認,我跑了幾家使用Kapok進行烘焙的咖啡館,雖說每個老闆烘出來的調性不盡相同,但大致上的主調都是味道乾淨、甜味飽滿,至於果酸與花香能留下多少,有一半看的是生豆的品質,另一半則是烘豆師的技巧到什麼程度,還有他對烘焙的想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