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卡壺的優勢啊,我覺得使用方便是一個,秤足量的咖啡豆磨成粉,裝進粉槽裡卡進上下壺,加熱,等咖啡煮完就好。事後的清工作也方便,取出粉槽清洗乾淨就就好,再大不了,就是把摩卡壺拆開,把中柱內側的通道也洗一下就可以。
手沖濾杯雖然簡單,但過程要比較小心,要控水柱,也要抓時間。對我而言,手沖是沖煮過程要小心,但善後方便,而摩卡壺是沖煮過程方便,善後則麻煩些。從風味上來說,手沖咖啡喝起來的層次比較分明,但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充分的享受咖啡風味的完整變化。而摩卡壺喝進口中的過程是像解壓縮那樣,所有的風味會在入口的瞬間一起綻放。
所以,我想用這篇文章簡單的紀錄一下,自己這幾年使用摩卡壺的一些心得,當然,是基於前陣子入手的Bialetti Brikka摩卡壺上。這篇文章,不是只想給參數,也想告訴你如何建立摩卡壺的沖煮模型,內容會有點雜亂,重點請自行整理,畢竟我沒跟你收錢,只是基於個人興趣的分享。
好的,那我們就開始囉!
首先啊,初次拿到摩卡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決定咖啡粉的粉量。
我自己的作法,是先用熟豆裝在粉槽中,咖啡豆的量大約與粉槽齊平,差不多就是沖煮摩卡壺時需要的粉量。以我自己烘的豆子,深焙咖啡豆(二爆密集)大約需要16.5克,而淺焙咖啡豆(一爆開始10秒)則大約需要20克左右的豆量。
怎麼去觀察粉量到底夠還是不夠呢?我個人會用沖煮完成後,粉槽裡的粉餅狀態去確定。
如果粉量夠多的話,取出咖啡粉後的粉槽不會有太多粉殘留,相對來說會是乾淨的,咖啡粉不會巴在粉槽或上壺表面。但相對的,如果取出粉餅後,粉槽上仍然有成塊的咖啡粉吸附,我個人會判定粉量不夠,在下次沖煮時會小小的增加0.5克的粉量。
摩卡壺通常不會進行填壓,我是說,拿著Tamper壓咖啡的那個過程。下壺所提供的壓力也不像義式咖啡機那麼大,理論上,不太會有旁通與粉隙間的通道效應。
摩卡壺的粉餅通常不會有色差,掰開粉餅最主要的是看粉餅的結構,結構良好的粉餅比較能維持自己的形狀,掰開的時候也會像餅挖那樣,有個好的斷面。但如果粉餅結構是比較鬆的,一壓就塌掉,那就表示你的粉量太少,而且通常煮出來的咖啡口感也會不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大致上你就能得到,什麼樣的粉槽與粉餅狀況,對沖煮結果相對會有哪些影響了。
我個人的習慣,整粉的時候會習慣性的做成小山丘的樣子,邊轉粉槽邊輕敲,一邊用手指頭把咖啡粉整成照片中的樣子。摩卡壺上壺的濾網是凹的,所以我會想讓咖啡粉是稍微凸出來的,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一些粉量。
我知道網拍上有摩卡壺專用的整粉器,但我這整粉習慣,只能自己3D列印了。
至於咖啡粉的粗細,我個人建議先用手沖的刻度進行就好,習慣喝手沖的人而言,Espresso那樣的表現,我也不一定能全盤接收。當然,我還是會建議你,視實際沖煮的情況可以稍稍微調,視最後沖煮完成的成品來進行。
如果你覺得咖啡的風味有點雜亂,那你可以把刻度調粗一點,在降低萃取率的情況下,咖啡的風味表現強度會下降,你喝起來也比較好理解。如果你覺得喝起來太淡,那就可以把粉調細,用提高萃取率的方式增加風味的強度。
水量的部分,用這把Brikka雙人摩卡壺時,一率建議100㎖。
原因是整數比較好抓參數,還有就是噴好的時候比較不會被亂噴。
沖煮完成後的咖啡,深焙的咖啡粉(二爆密集的哥倫比亞蕙蘭),100g煮完會剩75g左右,我們可以據此推算出,摩卡壺裡的粉槽吸附了大約粉量1.5倍的水。在淺焙豆的情況下( 日曬肯亞藝伎辛巴),100g的水則是煮成58.9g的咖啡,回推,20克的咖啡粉吸附了約自身2倍重的水。
通常我是直接放在瓦斯爐上加熱的,火力調整的位置也許有誤差,但我會放在差不多的位置,因為是天然氣,又通常都是大家少用瓦斯的時段,瓦斯流量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瓦斯爐的火力會比較穩定。
我建議你也應該有這樣的記錄。
個人的想法,是在能容許的情況下,儘可能把粉槽塞滿,這樣比較容易煮出我喜歡的味道。當然你也能選擇,用固定的水量、固定的粉量與固定的火力去進行沖煮,這樣就比較偏向風味資料庫的建立。或者,第一次拿到的時候一率都以固定條件進行沖煮,之後再慢慢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味道,我覺得也是可以的。
火力、水量(與水質)、粉量、粒徑,是摩卡壺在操作上可以去調整的幾個參數,剩下的幾乎都是不會被人為操作影響的部分,你可以很輕易複製出好喝的上一杯,和手沖比,自己動手的樂趣少了些,但如果你想要的是穩定品質的咖啡風味,摩卡壺確實也有顯著而巨大的優勢呢!
接下來,我們簡單看一下新舊摩卡壺在結構上的差異吧!
我把摩卡壺中的濾網拆下來,無論新舊款,內部的濾網與O環規格是接近的。
雖然新舊粉槽尺寸有差,但O環和濾網可以共用。
但聚壓閥的結構上,就有很大的差異。
舊款的聚壓閥用的是以自重來增壓,上壺中柱頂端打一個小洞,讓咖啡頂開聚壓閥流出來。如果我在沖煮完成後,馬上把摩卡壺拿去降溫,摩卡壺上壺的水會因為壓力差,重新再被吸回下壺裡。但新版的無法,在降溫的過程中,我沒有觀察到水重新被吸回下壺的情況。
而且在轉開下壺取粉槽的過程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下壺冷卻後的吸附力,轉開下壺到一定角度時,需要再更用力去抵抗大氣壓力,才能把下壺轉開。我覺得,新款的聚壓閥運作是單向的,具有止逆的功能,很像心臟瓣膜那樣的構造。
沒有實測的壓力數值為依據,我不能斷言說哪一款的壓力比較大(gpt說是約1.5~2bar的壓力)。但從個人體感上,新款的摩卡壺,如果有煮到甜蜜點的話,會很接近拉霸機壓出來的Espresso。
如果你手上也有一款舊式有聚壓閥的摩卡壺,我會建議你再買一個新的,因為對我來說,風味確實有提升。和舊款的比較起來,新款的風味緊湊許多,煮的好的話,更有成就感。
真的啦,換新不會讓你後悔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