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心得】 HARIO Switch SSD-360 浸漬式濾杯,穩定沖煮的好幫手

 


Hi Hi 大家好,我是麻吉熊,這陣子,我都在用Swithc濾杯沖泡咖啡,是的,是沖泡,不是沖煮,畢竟沒熱源嘛,呵呵。

玩了近一個月,來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Swtich的想法,也許對你的參數能有些幫助(也許啦,我本來就不是什麼好為人師的個性)。這幾年,精品咖啡蔚然成風,網路上隨便找找都一大堆,我這找不到,別的地方應該會有適合你的,合先敘明。

至於開箱的過程,請大家直接移步這裡點閱。



先說說這個不太起眼的黑色底座,外盒上找不到資料,所以本來我以為是不耐熱的軟塑膠材質,一開始用的時候其實有點抖抖的,但後來內附的說明書上寫明是矽膠,才讓我放心不少,只是矽膠有矽膠自己的問題,大家各自注意就是。



用來阻擋水路的金屬球,材質是不鏽鋼,但沒有特別註明是2、3或4字頭不不鏽鋼,這部分可能要再細找確認(當然也可能是我眼殘)。我個人不太喜歡煮好的咖啡再接觸金屬類的東西,這算是 Swtich對我來說的一個小小缺點。

不鏽鋼確實有著難以取代的好處:清潔容易,老實說我也想不太到什麼能取而代之的材質,鈦金屬嗎?哈!



把球頂起來的方式是槓桿原理,是非常簡單的結構,最早想出Swtich的人真的是天才!

每次我用Swtich泡咖啡的時候,腦海裡都會浮現阿基米德的名言,天才與平凡人的差異就是這麼遙遠,人家一個支點和夠長的槓桿就能舉起地球,我只能舉起咖啡杯 XD

by the way,我不知道其他款式的Swtich有沒有這個問題,但在開關打開的情況下,金屬小球會頂到濾紙,在紙是乾的或咖啡粉不夠多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濾紙位移,就算之後再倒入熱水,也會讓濾紙歪掉,與濾杯的密合度下降。






開箱文中有提到,在初次使用Switch濾杯時,我先完全按照說明書的指示來操作。

取400㎖的熱水來浸泡36g的咖啡粉(手沖,中偏粗研磨),但這個手法煮出來的咖啡,對我來說實在太濃,於是後來我先減成24g的咖啡粉,但24g對我來說還是太濃,最後終於減到12g。

但12g的咖啡粉對我來說有點太單薄,雖然該有的味道都有,但喝起來實在太像杯測的味道,這種沒有什麼想像力的喝法實在有點無趣,想了想,我把粉調到Helor 101能做到最細的刻度,然後粉量同樣都是12g,再把水量調整到300㎖,這樣喝起來就舒服多了。

是的,粉水比的調整過程大致上是這樣。

浸泡時間長約1分鐘,這個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調整過。



攪拌方式的話,我會先用攪拌棒先把附著在濾紙內側的咖啡粉先壓到熱水裡,再用畫W的方式來回把液面上的咖啡粉壓進熱水,順時針繞三圈,然後把開關打開放咖啡。

用說的有點復雜,但大致上只想把咖啡粉都確實壓進熱水裡,最後再加點科氏力,讓下水順一點。我記得有看過一個物理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在用裝滿水的寶特瓶來進行,實驗者先在寶特瓶裡裝滿水,第一次實驗是直接把寶特瓶倒立放置,讓瓶裡的水直接流出來,第二次實驗則讓瓶子倒置,再順時針轉,讓瓶中的水順勢先順時針旋轉,再放水流出來。

兩種方式進行比較,有先順時針轉的寶特瓶,排水會比沒轉的更快。

至於使用在Swtich上時,排水的時間有沒有因此變快,我沒有特別進行測量,雖然我提到這個科學實驗,但最後的順時針攪拌,老實說只是個順手的動作,煮個咖啡而已,搞那麼複雜做甚。

歸納一下上面提到的參數:

粉量:12g(極細研磨)

水量:300㎖

悶蒸時間:1分鐘(40秒時開始攪拌,一分鐘時間到打開開關)





重點,有繞圈的話,濾杯裡的咖啡粉會堆出一座小山丘,看起來滿舒服的。

從照片中,大家應該也能發現注水的方向吧?

咖啡粉的沈積也能看出水流的強弱,這大約是中學生地球科學的水準。顆粒大的地方水流較快,顆粒小的地方水流較慢,所以我的給水方向是從照片的左邊,撞到濾杯內壁後向上翻起,從原本注水的方向流動。




使用Swtich進行浸泡時,我都直接用這種壺注水,理論上,在市面上應該沒有水沖壺的水柱比這把更有力(十秒內給水至400㎖),在強力水柱與咖啡粉的激烈碰撞下,咖啡粉裡應該很難有團塊存在。



浸泡時間設定一分鐘,時間到後打開開關開始放水。

隨著水量不同,濾杯裡的水排空的時間也略有差異,同樣都是12g中焙的日晒耶加,在同濾紙、水溫與研磨刻度的條件下,濾杯裡的咖啡流完所需的時間長度變化關系大致如下:

400㎖→2分45秒

350㎖→2分55秒

300㎖→2分45秒

250㎖→2分25秒

綜合以上數據,簡單粗暴的推斷,水位與時間的關係非線性。

如果你要讓萃取在某個時間點結束的話,我覺得這個變因也該考慮進去。不過就Swtich而言,把開關關掉,萃取也就中止了,從這裡下手去調整萃取時間,也是當然可以進行的操作。

在這裡要說的是,大家應該都知道咖啡在熱水中,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釋放出來的風味會有所不同。在這裡提到的兩種想法,第一種是用水量去控制整體沖泡的時間,來達成預想的風味,第二種則是會用比預期更多的水量進行浸泡,直接用開關來控制整體沖泡時間。

當然也可以裝400㎖熱水,但只取300㎖咖啡的操作(甚至更多段放水也不是不行,反正開開關關這麼簡單),不同的沖煮設計,就會有不同的操作方式。




當Swtich內部的水位降到一定高度時(紅圈處),排水的效率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慢。




從側面來看的話,大約是在紅線標示的位置附近。 




後來有用Swtich濾杯、冰瞳與水母濾杯進行手沖。

參數大致如下:

粉量:12g

研磨刻度:Helor 101最細

悶蒸水量:40㎖

悶蒸時間:30秒,時間到後打開開關

打開開關後,中偏大的水柱,一分鐘內給水至300㎖斷水,整體沖煮時間約1分50秒。

濾紙都是KONO md-25有漂白


這手法比較接近大家常用的手沖,不同的是,使用一般的手沖濾杯時,大家怕悶蒸不夠確實,所以我們通常會選擇使用更粗的咖啡粉,避免後續萃取不足的情況發生,但Swtich能容留熱水在濾杯裡持續進行浸泡,因此我敢使用更細咖啡粉。

其實就有團塊發生也沒差,在手沖或Swtich的條件下,細粉團塊對風味的影響不如Espresso,反正之後的注水基本上都能把團塊攪散。

但也因為粉磨的更細了,所以悶蒸時間減半至30秒,不然我正常來說都是一分鐘起跳的。




從風味上來看,單純使用浸泡,時間到放水的操作上,咖啡的風味會被萃取的比較完整,這是浸泡式萃取的最大優勢(可能是濃度比較一致),該有的風味都會直接拉到滿等。

如果我把操作法調整的比較接近手沖時,咖啡的風味表現就會比較像是過濾式萃取(手沖、Espresso這類),杯感會有輕重之份,在溫度變化時風味變化的幅度也會更明顯,整體來說口感會較圓潤滑順一些。

我對手沖的猜想是不同濃度咖啡的組合,在使用Swtich濾杯後,好像也得到一些印證。關於手沖的粉水比,應該更細致的切割出每次給水的水量與粉量去換算粉水比,而不是用最終的水量去換算粉水比,但這種算法實在很麻煩,所以我一直不想提 XD




至於三個濾杯互換的情況下,我個人比較喜歡冰瞳濾杯的表現。

從口感上來說,我覺得水母和Swtich的玻璃濾杯表現差不多,冰瞳的表現很明顯更接近我的喜好。對我而言水母和Swtich對我來說,更多著重在香氣的表現上,冰瞳濾杯雖然香氣的表現略弱,但喝的口感起來比較飽滿,有body有加分。

你們看我開箱這麼多年,其他濾杯我都會說:「看你個人喜好。」,要不要買,交給你自己決定,Swtich濾杯是第一個讓我覺得必定要買的沖煮工具。

因為其他濾杯都需要練習注水的穩定性,然後練成後我們也只能給你「給水節奏快一點」「給水節奏慢一點」之類的調整建議。但在使用Swtich時,我們能更具體的指出:「這階段再多給50㎖的水」「浸泡時間加5秒」之類的建議。重點,你幾乎不太需要練習,就能很簡單的調整自己的操作。有練過手沖的人都知道,一樣都是要給50㎖的水量,但時間拉長或縮短5秒,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這也是我先前說,Swtich是每個咖啡玩家都應該要有的器材,最主要的原因。對我而言,Switch這個工具可以很有效的就風味與手法差異進行橫向溝通,大量減少手法操作的個人差異。另一面而言,你如果真的想玩手法,Swtich能給的可變化性也沒在輸人。

Swtich,根本咖啡界的百變怪嘛 XD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