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開箱】便攜性與可愛性兼具.Jellyfish 水母濾杯

 

這個水母濾杯呀,其實一開始沒有吸引到我,可是後來找資料的過程中,好像覺得應該要找顆來玩玩。

首先呢,這個濾杯的材質是矽膠,我的濾杯軍團剛好也差這一個,找一個來試試看應該不算沒理由。過陣子也許會有露營的機會,手上的其他濾杯帶出門,好像都有點風險,而水母濾杯的材質,剛好不怕路途顛簸,所以想了想,最後還是把這個濾杯帶回家,將來可以有野外露出的機會。

決定之後,就開始找濾杯啦!但這個濾杯一下子推出許多顏色,剛開始確實有點選擇困難,但後來想想,既然名字叫水母,那應該要找顆透明的,否則用起來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於是最後選了「水母透」。

那麼,我們就來開箱囉!



開箱之前,我們再來看一下外盒上的描寫,材質是矽膠,便攜式的可凹折設計。




開箱之後,內有一個半透明霧狀的水母濾杯本體,以及幾張試用的三洋濾紙。




外觀上來看,水母透的水母濾杯真的很可愛,半透明像果凍一樣的矽膠材質,和其他顏色真的有差,感覺上就像真的抓了隻水母握在手上那樣。


材質上來說,矽膠算是非常安全的材質,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食品加工器材上,有一定的耐溫能力,也是可軟可硬的材質,在許多烹調器材上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單從這顆濾杯來說,從零下20℃到200℃的溫度區間,都是能正常使用的區間。





我看到內部的肋骨設計,長長短短的,馬上想起的是另一款濾杯,但我手上沒有現貨可以比較,網路上有人說雖然看起來很接近,但還是有點差異。這兩款濾杯目前都還有在市面上流通,水母濾杯也有申請專利(雖然我不知道是用什麼去申請專利),所以我猜想,雙方應該都可以各自視為獨立的個體,彼此間沒有什麼關聯。




水母濾杯內部的肋骨,感覺上好像參差不齊的瀏海,一長一短互夾,看起來像流蘇那樣,照片上我手指的那根,是唯一一根這個長度的。因為數量只有一根,所以我猜也許是設計上,為了讓肋骨能維持一定密度,所以在一個不明顯的地方有這樣的操作。

這個長度的肋骨只有一根,應該無法扮演什麼關鍵角色  XD





底部開口的部分,仔細一看,在錐型的底部的開口設計,是像扯鈴或沙漏那樣,會先縮小再放大的開口,但肋骨的部分卻還是原本錐型的延伸,我不知道這樣設計的理由,也許是為減少矽膠用量?



水母水杯的錐體與下座是可拆卸式的設計,能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調整,這個設計我覺得非常貼心。如果你打著以野外生活或露營為號召的話,我覺得除了需要便攜性之外,適當的減重也是很重要的。


呃,但這顆濾杯淨重才100克左右,現在大家都嘛開車直接殺到營區,行李搬下車之後就可以露營了,在爬山不是人而是車的情況下,有沒有底座似乎沒有什麼明顯差異。





說到底座,照片上可以看到,底座上有個圓形凸出物,左右各一個。

這我想不到實際功能是什麼。








我用自己手上的KōNO濾紙,放進濾杯後的樣子,大致上滿貼合的,感覺不太需要在折紙調整角度。

實際沖煮時,我觀察到,咖啡是從濾紙尖端流下來,水流會被摺起來的地方影響,向下流時稍微偏斜,但這應該會與風味的形成無涉。






拍著拍著,我突然覺得濾杯摸起來有粉粉的感覺,所以拿去沖了一下自來水,結果沒想到,濾杯上的水珠,讓濾杯看起來更可愛了 XD

順便在這裡也交待一下,矽膠這個材質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像這種半透明的,放久了很容易變色泛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雖然不影響使用,但就是難看。表面也很容易會吸附油脂、顏色與灰塵,所以每次使用完以後,一定要確實清洗乾淨,減少「拍咪啊 」附著的情況。

上面提到的這兩個現象,老實說都不會影響濾杯的使用,而且你無視或發現髒汙就洗乾淨,真的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就只是看了礙眼,直接減少濾杯在我心中的生命值。

再來要注意一點,這個濾杯的矽膠很軟,如果你有整粉習慣的話,在拍濾杯時要小心一點,至少力道要比平常拍樹脂或陶瓷更小。



我們再來測一下水母濾杯的實際排水能力。

在空濾杯只有濾紙的情況下,排光濾杯內200㎖的水約需38秒,換算下來約5.26㎖/每秒。而在有咖啡粉的情況下呢,排光200㎖的熱水則需54秒,換算下來是 3.7㎖/每秒。

不能算是快,空濾杯時大約與KōNO名門接近。






同樣的,我們再來進行沖煮實測。

影片中沖煮的是中焙(一爆完)的配方豆銀河,可以看到細水柱時,濾杯內水位上升速度很快,本來以為是濾杯排水不順所致,後來我改用深焙的哥倫比亞再試沖一次,排水的速度就回復原狀。銀河這個配方裡有大量的水洗耶加,老經驗的朋友們,應該也都知道水洗耶加這個毛病,在手沖時,水位很快就會拉高起來。

整體來說,我會把這個濾杯歸類為過水速度偏慢的,感覺上比KōNO名門初代還慢一些,但和三代相比還是略快一點。

口感的部分會稍稍增厚一些,整體來說,杯感也會再稍微往後帶一些,對我而言, 有點拿香氣去換口感的味道,如果要多做點香氣的話,以我的手法來說,會把細水柱時(悶蒸後第一次給水)的節奏加快一點,水量也略大一些。。


這顆濾杯是自己花錢買 ,所以老實的抱怨一下。

照片中可能還不是很明顯,但我才剛沖完第一杯,濾杯內側就卡了一層黃黃的顏色,這些顏色用洗碗清是洗不掉的,而且還會隨著你的使用次數增加,顏色會愈來愈深,照片裡是使用一個禮拜的卡色情況,以我的個性是無法無視的程度了。




濾紙打溼的情況下,濾紙與濾杯貼合的情況,本來我也以為,這樣的話,沖出來的口感在香氣上的表現應該會不錯。但煮完以後發現,事情不是我原本想像的那樣,香氣沒有特別被突顯出來,該有的口感仍然有著錯的表現,整體來說和和KōNO初代名門的杯感接近,有厚度有香氣也有甜味,滿均衡的。

我猜想,原因出在沖完後的照片裡。



我自己的沖法,在尾段給大水柱後發現這樣的狀況,細粉的分佈出現這樣的情況。本來以為一樣是卡在肋骨與濾紙接觸的地方,但仔細一看才發現,應該是水壓讓濾紙變形,從平坦變成波浪狀,有點像是蛋糕濾紙的樣子,讓濾杯內壁與濾紙靠在一起,細粉就停在濾紙與內壁接觸的地方。

想避免發生這個情況也很簡單,摺濾紙時,向內多摺一些,本來摺完後角度可能是90°,向內多吃掉一些,稍稍摺成銳角,約85~87°左右就可以了。以前我們在使用 Hario v60時,也常常像這樣多摺一點,避免濾紙在沖煮過程中變形。



沖煮完成後,從側面來看,感覺上就像是水母頭浮上水面那樣,真的有點可愛。


 


照片中,左邊是附送的濾紙,右邊是KōNO的濾紙。

我剛剛拿到的時候,覺得附送的濾紙長的也太像KōNO,但實際比較一下,好像還是略有差異。他們說附送的濾紙適合中深焙的沖煮,大家在沖煮時會特別針對咖啡焙度更換濾紙嗎?

先說我不會,但會換的我也覺得ok,反正咖啡自由度這麼高,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要人云亦云就好。




以上就是今天的開箱啦,使用一段時間後,我們會再整理一下小心得與大家分享。

麻吉熊的開箱時間,我們下次再會囉,8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