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1017單車台北行

就為了一句諾言,我展開了接連兩天的單車之旅。目的地是台北市,交通工具是我家阿洛德,帶著極為簡單的裝備就上路了(但沿路上看到的單車伙伴們,就連環島的人看起來,行李都比我少得多)。

跟據經驗(或者地圖上)顯示,單車要從宜蘭通往台北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傳說中的北宜公路,另一條是濱海公路。我不想走北宜,從來沒有認真練過山路的我不怎麼想要一開始就把力氣花光,再加上幾年前在草嶺古道上的經驗,以及多年來行走於台北和宜蘭的故事告訴我,從宜蘭方向上坡的話,會比較累。於是我放棄了北宜公路到台北的可能性改走濱海公路。

如果是濱海公路方向的話,我將從福隆方向進入貢寮市區,經過台二丙和102共線的路段,再經由平雙產業道路往平雙隧道轉上106,那麼最後我將從石碇和深坑方向進入台北市區,最後可以從羅斯福路和中山北路來到台北故事館。這是我這次故事的起點,也是最後的終點。

於是我往返於台北和宜蘭之間的路線開始清楚的浮現,我將經由上述的路線北上之後,再沿著北宜公路回到宜蘭,這是我之前機車旅行時走慣了的,理論上也應該是非常安全的。

接著,我必需要說明為什麼這個承諾必需要被我實現,不過這不急,容後再秉。






10/17早上八點四十分,這是我出發的時間。

出發時的天氣不錯,但僅限於我的頭頂上。左手邊的雪山山脈上堆了一些雲,看起來像是小丑頭上戴著造型的誇張帽子。右手邊的太平洋上是罩著蔽日的烏雲,黑壓壓一大片聚集在海上,又或者像是和雪山山脈上堆積白雲對峙的敵軍,他們的戰場就會是我頭頂上的這片藍天。

我想起了電影魔戒中魔多大軍和西方聯軍對峙的畫面。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趁著雨還沒下下來之前離開這個戰場。



這是我出發時在龍德大橋旁拍下的照片,有頭水牛在田裡悠閒的吃草,身旁有幾隻白鷺鷥來回踱步著。其中有幾隻白鷺鷥原來是比較靠這馬路的位置的,看到我停在路旁之後開始集體向水牛靠近,可能就白鷺鷥的立場,水牛是個超大的保護體吧?



我又一路向北行進到了傳藝中心,這裡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天空中藍色的部分。但就像我說的,其實我所擔心的跟本就不是這樣的藍天,而是暗藏在我背後的那片太平洋上空的烏雲。那,就讓我們轉過頭去看吧!



這是我轉過頭之後所看到的畫面,像不像是一群黑壓壓的半獸人大軍等著要攻入聖盔谷之前嘯聚雲集時的畫面。今天的風速感覺上比較慢一點,也許海上的雲沒有我想像中的移動速度,我其實有著充裕的時間北上,不過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休息。

所以,我也只能悶著頭一直騎了,向北。



對很多宜蘭人來說,有個精神上的地標是幸福的。理論上,只要身處蘭陽平原上,向海的方向沒有大型遮蔽物的話,龜山島都是一個明顯的地標。

關於龜山島的由來有許多故事,有人說是被當年鄭成功用炮聲嚇傻了的龜妖所化身而成,也有人說是與海龍王的公主相戀卻不被允許在一起的龜將軍的化身(而在這個故事裡,海龍王的公主為了體恤龜將軍的日晒雨淋之苦,所以在快要下雨的時候總是會為龜將軍編起一頂斗笠為他擋雨,這也是宜蘭民間傳說「龜山戴笠」的由來)。

據信,鄭成功終其一生沒有踏上台灣北部的土地半步,炮聲鎮龜妖的故事很明顯的應該只是穿鑿附會。另一個龜將軍與公主的故事,也許你們用「噶瑪蘭公主」這個關鍵字搜尋的話,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更多。

另外一個關於龜山島的故事,是比較不浪漫的地理學上的。

在蘭陽平原上有座因為堆積作用形成的巨大沙丘,分別從蘭陽溪南北兩岸一直到達蘭陽平原的南北彊界,這個巨大的地標再加上外海的龜山島,就好像是兩個偉大的護衛守護的蘭陽溪口一樣,而這也是「龜蛇把口」的由來。

噶瑪蘭廳志中有這樣的描述:「岸臨無際,孤嶼聳起,與玉山遙遙作對,其縈波蹩蹩,近復興沙仙蜿蜒,天然作廳治門戶,形勢家所謂龜蛇把口是也。其龍從蘇澳穿海而來,一路石礁,高者如拳, 小者如卵,隱隱躍躍,如起如伏,山週二十餘里,高二百餘丈,朝旭初升,變幻萬狀,蘭陽八景所謂龜山朝日者,此其第一,將雨則噓霧咽雷,聲如震鼓,中匯一 潭,清澄徹水,春夏間時有漁人結網焉。」



不久之後,我來到了烏石港口。

「 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哪知一夕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這是清道光五年時,擔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所留下來關於烏石港的描寫,在高拱乾的《八景詩》完成之後,同時帶動了各地文人挑選某某N景的風潮(某某是當時行政區的地名,N屬於自然數)。

不過,在我眼裡,這只能証明烏石港在宜蘭地區的開發史上曾經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在烏石港旁還有一個施工中的蘭陽博物館,不過因為正在施工中,我想也不方便拍下人家不怎麼優雅的照片。至於這個照片上的里程數,當時我看到的心情只有苦笑。在這個太陽正大的時候,看到這個距離其實很難高興得起來。

慢慢騎的話,到福隆應該還要再一個小時半左右。


有走過北濱的人們,相信對於照片裡的阿拉伯魔宮都印象深刻。

在我小時候,就只是單純的阿拉伯魔宮,現在這座魔宮旁邊又建起了另一座中式建築物,雖然感覺上很突兀(無論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感覺都是),不過我想這應該也代表著另一種文化交流方式吧?

房子的主人據傳是阿拉伯人,因為覺得這片海灘和故鄉的很像,所以頭城海邊蓋了這房子,又因為妻子是中國人,所以接著又在旁邊建了另一棟中式建築。不過,傳言只是傳言,在商周上有著一篇這樣的文章來介紹這房子的主人。

我很喜歡這房子的整體設計感,在單調的海岸線上提供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我在石城附近稍作停留,龜山島在這裡偷偷轉過頭來。龜山島的前方看起來怪怪的,那是因為下雨的關係,不是鏡頭髒掉。

民國64年的時候為了配合軍方的管制作業,龜山島上的居民被迫放棄居住已久的家園,來到海的另一海的頭城鎮大溪里,在現在的龜山社區落腳。石城到大溪的距離不遠,也許龜山社區裡的耆老們每天都是這樣望著海洋另一頭的龜山島思念著故鄉。

照片裡那個偷偷跑出來露個臉的小岬角,應該是我出發的地方。



我到達石城的時候,天空的雲開始彼此靠攏,看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接下來停留的地方是三貂角,我在燈塔下的某個有海巡弟兄看管的岬角上稍做休息,把放在背包裡的小點心拿出來補充體力(我實在沒有勇氣打開在太陽下晒了這麼久的蓋奇巧克力)。我是真的很想跑過去和那位海巡弟兄聊天,而且我也看著他想要有人陪他聊天的眼神,但是我又不想落下一個「妨礙勤務」的口實,所以我只和那位海巡弟兄交換了個眼神,就分開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了。

我想起好友怪頭當年也是海巡弟兄,如今看到這位獨自站崗的橘色制服男子,就好像看到怪頭當年的樣子。「這傢伙看起來就一副新來的樣子。」我心裡確確實實是這樣想的沒錯。我知道他現在是真的有很多話欲言又止,從他的表情和動作可以得知,我不和他說半句話就離開是非常殘忍的(但我想我當時的心情可能還有點開心?)。

之後,我真正開始片刻不停的行程,到達福隆的時間是十一點半左右,我只在福隆的7-11做了簡單的補給,買瓶寶礦力水得就又上路了。

附帶一提,福隆有名的便當不在月台上,而在於出了火車站之後的第一家不起眼店面,要買便當得先穿過店裡的人潮,擠進狹小的走廊,進到廚房之後才可以買得到。不過這家便當裡的傳統風味確實非常值得。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沒有打算吃這裡的便當的話,我應該會留在這裡解決午餐之後再說。

今天預定的午餐地點是台二丙上某個風景好的地方,午餐的內容將在下一個7-11時進行補給。離開福隆7-11之後,我轉進了102和台二丙共線的路段,我向來也頗欣賞這段的風景。這段路主要在山谷間行走,但我想老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其實這段路最美的應該是在兩旁的山腳下的產業道路,而不是在於寬闊的新開省道上。


這是我在雙溪市區裡的7-11買到的午餐,原本我是想在雙平公路上找個風景好又氣氛佳的涼亭解決他們的,無奈這個時候天公不作美,硬生生的開始下起雨來,我只好匆忙的解決他們,也跟本就沒有心情好好欣賞風景。

我準備往平雙隧道的方向行進,只是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在柑園這裡往平雙隧道勢必得面臨到一個極陡的上坡,騎機車時都覺得有點辛苦的路段,平常都偷懶騎緩坡的我解決得了嗎?

一旁的基福公路(就是台二丙啦!)以翻山越嶺的姿態在這裡伸展的他的筋骨,看來完工以後會是條好走的大路。舊的平雙產業道路在就他的底下跟著山勢左右亂鑽,我只好摸摸鼻子認點的騎上去,在我騎過的路段中,只有梅花湖往三清宮方向的產業道路可以和這段比美,雖然距離短,但坡度卻是陡得有剩。

我拿出登山時的好口號:「下個彎就到了!」(而我們通常都不知道是下幾個彎)當做唯一的,也是最強而有力的心理建設,汗水不斷滑落的同時,大腿的痠痛和疲勞感也持續的不斷累積,我幾乎是用時速不到9公里的速度前進,讓我維持車身平衡的力量只剩下死命撐上去的迴轉速,再慢下去的話只剩下牽車一途,而這是我死也不想做的一件事。

在我看到平雙隧道口的時候,也是我體力近乎透支的時候。我把風鏡摘下來放在車衣口袋裡之後,就直接騎進去了。1.3KM裡的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也不見得真的短到那裡去,裡頭的照明不錯是讓我放心的一點,寬闊又沒什麼車的路面又是讓我放心的另一個因素,無論是之前的機車行或是這次的單車行,在這樣的隧道裡心情向來都是輕鬆的。

過了平雙隧道之後是一個大下坡,我可以一路滑行到十分轉上106為止。



這裡的名字是萬寶洞,位於一個公車站牌後頭的小溪谷,是我在無意間發現的好地方。除了在山谷小溪間玩耍的樂趣以外,豐富的壺穴地形也相當有趣。



偷偷拍一下我家阿洛德,整張照片看起來完全不像在離馬路只有十五公尺不到的地方拍攝的,其實照片上方的缺口旁就是公車候車亭,卻感覺起來像是在某某不知名的林道裡稍事休息時的畫面。

我在公車候車停裡解決了我的第二份行動糧,現在只剩下走味的蓋奇巧克力還有一包我最愛的森永牛奶糖(而這是到達台北時預計要拿來慶功用的爽糧)。在福隆7-11買的寶礦力水得在剛剛平雙隧道之後被我喝得只剩三分之一瓶,也得快點找個地方補給才是。

「只要是跟我同方向的便利商店就好。」我一直抱持著這樣的念頭尋找著可以補給的地方,卻一直在我進到了深坑之後,在東南技術學院附近穿過馬路到對面新開的萊爾富買到。好消息是我終於在這裡得到水份的補給,壞消息是我從家裡出發時帶出來滿滿三公升的水袋,在我進到台北市的時候正式宣告收工,我想也得感謝平雙隧道前的那段上坡,還有在隧道裡大口喝水的暢快感受。

不可否認的,無論在什麼時候走上106都會覺得這是條美麗的公路。

往台北的方向似乎只有我一台,還有另一台在平溪之前就海放我的公路車。

進入台北市之後,首先我沿著木柵路來到世新大學附近,經過世新校門口以後轉由景興路轉萬隆路一萬接羅斯福路北上。我知道可以走萬隆路就好,也知道也許萬芳路或軍功路的距離也許更短些,但當時的我無論如何就是不想再爬坡。

經過滿佈國旗的民主紀念館前,一直到景福門、台大醫院、濟南教會再到我很喜歡的巴洛克式建築監察院門前,我開始準備好要走上我在台北最喜歡的中山北路。

我一直都覺得在中山北路的樹蔭下騎車是件樂事,這是我在台北市唯一聞不到廢氣的路段,也是少數我可以走得很開心的路段,無論是步行或者騎車都可以有著相同的心情(但儘限於基隆河以南的路段)。應該是心理作用,我總覺得在中山北路上連計程車都變得有禮貌得多。

另,我又不禁開始幻想起,萬一將來某次國際無車日的活動改到中山北路上來進行,而不是在繁華熱鬧的東區的話,那麼中山北路沿線具有歷史深度的徒步區將又可以如何展現與安排。



這是我這次台北行的目的地「台北故事館」從二樓後方陽台所拍攝到的樣子。


這張是今年年初拍到的故事館,我想主題應該是木棉樹才是。我只是覺得難得來又回到故事館卻只拍下他的背面也實在太說不過去,所以只好再補上一張之前拍的照片聊表心意。如果想找其它關於台北故事館的照片的話,請洽這裡











好的,我想都說到這裡了,也表示這天的故事已經接近尾聲,而你們還不知道我這次北行的真正目的。

說穿了,一切的一切都得從這個消息開始。

但我的目的不是李家同教授,對而我言他的作品說教意味太重,在我心中與其說他是位作家,不如說他是一位富有人文思想的學者(或者行動家)。這麼說也許有點對不起李教授,但我真正的目的在於詩人楊佳嫻。

而這次這個故事的起頭,也是因為故事館那裡的朋友打電話來告知我這件事情,為了滿足我對於單車長途旅行的欲望,也為了滿足我想見到楊佳嫻本人的念頭,所以我計劃並落實了這次單車行,我想這和單純的旅行,實在有著天差地別。

早就已經存在了。/可能走得稍微遠一點/在你三十五歲/而我三十歲的那個地方/等待著,與書櫃一同壁立/看雪標點窗景,抓傷地板,呵欠/只因為遲遲不能決定/應該從中譯還是英譯本讀起/(啊,牠像你一樣勤勉好學……)/想起屆時必需面對/兩隻貓,你偶爾也過敏似的/在早晨裡打起噴嚏來。

~楊佳嫻,我們一起養過的那隻貓《你的聲音充滿時間》

能夠寫下這種作品的人會是什麼,我不禁殷切期盼著。雖然讓我開始注意到楊佳嫻的是她名為《雲和》的散文集,不過讓我真正開始愛上她的作品的卻是詩集。她是天生的詩人。

她的散文對我來說太像日記,讀起來的樂趣是有的,卻遠不如詩。

另,她本人的聲音也是道地的很高雄,豪邁而熱情。










當晚,我的落腳處位在某位擁有「大隻點」的折耳貓主人板橋家中,阿洛德就安置在某個不起眼的小角落(就當我相信台北市的治安吧!),靜待著隔天的啟程。





最後,我想我應該為這天的故事做個結尾,是關於旅行的部分的。

這天的故事結束以後,第二天我從台北出發,從新生北路上到羅斯福路,進入新店之後一路經過北宜公路回到宜蘭。我不是個會在北宜公路上拍照的人,從這次的照片數量來看,我想應該也可以知道在我攝影相關器材在未正入手之前,想看我的和阿洛德的故事的話,就只能屈就在N73三百萬像素的鏡頭,還有不怎麼優良的成像。對我而言,這也是痛苦的。

所以,之後我會再添購可以讓單眼相機和單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好裝備,以達到我單車旅行最大的樂趣(我想,更大的理由只是想敗家而已吧?)。這同時也需要一點時間。

北宜公路的故事請容我之後再慢慢整理(雖然我覺得第二天的故事被我寫出來的機會實在不大),在我個人的立場來說北宜公路應該專門為他寫一篇文章成主角,而不是附加在其它文章裡淪落為配角。

另,在我回到宜蘭以後,那包森永牛奶糖還是完好如初,果然在長途旅行之後的冰涼啤酒才是最好的獎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