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餐桌上的味覺練習讀後心得--其一

P1280120

賈克.貝呂塞(Jacques Puisais)是最早提倡運用五感的味覺教育的人,他既是科學家,同時也是葡萄酒釀造學家。在1964年聽了一場關於感官性狀的演講後,他開始試著去分析自己感覺所掌握到的食物性狀,並於1968年提出「感官檢驗法」。這個方法主要用來觀察三大要素,亦即品嘗對象的「食物」、作為評價方式的「吃」的人,以及有時候比食物更重要的「環境」。

食物的感覺與特徵,其感受方法,會隨著每個人的經驗與教育、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不管是空間、人,還是氣候、環境,都是僅屬於某個瞬間的組成且無法複製。同時他也發現,所謂的品嚐,其實就是一次運用多種感覺的過程。若將認知到的感覺用言詞來表達,就可以提升人們對品味的敏感度。

此外,在喚醒自己與生俱來的敏銳感覺、嗅覺與味覺和感性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飲食偏好與飲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書中舉例說明:在吃肉時,如果你知道「柔嫩」一詞,那麼在感受到肉類的柔嫩時,這個詞彙就會一輩子留在你的味覺中,而這正是言詞表達的重要性所在。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將自己的感受化為文字,才能和思考產生連動。



PA310066

味覺,是個探索自我的冒險。

本質上,味覺教育法的特徵就是「個人」為本,認識自己的感受,靠自己思考判斷,以具體的言詞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將自己的感受訴諸言詞,指的就是「認識自己的感受」,而且還要向外表達給他人。這麼做有許多好處,和他人有相同感受時更能產生共嗚;若感受不同時,也能理解彼此的差異,進而互相認同

這是味覺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環,當我們能不受周遭人左右的時候,就可以理解到表現是因人而異的。察覺他人的感受和自己不同,便會產生「為什麼」的疑問,因而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更能理解他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和記憶,所以互相交流彼此的感受,也可以成為了解對方的契機。




IMG_6364

但若提到味覺教教育,大家會聯想到的多半會是:「是要教我們分辨各種味道,讓味覺變得靈敏?」當然,味覺教育可以讓人類的味覺變得敏銳。然而,真正的味覺教育,並不是要教會我們分辨味道的種類,例如「這是甜味」、「這是酸味」等,而是用五感去認識食物,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

運用五感去理解食物的訊息,指的就是用眼睛看(顏色、形狀)、用鼻子聞(氣味)、用手觸摸(溫度、觸感)、用耳朵聽(聲音)、放入口中品嚐(味道)、咀嚼的觸感(口感)、在口中的觸感(舌感、吞嚥感)等感受。

要運用五感表達感受,就必需催促自己逐一去感受,諸如食物的外觀、氣味、味道等,才能夠找到適當的詞彙。再以自己的經驗和記憶來形容表現。例如:「有祖母家梅子汁的味道」、「有相日慶典的烤玉米香」、「好像家族旅行時看到的夕陽顏色」等。

不過,現實生活中每天用餐時,人們多半將自己所感受到的食物訊息,瞬間簡化成「好吃」這句話,完全沒有注意到「五感」,就這樣讓它過去了。



真正的味覺教育,不重視「分辨味道」的能力,而是感受本身,重視的是自由表現自己的感受,並予以認同:不預設問題,也不評估對錯或分辨能力的好壞。反覆透過味覺教育,慢慢的就可以表現自己的感受,對於自己的思考抱持自信;即使和他人不同,也能勇於表達。

此外,只要一說到教育,好像就會有對錯之分,大人們更是常常不自覺的試圖引導兒童說出所謂的正確解答,不過味覺教育並非如此。感受人人不同,所以沒有任何人可以教別人要怎麼感受才對。別人用感官取得的感受,我們不能擅下評斷:「這種感受很奇怪」、「不是這種味道」、「這才是正確的感受」等。



PA1704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