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七星嶺步道小記


回到宜蘭這幾個月來,只要有空的時候我就會往登山步道的所在位置前進,等我到家裡之後,再慢慢的在網路上用鍵盤敲打著當天的心得。在我描寫其它步道的時候,我一直都在想著:「如果哪一天,我要來寫這條從小玩到大的步道的時候,該用怎麼樣的心情來面對?」

身為一個從小在蘇澳長大的小孩,又身為一個從小就在這座大山底下打滾長大的小鬼頭,我該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切入比較適合?

在下這篇文章之前,或者說是在我真正踏上這條步道的完整版之前,我一直讓整篇文章朝向清朝嘉慶年間的蘇士尾開發史。當年蘇士尾的遺族曾經定居在蘇澳七星嶺南麓一帶,靠近現今市場的某個地方。據信,那是比較可靠的蘇澳地區開拓之始,直到今天在蘇澳的寶山寺裡還供有開發蘇澳地區的幾位先烈的牌位。

我也想寫阿里史,這個在日據時代才被開發出來的世界奇觀。西元一八九五年日軍領台之後,曾經將冷泉提供做為駐屯蘇澳地區的軍隊沐浴之用。及至竹中信景因公務出差來到蘇澳,又為了冷泉的開發盡了一份心力,冷泉水不再只是沐浴用,也是軍隊的日常用水。

一直到竹中辭官以後,來到蘇澳這個地方,便以冷泉水為原料,從事各種清涼飲料製造。在日本人來到蘇澳之前,現在被視為奇觀的天然碳酸泉一直被當地人視為毒泉,平常連走近都不敢走近了,更不用說是做為其它利用,也是因為日本人對於冷泉的研究,才有今日蘇澳冷泉的盛景。

比蘇士尾的年代略早一點的嘉慶初年,在開墾宜蘭的首領吳沙死後不久,海盜首領蔡牽在清軍的圍剿之下曾經襲擊現今蘇澳的存仁、港邊里一帶。及至嘉慶十二年,海賊朱濆與蔡牽分道揚鏢之後想要佔領蘭陽平原做為根據地,但被現在蘇澳存仁里功勞埔一帶的居民做為官兵內應,將朱濆勢力逐宜蘭,當時宜蘭知府楊廷理上書舉報「海神功勞表」。存仁、港邊,也只位於七星山北麓的海岸線上。

這是歷史上的七星嶺。

再談到地理上的七星嶺,至少我們都曾經在國中的地理課本上讀過:「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至恒春鵝鑾鼻。」這段述敘吧?

有個說法是:「中央山脈北端的起源,就是這座小小的不起眼的七星嶺,中央山脈從這裡開始之後,稜線在經過東澳嶺而轉向西南方發展。」但我找到的資料上,沒有提到七星嶺的部分,而直接把中央山脈的起源歸到東澳嶺。

而中央山脈在第三紀造山運動隆起之後,一直到目前為止都還在進行著旺盛的營力作用,也為這座小小的七星嶺,甚至是整個台灣提供了豐富的地理景觀。又至少,蘇澳鎮名聞遐邇的冷泉就是這樣來的。

你們看,如果我真的想寫下七星嶺的故事,還真的是件不簡單的工程。





所以,昨天晚上光是構思這些東西應該怎麼樣在我的網誌文章裡呈現出來,就搞得我一個頭兩個大。我一方面想著,因為時代相互接近,也許朱濆和蘇士尾之間曾經也有過某些衝突,在我的印象中有齣電視劇就是在描寫這個故事的,那麼七星嶺這座山頭也許就是他們之間互別苗頭的場地。在蘇士尾的時代結束之後,日本人來到蘇澳這個地方,看著當地居民都不敢靠近的冷泉,日軍少將大久保一聲令下讓全部的日軍拿來供做沐浴之後用,以便之後續繼北上支援宜蘭的行程。

除了這些被記載在史書上的人物以外,還有更多更多埋沒在歷史洪流裡的角色,也許他們也都沒沒無名的過完一生,但如果要論起功勞的話,無論如何都該記上他們一筆。想到這裡,原本我單純的遊記脈絡變得愈來愈複雜,網路也愈來愈龐大。

我想這個故事總要有個開始。







所以,我想我和七星嶺步道之間的故事應該要這樣展開……。



有來過蘇澳冷泉的人應該都會知道這個地方,這是在我離開宜蘭之後才完工的冷泉公園大門口。在上一任鎮長的任內,這個紅磚建築不知不覺的完工啟用,連帶著門口也勒石為碑,順便又記載了些關於冷泉的小介紹。以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滿喜歡像這樣的紅磚建築物的。

這次我要走的步道已經可以看見了,就是冷泉公園後頭的那座山。在這個位置可以看到第一個涼亭、第二個涼亭,以及電波塔的設施。



真正的入口要從這個方向走進去,入口的地方有個可供參考的路線圖,這不是等比例繪製的,所以路線的距離僅供參考。

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條步道還只是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的簡單任務,不知不覺的,在我長大之後,這條步道也跟著變長又變寬,展望變好了,知名度也慢慢的響了起來。這本來只是蘇澳人(而且只有住在七星嶺山腳下一帶的居民專用的健身步道,現在也開始小有名氣了起來。

除了照片上的這幾個字以外,步道入口處再也沒有其它指示,而且朝箭頭方向走過去,感覺上不太像是登山步道的起點,反而像是走進某條小巷子,或者是不小心走到人家後院的感覺。

但是請不要懷疑箭頭上指示的方向,再往前走幾步,拐個彎就到了。




蘇澳的冷泉公園施工甚早,在我國小的印象裡早就沒見過這段的阿里史溪。在我童年記憶裡的阿里史溪一直都被水泥蓋子封住,只有幾處冷泉露頭用鐵皮圍起來。附近的居民會自己選擇白磺或紅磺池入浴,雖然也有現在做為大眾池和個人池的冷泉浴所,但那向來都不是在地人會選擇的地方。

在我高中畢業之後的那幾年裡,冷泉公園才慢慢的有了現在這個規模,然後現在畫面裡的那個鐵皮屋頂也跟著蓋了起來。

本來冷泉公園還沒有把現在空中迴廊的部分興建完成,甚至連土地都還沒開始徵收的時候,這個鐵皮屋頂就完工了,那時候偶然回到家裡的我,看著這個不知道為了什麼了興建的人工建築物,還曾經一度懷疑過這東西的功能到底是什麼。

以我個人的立場實在很難想像,為什麼要興建這麼一個過度通風的屋頂,就只為了夏天時的遮陽。一直到幾年之後旁邊的土地正式被劃入冷泉公園,空中步道也跟著完工之後,我才真正的理解當知為什麼要興建這個東西。




小時候我一直都是從這裡進到登山步道的,在那個年代裡,冷泉公園是沒有所謂的出入口可言的,像這樣的舉動一直到冷泉公園的出入口都裝上了旋轉門之後才停止。而那個時候我也應該是個懂事的高中生學生了。

其實現在這個位置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冷泉公園的戲水池裡正在發生什麼事。



可惜現在是冬天,是吧!




我想我要再強調一次,我是來爬山的。



這條步道在我小時候只是以水泥鋪成的階梯,這幾年經過重新整理之後,鋪上了石板也加裝了木製扶手,看起來就是美觀大方的樣子。和我小時候那種半荒涼的模樣相比,實在是無法想像這兩條步道是相同的東西,唯一不變的是上坡的坡度。




有了點高度之後再回頭去看一下冷泉公園,這就是我說的空中步道。




小時候這個碉堡的入口才沒這麼乾淨,不止上面被雜草覆蓋,從外面跟本看不出來他是個碉堡,只是覺得他是個防空洞的入口,通從這座山的某處。曾經有個鄰居小孩跟我分享進去之後的心得,那小時候的我壓根就沒有相信他有進到洞裡的勇氣。

現在這裡經過整修之後,連碉保的外觀都跑出來了,所有我小時候關於這個神祕洞穴的想像全都成了空。但如果是個碉堡的話,那麼在這裡會出現一個像這樣的洞的理由,好像又是可以接受的了。小時候的我怎麼都沒有想到這個可能性呢?

也許是我的想像力實在太豐富,豐富的跳過了這個簡單的可能性。



冬芽變得像是新發的綠色一樣鮮嫩,表示春天的腳步已經接近了,這是在碉堡入口附近的一株我不知道名字的植物。



然後,再往前走沒幾步路,可以看到這個平台。

在我還是國小學生的那個時候,每天早上都會有阿伯到這裡來打太極,好像正在吸收天氣靈氣的那樣緩慢的動作著。然後,原本這個平台是用一顆顆圓石製成的健康步道繞起來的(那個年代很流行這種東西,幾乎所有的公園裡都會有),現在那個健康步道已經不見了。

那個時候還有老伯伯牽著另一半的手,一大早就在這裡繞圈圈,但現在已經看不見了。




在這裡的視野不錯,這是往砲台山的方向。



而這是冷泉公園的方向。

可以看到整個冷泉公園新蓋好的廣場(對我而言是新蓋好的),有個圓型的舞台,那是每年夏天冷泉公園有活動的時候的主要舞台搭設地。



小時候的我常常在這條步道上爬上爬下的,無論是看起來或者實際上走起來都覺得有點陡的一段。再往上去可以走到第一座涼亭,從那裡望向蘇澳市區,看著縮小之後的街景是種樂趣。我喜歡在夏天的傍晚趕在蚊子跑出來之前做這件事。



如果在夏天的夜裡,我想這裡也很適合用來看蘇澳的夜景,和三五好友一起走上來,點個蚊香之後,拎著啤酒,一邊看著不遠處的小房子以及山腳下的點點燈火,然後聊些言不及義的。



經過第二個涼亭之後的步道上,隨著高度慢慢增加,所能見到的視野也愈來愈開闊,在照片裡的是蘇澳大飯店。已經可以看到海了。



再次確次現在的位置,我離開剛剛的涼亭不遠,有個人和我擦肩而過。那個人從穿著打扮和言行舉止看來,都十足十的是個外地人,他背著相機用的側背包,也許是上山來拍照的,穿著西裝和皮鞋上到這裡,我想這條步道原本應該不在他的計劃之中吧!

這張照片裡的蘇澳,你們認識的有多少?



我喜歡從第二個涼亭望向這個方向,視線再往右邊靠一點可能會好些。



在第二座涼亭這裡,以前整段七星嶺登山步道的制高點差不多就在這個位置,但新完工的步道又把步道的平均海拔拉高許多。,登山步道開始被劃分成兩條路線。

一條是舊的部分,可以一直通到另一個入口,從指南宮附近上山。另一條新開的道路,原先應該是電波塔工作人員專用的山徑,這幾年被開闢成又大又好走的步道。這兩條步道無論走上那一條可以再重新回到電波塔的方向,只是一條比較陡,另一條比較平緩些。

我只是隨手拍了一下叉路口的石頭路面。



來,一起向這個登山協會的人打聲招呼吧!

明明就是個不會迷路的登山步道,要做紀念在山腳下的冷泉公園入口處拍張照片不就得了,進到山裡還綁上這種東西,看了實在很礙眼。看他的綁法根本就不是為了做記號,而是為了做紀念用的。



在這條新的步道開通之後,這塊田地也跟著被開闢出來。原先沒有這麼完整的,只是幾畦整理好的農地,這幾年隨著步道愈來愈完整,這塊農地本身的規模也愈來愈完善,到現在已經有籬笆了呢!

但我不是為了介紹這塊農地才拍下這張照片的,我躲在這裡的樹蔭下好久,為了重新捕抓剛剛從我頭上低空飛過的大冠鷲身影。

蘇澳附近的山地偶爾可以見到他的身影,在這條登山步道上甚至可以聽到他清亮的叫聲(其實仔細聽的話,很多地方也可以),只是我從來都沒有在這麼近的距離看到他的影子。他停留在某個高度許久,在離我不遠的地方乘著風翱翔著,在我幾乎可以數到他的羽毛的距離,然後在我想換上望遠鏡頭的時候飛遠。



其實在經過第二個涼亭之後,步道變得好走許多,這段步道無論什麼時候來都會有人在上頭健行著,其中有當地人,也有外地來的旅客。



再往前走不遠的某個轉角處種著三棵山櫻花,其中兩棵已經沒有花朵,也沒有任何葉子留在上頭了,只剩下中間那棵正盛開著,我在這裡拍了好多張櫻花的照片。



這不是我每天必經的路旁,但我還是想好好的記錄下這樣的畫面,因為他隆重的開滿了一樹櫻花。



每年的花季不都會有這樣的畫面嗎?在北宜,在北橫,甚至在台灣各處山地。

櫻花是注定要開得滿樹都是的啊!



因為我高興,因為我想。

然後你們不知道的是,我用全民最大黨裡陳掬市長的口氣唸完席慕蓉「一棵花開的樹」後面幾句:「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時,不敢讓作者本人聽到的那種心情。



越過第二座涼亭之後,有好長的一段路除了天空之外幾乎看不到任何景色,在接近電波塔的位置時可以從比較低的草叢或樹枝間看到這樣的景色,這已經不止是蘇澳鎮的地盤了。



這是出頂上的營火場,但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想在這裡舉辨什麼晚會之類的活動。中間長滿綠草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沒有留過餘燼,而這裡取柴不便,從山下搬柴上來又太累人。但我想這裡的晚上適合賞星星。

在這營火場旁還還是有塊農地,但我仔細看過了,這裡的農作物裡沒有地瓜。

我想就算種了,也收成不了吧!




像這樣的景色,在這個營火場是免費的。

從這裡可以看到大半個蘇澳市區,也可以看到整個蘇澳港除了漁港部分的全景。照片中左邊是北方澳軍港,有時候會有軍艦停在那裡,右手邊是商港的部分,也偶爾也見到大貨輪在那裡裝卸貨物,遠一點過了駝背橋之後是漁港的部分,但那已經是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了。

至於商港和軍港之間水色有點混濁的地方是蘇澳溪的入海口,通常大家對於蘇澳溪這個名字比較不熟,但說白米溪的話也許知名度就高了點,在蘇澳的當地人也不太常用蘇澳溪來稱呼這條河流,這個名稱比較常見於水利單位的文書上。




這就是我剛剛提到的電波塔,早年那個只有無線電視的年代,他可以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任務。只是在我的印象中,早年的電波塔好像沒有這麼多設備,這幾年不知不覺的長了好多支天線出來。有幾次我在騎車的時候,從武荖坑的方向進到蘇澳市區時,被立在山頭上的那些人工建築物給嚇到。

我不在宜蘭的這幾年,電波塔一座座的偷偷冒出來,然後一整群的嘯立山頭,在這裡自立為王。








早在我高中的時候,我的老師常常這樣告訴我們:「住在學校附近的人,每天起床之後總是會想著:『再睡一下,再睡一下就好。』然後不知不覺的,當你真正睡醒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來早自習了。」這是他經過多年高中導師的經驗談,然後用來訓示當時身為清純高中生的我們。

想想,住得離校遠一點每天通勤上課的,要煩惱的是會不會趕不上公車,所以每天都得提早出門,理所當然的也都早早到教室。住得更遠的(遠到不得不搬進宿舍的)更是還沒早自習就被趕出宿舍,沒有其它地方可以去的他們也只好每天都早早的來到教室裡報到。每次來不及早自習的都是住在學校附近的那幾個,然後我們每天都要聽老師站在台上唸著同樣的訓話內容。

還好我是每天認真通勤上課的那種學生。



我想說的不是我高中的時候是個多麼乖巧的學生(反正也從來都不是)。

以前當我來到這裡的時候,總是會想著:「下次再走到體育場那裡的入口好了。」我就這樣像那些當年住在學校附近的同學一樣,這麼幾個「下次」的念頭,累積起來就是好幾個三百六十五天。一晃眼,幾年就這麼過去了。



我聽說的是,這次是我在步道完工之後第一次踏上這個方向。

從這裡開始,所能見到的風景不再是蘇澳鎮市區的景色,而是整個蘭陽平原。也是從這裡開始,步道的路面不再有任何人工物鋪裝,只有最原始的路面,由最天然的材料構成(也是我最喜歡的路面)。

像這樣的路面,雖然走起來不像水泥路面那麼舒服,但他可以視你的體能狀態調整步伐大小,也可以在傷害原始環境最小的情況下讓人們親近山林。如果可以再加些生物通道的設計的話,也許會更好吧!不過我不知道在這裡生活的物種是不是需要這東西就是。 

在路面上有幾條不知道是當初開闢步道時,或者是自然形成的雨溝,偶爾橫過整個路面,或者就這麼悄悄的把雨水導到山坳處。



我也很喜歡像這樣的混合林,保留了原始的風味。在越過電波塔之後,已經可以算是東北季風的迎風面了,這裡的植物生長的方向因為每年盛行的東北季風的關係,還有靠近海的位置每年都會受到颱風侵襲的緣故,所以各自的長向都不太一樣,也少有特別高大的植物。



上了山之後很喜歡找這個來拍照,我想我是漫畫看太多了。

在伊藤潤二的《旋渦》裡,像這樣的東西有著莫名又致命的吸引力。



如果往左邊一點看過去的話,是看得到海岸線的。只是今天平原上的水氣比較重,最遠的地方只看得到蘭陽溪口的位置,我想如果天氣再好一點的話,龜山島應該是沒問題的。連帶著在蘭陽平遠彼端的雪山山脈應該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照片中,山腳下的水田依舊是蘇澳鎮領地,有很多房子聚集的地方是馬賽所在的位置。再遠一點的左手邊正在冒煙的地方是龍德工業區東南鹼業一帶,右手邊能看見的地平線盡頭差不多是利澤簡附近。



偶爾也會有上坡路段出現,但只是少數路段,在越過電波塔之後,絕大多數的路段都是下坡的。這段路比較少人行走,路面上屬於植物的部分較其它段的路面還多一點,感覺上也比較不平整些。



這大概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嚴格的說起來,這段步道也許還應該算是植物們的地盤,只是空出條小路讓人們行走於其間罷了。這樣說也許過份了點,這條步道是有志工在維護的。

只是當我走上這條步道的時候,想到的是童話故事裡那個灑麵包屑防止迷路的哥哥。



這塊菜田真的要花點心思才找得到了。原先我以為他只是小空地,然後就探進來看看,沒想到又讓我找到這個地方,雖然這塊農地只開發了一半的面積,但我想發展成之前那幾塊的規模是指日可待的。

台灣的農夫真是勤勞啊!



下午三點半,冬天的太陽已經開始準備要打包回家了,像這樣金色的陽光開始灑落在步道上。



我在一棵倒下來的大樹底下發現這個東西。



而這是那棵的大樹的部分,我想在他成為這個狀態以前,應該是個頂天立地的雄偉模樣。



這是我站上大樹之後拍到的畫面,果然最遠只能看到蘭陽溪口。



在某個轉角處躲著這株大花咸豐草,我為了拍成大波斯菊應有的姿態,實在費了一番苦心。在我幫他拍照的同時,有兩個中年男人一面討論著澳門賭場現在面臨的問題,一邊從我身後走過(我想他們剛開始的話題應該是澎湖到底該不該開放博奕)。

我想他們不懂的是,為什麼這個在路旁很常見的小白花,這個拿著相機的年青人會花了麼多功夫和姿勢來拍攝?

套句我朋友的說法:「照片就是照來騙人的。」攝影比賽只是比人的騙術高低而已。

由其在這個數位攝影泛濫的年代。





我把接下來走的這段上坡路命名為朝聖路,因為西沉的落日剌得我的眼睛好難過,不得不低著頭往上走。

就像是朝聖的使徒們那樣,低著頭默默的往聖地的方向走去。也許在這段長路的盡頭應該站著一個展臂迎接我的人。

可是在我這個不虔誠的信徒心理,想的事情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為眼前的路實在不好走,所以我又開始左顧右盼了起來。只是用廣角鏡取景實在太無聊,找來找去的也總是那些風景,所以我換下望遠鏡頭,來點不一樣的剌激。



這是位在港邊社區通往蘭陽隧道路上的一座大廟。



穿過樹林之後,這是遠方的無尾港,前幾天的報紙上記載著某種候鳥已經來到這裡報到了。除了鸕鶿,其實這裡還有很多種鳥類可以觀察。



這是港邊里,但說起港邊社區可能會有比較多人知道。



這是濱海公路旁的榮民醫院。



然後,順便再回頭拍一下電波塔。









我不知不覺逆著陽光來到了七星嶺公園,這座山頂的公園有著完善的基本設施,可以看風景也可以乘涼,有簡單的健身器材可以舒緩筋骨,也有由善心人士提供的各式植物可以欣賞。

不過我望遠鏡頭拍上癮了,不想再換成廣角鏡。



這裡看到的冷泉公園比較不一樣,我一直都覺得冷泉公園的面積實在小了點,如果要想吸引觀光客的話,沒有足夠的空間很難變得出把戲來讓外地人駐足。

只是冷泉公園的所在附近早就是蘇澳鎮最繁榮的位置,擴建的話會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糾葛。就算把這部分解決了,有很多蘇澳人從小就住在這附近,怎麼解決人情問題又讓人頭痛萬分。也許,會有個有能力的人,在經過完善的規畫之後,整並整個蘇澳市區的市容,讓公園的範圍就這麼無聲無息的擴展到街道上。

讓每個來到蘇澳的人就像走進公園裡頭一樣。



我知道我實在想太多了。






這是遠方的士敏國小,他建在白米溪的曲流處,也是小時候我和朋友釣魚時必定繞行的重要地標之一。那個時候不知道是誰提議要來個「溯溪釣」,搞得我們一群人常常從白米橋附近開始釣起,一直逆著白米溪往上溯到水泥場廠附近。

偶爾我們還要在芒草堆裡找路,或者手拉著手一起渡過水深及腰的河面。那個時候的我們常常聊著一些國中生的苦悶,不知不覺的就把一個下午,或者一個假日早上打發掉了。

反正醉翁之意,早就不在酒。






對不起,要來點有政治味的碎碎唸。

這是要預定要在蘇澳這裡興建的五星級大飯店,在我理想中的冷泉公園西疆的邊緣應該至少要到這裡才是。這飯店的興建一方面讓我訝異於以現在的蘇澳鎮竟然能讓財團想在這裡興建這麼高級的飯店以外,另一方面也讓我吃驚的原因也在於,由於這座飯店的興建,讓我知道蘇澳現在也有鎮長,而且他還很關心蘇澳地區的長久發展。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我嚇得差點連下巴都掉下來了。



蘇澳海事是我國中時候常去的地方。

那個時候我們班以象迷為主組成一隊,隔壁班以龍迷為主組成一隊(當然也有象迷朋友在裡頭,只是礙於同學顏面不得不相挺),蘇澳海事操場上的棒球場就成了我們每個禮拜兵戎相見,一較高下的地方。就算那天打不成比賽,在紅土球場上投投球,練練打擊或者彌補一下漏洞百出的防守也是好的。

那個時候我們約好只要把球打到水池裡就算全壘打,但我的印象中從來都沒有人讓高飛球直接飛到跑道上。有一次在我們廝殺的時候,有個成年壘球隊剛好要來練球,當場我們立刻組成龍象聯軍,沒想到卻被大人們殺得片甲不留。

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提起要到這裡打棒球的事情。

過不久,大家都上國三,接下來的故事,電影《九降風》裡已經幫我說得很清楚。




在藏人的傳統裡,經幡這東西是用在祈求福運興昌、消災滅殃,連結起人世和神界的一種工具。藍色的代表天,白色的代表雲,紅色的代表火,綠色的代表水,黃色的代表土地,在經幡上印著經文和佛像,當風經過把經幡揚起的時候,就代表著經幡上的經文已經隨著風散佈到所有風所經過的地方。

沒錯,我的位置是在海拔高度229m的七星嶺。

這裡的高度只有西藏高原平均高度的二十分之一,但我們有著和他們相同的祈願。






我的身體沒辨法去,想像力能及也好。



我差點一個不小心就撞進他的羅網。



之後,太陽下山的速度更快,天空開始出現屬於晚霞的色彩。這是我往海的方向拍去的天空。



在這樣的畫面裡,也許伴上幾隻老烏鴉的叫聲會更好。很適合「枯藤老樹昏鴉」的想像,只是「小橋流水平沙(或人家)」可能要到山腳下才找得到了。

但無論如何,我得加快下山的腳步。

離開七星嶺公園之前,我看到另一條叉路也是指向下山的方向,但後來我沒有選擇那條,除了他看起來太奇怪,太像指標被風吹歪之後指向另一個方向之外,那條路的景色太荒涼也是我放棄的原因。直到下山之後我才知道,那條路會通往所謂的好漢坡,比我眼前這條路還短上一些些。



之後的面路都是這種寬大好走的下坡路。



然後我看到這像這樣的景色,西沉的日頭在白雲深處被吞沒,雲和天空的交際處被滾上了華麗的金邊,太陽像是還在做最後的掙扎似的放出筆直的光線,直射上天頂最高的地方。



就在我又轉到山坳處之後,看到了這塊石碑。

我國中時候的物理老師在上到力學部分的時候,曾經有提到「省力就會費時,省時就會費力」這個物理學的法則,通常他在上到力學原理的時候都會拿他當年追女朋友的案例來分享,但我沒學好物理,也沒學好他分享的方法。

我下山之後才知道,走上好漢坡可以省下大約六分鐘的時間,但按照省時就費力的原則,我實在很難想像這被省下的六分鐘要多花多少焦耳才補得回來。



一樣是冬芽,但不同的樹,不同的時間,在騙術下又是另一種風貌。



下山的途中經過一座果園,裡頭種著很多種水果樹。但特別的是每種水果都各只有一棵,然後在樹旁都掛著畫上問號的牌子,翻開之後標示著這棵樹所屬的物種。

這是楊桃樹。



因為不想拉高ISO值,所以不得不放棄比較不好拍的步道本身。其實有雲有山的遠景也不錯。



是的,蘇澳這裡也產草莓。而且是殘酷的限量,只在這條步道附近才有。
(我是開玩笑的,這裡除了原生的物種以外,其它的都是志工們辛苦營造出來的,請用遊客的心情來走這條步道,而不是食客。)



在這個時候又隱隱約約看得到蘇澳鎮的燈火,但大部分都躲在山的影子下頭,所以我只好又把相機的鏡頭對準天空,或是遠方的山頭。

我在試著用匆促的文字來表達當時的歸心似箭。



這時候的路燈才剛剛點亮,如果能再留久一點,那麼整座城市華燈初上的景緻向來是我最愛的,可是我沒有那個時間留到那個時候。沒有帶任何照明設備的我不想摸黑下山,而且就算下山之後我還是得花點時間走回蘇澳市區。不過我想在楊喚詩裡:「當街燈亮起來向村莊道過晚安,夏天的夜就輕輕的來了。」所描寫的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景色。

遠方橫著的是台九線,往山的方向進入蘇澳市區被吞沒之後,只好化身成為台二甲朝我的方向奔來。



這張照片起因於我望了開啟相機防手震的功能,不想提高ISO值的我只能拉長快門時間死撐,最好是一秒半的曝光時間都不會晃到啦!

剛好在我下到山腳下的時候,整個蘇澳鎮都被籠罩在橘黃色的燈光裡。不變的是入夜之後的天空,又亮又大的獵戶座依舊稱職的高掛在天空,還有在獵戶座不遠處的天狼星,當他們一起出現在清澄的夜空裡時,我覺得這這樣的景色是冬天夜裡最美好的享受。

回到家之後,我開始重新揣想起早上關於這篇文章該怎麼整理的種種,一切在我走完這條步道之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放掉了朱濆,也放掉了蘇士尾。我不管大久保少將,更不用說竹中信景。我想單純的從一個蘇澳人來看這條步道,而這樣的心情也許比較貼近漫畫裡的大雄,在長大之後回到久違了的後山,又看到他的後山早就變得面目全非的那種心情。

也許像這樣的內容也很有得寫,而且至少比什麼第三紀造山運動好懂多了。

所以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不,故事才剛剛開始,我用的是連載作家們很喜歡玩的未完待續那一套。













本來我是該在昨天那篇文章裡完成這篇遊記的,但奇摩部落格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登入的規則,讓我等於白打了那篇文章,昨天晚上我打了整整四個小時的心血就在我重新登入之後化為烏有。

我會留著昨天的文章標題,做為之後所有文章在發佈前的借鏡,一定要先按下HTML原始碼,而且把原始碼複製到另一個地方貼上之後,才可以進行發佈的工作。

至於之前那篇文章,就留給我當紀念吧!





參考資料:
樺山資紀蘇澳行》玉山社.2004年八月.一版一刷。
台灣的山脈》遠足文化.2007年十月.一版11刷。
維基百科條目:蔡牽
聊聊清代的大海盜:蔡牽
蘇澳寶山寺


現在手邊只有這些資料,如果有錯誤的話請指正,感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