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錐型濾杯來PK:Hario V60、KONO MD-21、榛木濾杯

無標題

之前的拿了一顆榛木濾杯來做開箱文,這顆榛木濾杯也因此成為我每天早上沖咖啡的主力,取代了原本每天早上必定要使用的KONO名門(長肋骨最舊版),在累積了一陣子的使用心得之後,自己覺得差不多該整理成記錄了,於是便有了這篇文章。和以前的其他器材文一樣,這篇文章只是截至發文前的心得整理,之後隨著沖煮經驗的累積也許還會有其他不一樣的文章被發佈。

這篇文章趁著芽可咖啡的濾杯分享活動,找來了目前市本上常見的各種錐型濾杯如KONO名門、Hario v60來和榛木濾杯進行PK,我也趁著這次的活動用自己的沖煮經驗做印證。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濾杯對於濾紙的貼合度。

這次找來的濾紙是可樂牌濾紙,基本上可以對應各家錐型濾杯的使用。我們把濾紙折好之後放進濾杯,倒入適量的水用水本身的重量來讓濾紙和濾杯之間能夠以最自然的方式貼合。


無標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Hario V60的濾紙貼合度。

Hario V60本身的助骨設計會把濾紙抬高,從照片中就可以看到濾紙和濾杯之間的密合度如何,使用者在每次沖煮的過程中其實也很難去操控貼合的位置和面積。




無標題

90週年的KONO名門,從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濾杯上緣沒有肋骨的地方,濾紙和濾杯是完全貼合,但濾杯下緣有肋骨的地方濾紙會被肋骨頂起來,幾乎完全懸空。


無標題

最後是榛木濾杯的貼合情形。

捨棄掉凸起的肋骨設計,榛木濾杯採用了上窄下寬的凹槽設計,在沒有凹槽的地方濾紙可以服貼在濾杯上。



無標題

就榛木濾杯的設計者Alan的說法,在濾紙貼合的地方因為空氣無法流通,所以流速會比較慢,反之像V60這種用肋骨把濾紙架起來的設計,則是可以利用空氣的流通來增加咖啡的流速。而KONO名門的設計則是在一個濾杯裡有兩種流速要操作,這也會反應在沖煮出來的口感上。

但無論是Hario V60和KONO名門這兩個濾杯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你無法控制每一張濾紙的貼和位置和面積,導致每杯咖啡在沖煮的過程中在流速上有些微的差異。為了避免這樣些微的差異來影響咖啡口感,榛木濾杯採用的凹槽設計來精準的掌握濾紙和濾杯間的貼合面積,進而穩定每杯咖啡的流速。

這樣的說法在坊間有一些手沖書裡也提到類似的論點,但老實說我自己的物理不好,現在手上的器材也不太能做比較精準的實驗,所以對於這個說法會持比較保留的態度。但Alan提出這樣的論點,是建立在自己用3D列印的方式打造出各式各樣的濾器模型,反覆測試以後所得到的結論,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活動當天的手沖示範由Alan主持,基本上採用的是同一種沖煮手法,利用兩個秤來記錄總水量和濾杯水量。因為每個濾杯的流速不盡相同,所以各自的沖煮時間沒有辦法完全相同,沖煮者只能盡量用相同的給水方式來進行這項變因的操作。

Alan的手沖法是採用悶蒸完成後低水位注水的給水方式,和我自己的手沖方式很接近,都是在利用柔合水柱來給水,讓熱水穩定的穿過粉壁來進行萃取。水位不會拉太高,約略就是咖啡粉發起來之後膨脹的頂點,讓注水的速度接近咖啡通過的速度。

這次的活動主要的目的,也是在找出濾杯構造上的差異對咖啡口感的影響。



無標題

首先是Hario V60。


無標題

無標題

接著是KONO和榛木濾杯。

V60的粉壁比較薄,也幾乎都是由細粉所構成,KONO名門和榛木濾杯的粉壁則是維持在比較正常的狀態。




無標題

接著讓與會的大家來品嚐三個濾杯所沖煮出來的口感差異,我簡單的做了整理。

Hario V60:香氣比較明顯,是三個濾杯當中最奔放的,但尾韻的部分卻是三種濾杯中最薄的,在口感上有個很明顯的gap。

KONO名門:香氣的走向比較沉,或者說比較像是把所有的香氣都溶到水裡的感覺,鼻子聞到的香氣比較不明顯,但尾韻是三個濾杯中最飽滿的。

榛木濾杯:香氣的部分比KONO更上揚一些,尾韻比Hario v60再更飽滿一點,感覺上有點像是把兩種濾杯沖煮出來的咖啡混合在一起的樣子。

大家所做出來的結論,也和我自己的使用心得相符。




無標題

這次的活動只用一種沖煮手法來突顯濾杯構造的差異,當然你也可以依據各種濾杯的特色來調整自己的手沖方式。因為沖煮者要做的,就只是摸透一種器材的特色,然後利用它來沖出自己想要的味道。

山不轉,路轉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不想被廣告留言打擾,所以這裡的回應一律會在我看過之後才發佈。

造成不便,請見諒。